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乾淨的媽媽,孩子更容易生病!

以前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孩子無論是學爬還是學走路都是在地上的,有時候撿起來泥土就往嘴裡塞,可是奇怪的是,那時候的孩子因為這些衛生問題生病的卻不是很多,所以家裡面有一句話這樣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我們剛剛接觸細菌這個概念不到400年的歷史,科學界對於細菌的了解還算可以,而群眾對於細菌的態度,只有避之不及,好像沾上了細菌,整個人都不行了,所以各種抗生素、消毒劑、清潔劑成為了人們愛好乾凈的象徵,好像只有把細菌殺死了,才能算是真正的講衛生。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離不了細菌,我們對待細菌也不必採用恐慌的態度。

講衛生的本身是一件好事,它能夠幫我們抵制很多生活中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過猶不及這個詞你肯定聽過,所以過於乾淨的媽媽,她的孩子患病的幾率可能會更高。根據東南大學吳伯雄實驗室周東蕊的研究同時我們綜合網友的經驗,列出了一下幾種因為過於衛生導致的疾病:

1.皮膚疾病

過度愛乾淨可能造成體表自然油脂缺失,引起各種皮膚問題。一天之內洗臉多次可能使臉部皮膚乾燥,促使油脂分泌得更加旺盛,引起毛孔堵塞產生痤瘡。記住每天洗澡不要超過一次,並儘量使用不含酒精的洗護產品。也不要用粗糙的搓澡巾瘋狂搓洗皮膚,皮膚每秒都會脫落上千個細胞,因此體表有脫落物是很正常的連結。同時城市的孩子一到農村容易因為收不到農村的生活環境引發濕疹等皮膚病,所以很多媽媽不願意帶著孩子回老家。

2.其他免疫系統疾病

常見的免疫系統疾病主要有過敏性鼻炎、哮喘以及多發性硬化症等。在病原體發現30多年之後,有人就發現歐洲貴族多出現過敏性鼻炎症和多發性硬化症;1966年有人就報導了環境清潔度越高,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率就越高。全世界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免疫系統的疾病發病率已開發國家高於發展中國家,城市高於農村。

3.癌症,肥胖症與糖尿病

生活環境過於清潔與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腸道微生態失衡會破壞正常的免疫系統,是免疫力低下。微生態失衡與免疫力低下這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腸道微生物的平衡也需要一個健全的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的健康發育需要一個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目前,多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態失衡與直腸癌、肥胖症和糖尿病都密切相關。

4.孤獨症

孤獨症是廣泛發育障礙性疾病,以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育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為基本臨床特徵。過於講求衛生的態度容易引發潔癖,而潔癖發展成為精神潔癖之後,就容易變得刻板重複行為,不願意和不合拍的人打交道,時間一長,就感覺孤獨無依。孤獨症譜系障礙是廣泛意義上的孤獨症,包括典型孤獨症、有類似症狀的阿斯伯格綜合徵、廣泛性發育障礙未註明和兒童瓦解性精神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2年出生的美國孩子,孤獨症譜系障礙發病率已達到1/68,而早在30年之前,美國的發病率只有千分之三。2009年中國廣州的一項調查顯示為7.5‰,但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清潔的增加,孤獨症的發病率增長較快。

講究衛生可以避免跟一些菌類的接觸,但是如果過於講究,那麼身體也就不會調動自身免疫力的激發。所以太乾淨了,反而容易得病。相反,如果偶爾接觸到一些菌類,這些菌類進入人體,那麼自身勉力系統會被調動起來在阻止那些菌類,從而具有免疫抵抗力,就像打了疫苗,有了抗體一樣。

但是這並不是鼓勵大家不講究衛生,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可能接觸有害細菌的地方多做注意,如飯前便後要洗手,根據季節不同按時洗澡,幫助孩子勤換衣服,注意口腔衛生,孩子偶爾玩耍的時候髒點就髒點,只要孩子開心,媽媽也不必過於在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653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