兩周歲的辰辰在某天,突然一個巴掌就打在了我臉上,這讓我震驚不已,她在什麼時候學會打人了呢?
孩子的打人真的是「學會」的嗎?還是打人是她的表達方式?當孩子打你時,你是否要打回去呢?讓我們來學習,如何改掉孩子的「打人」習慣。
1控制事態
鄰居小姐姐來家玩,當對方硬是搶玩具時,辰辰開始打人,這個時候,我就會迅速阻止她的行為,並抱住她離開現場,轉移其視線。
研究表明,打人是寶寶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表現,當寶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有可能就是用打人來表達情感與需求。當你發現寶寶打人時,首先應該控制住事態的發展,而不是任由她出手打人,之後帶著她儘可能的離開現場。
2分析打人的真正原因
在與辰辰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們的頭相互「咚」撞擊在一起,她愣了一下,朝我頭的位置打了一下。分析真正的原因,原來是因為平時她摔倒在地,我們總是會打地板,說地板不聽話,孩子就迅速模仿了。
家長先通過耐心詢問,冷靜分析來推測寶寶攻擊行為後面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馬上選擇回打的方式。因為你的回打,有可能會恰恰滿足了她攻擊的期待,並且看你的反應,從中學到更具體的打人方式。
3別光說不練
早教課堂上,一個小朋友滿房間的亂跑,並且一會兒踢這個孩子一會兒推那個孩子,而在這整個過程中,他的媽媽始終只是一直說「寶寶,你這樣媽媽真的要生氣了,以後再也不帶你來上課了,你這樣是不對的。」但她始終沒有去阻止孩子的行為。
光說不練,孩子就會不斷的試探家長的底線。比如告訴孩子不能打人,你卻時不時與孩子爸上演打人事件,比如告訴孩子不要喝可樂,你卻買了兩瓶放在冰箱。當然,在阻止孩子的過程中,請一定溫柔對待,而不是以暴制暴。
4告訴孩子行為的後果
辰辰打人後,我看了看她,沒說什麼,笑著抱抱她,告訴她「你打媽媽,媽媽的手痛了,媽媽可就不能抱你了哦。」辰趕緊跑過來,抱緊我,並在打我的手上摸了摸。這之後,她雖然反覆了幾次,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說明中,漸漸的不再打人。
培養孩子的意識能力需要漫長的過程,儘可能不對孩子實施肉體處罰,可以借用外物,比如繪本,或者周邊事物的比擬方式,來告訴孩子你不可以這麼做,引導孩子理解並認識打人的後果,但並不要一昧的強調他的行為是錯誤的。
5教會孩子表達情緒
我拿了蘋果問辰辰要不要吃,她一下打落了蘋果,我告訴她:「辰要是不喜歡吃蘋果,可以跟媽媽說不吃,好嗎?辰想吃什麼,不吃什麼,都可以主動告訴媽媽。」多演示與表達幾次後,辰辰漸漸就明白了,她也可以大聲說「不」,而不是僅僅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
設定一些有興趣的引導,教會孩子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抒發自己的情緒,並可以藉助周圍環境,來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6不圍觀
有很多孩子原本只是一些小情緒的表達,卻因為家長的圍觀與猜測,以及過多的評價孩子的行為導致其大發脾氣。儘量不要讓周圍的人成為孩子打人時的「觀眾」,並儘可能將孩子從人多的地方帶走,更有助於安撫孩子的情緒與理解真正的原因。
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識的階段,非常看重對所有權的保護,這些攻擊行為也許是出於自我防禦,也許是出於模仿,也許是敏感的接收了周圍環境等的影響而表現出來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純白的紙,而每個孩子的個性就像每張白紙上的每一筆劃,當你遇到孩子開始打人時,請一定要有耐心,方法那麼多,總有一款適合你家孩子,切勿以暴制暴。設定有技巧的規矩,記住,在整個引導過程中,你一定是,不會生氣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7029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