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孩子是樂觀還是悲觀?答案絕對不是你想的

生命之光| 2016-05-06| 檢舉

「每一天,每件事,我都越做越好!」

「我今天在幼兒園被老師表揚了!」

「今天,老師提的問題,其他小朋友都沒答上來!」

……

你是否認為,樂觀的孩子總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讓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

可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20年的研究卻發現,這些可以是樂觀的證明,卻遠不是樂觀的全部。他認為,

樂觀的基礎不在於勵志詞句或是勝利的想像,而在於我們對原因的看法,這些被稱之為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從兒時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保持一輩子。

當孩子解釋為何某一件好事或壞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有三個重要維度需要考慮: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

永久性是指孩子在對待壞事或好事時,認為事物發生的原因是偶爾的,還是總是這樣的。

對於壞事,樂觀與悲觀的孩子解釋是不同的。

比如,兩個小朋友因為一些小事鬧了矛盾,悲觀的孩子會認為,他脾氣總是這麼差,他討厭我,他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因為這是永久的;

樂觀的孩子則會認為,他今天心情不好,生我氣了,並且不肯和我玩,這只是暫時的。

如果你的孩子將他的失敗、遭拒絕以及遇到的困難稱為「永遠」或是「從不」,那麼他屬於悲觀型;

如果他將失敗等原因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將不好的事視為「有時候」「最近」,那麼他就屬於樂觀型。

對於好事,樂觀與悲觀的孩子解釋也是不同的。

比如,兩個小朋友在對待自己得了畫畫冠軍時,悲觀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得冠軍是這次認真練習了,這是暫時的、意外的;

樂觀的孩子會認為,我一直很努力,而且我准備充分,這是永久的,只要我努力還會得冠軍。

因此,樂觀的孩子以永久性原因來解釋好事,會用「總是」形容好事的原因;而悲觀的孩子將好事歸因於過渡性、暫時性、意外性,會用「有時候」「今天」「這次」來解釋。

普遍性與永久性解釋不同,永久性是預測時間的影響,而普遍性則是預測對其他事情的影響范圍。

孩子在很努力的做一件事時,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意願達成目標,比如在比賽中得冠軍。

如果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他們當時都可能會很失望甚至會很生氣,會有很強的挫敗感,但普遍性的看法卻是不同的。

面對壞事悲觀與樂觀的孩子解釋不同。

比如,在班級的舞蹈選拔賽中,兩個小朋友都落選了,他們都感到很傷心。

悲觀的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被選中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自己跳得不好,而是因為自己做其他事情都一樣不好,普遍性否定了自己;

樂觀的孩子則認為,不僅自己跳得不好,而且相對於選上的小朋友,自己確實不如他們,他只是在特定的事上否定了自己。

因而,悲觀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可能失去了繼續努力的信心,再次面對時會完全放棄;

樂觀的孩子雖然認為自己這方面做得不好,但認為只要努力,就能彌補差距,因此會繼續努力下去。

同樣,面對好事悲觀與樂觀的孩子解釋也不同。

比如,兩個孩子都被選中了,悲觀的孩子會認為,我在舞蹈方面很擅長,只是認為在特定領域自己很優秀;

樂觀的孩子則認為,我被選中,不僅是我舞蹈很在行,其他方面都很優秀。

個人化是指面對壞事時,是歸因於內部因素(自己),還是歸因於外部因素(其他人或是環境)。

比如,小朋友間發生了矛盾,悲觀的孩子會認為,都是我的錯,他才不願意和我玩;

樂觀的孩子則認為,如果不是他今天非要和我搶那個玩具,我也不至於不理他。

通常情況下,失敗時經常習慣地責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強,他們覺得愧疚及羞恥;怪罪其他人或環境的孩子,對自身評價較高。

當然,塞利格曼也指出,他並不是鼓勵孩子把什麼事都怪罪到他人或環境上,而是這樣的歸因方式能夠反映出孩子的解釋風格。

因此,他建議:一是當孩子做錯事,不要輕易就算了。該承認錯誤,就應告訴他主動承擔責任。

二是不要總是埋怨自己。即不管錯誤是否是自己,習慣於總是怪罪自己的孩子會增加患抑鬱症的機率,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正確分析和判斷是非。

via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611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