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寶寶食物吃得很好,寶貝副食品問題解決指南!

優質好文| 2016-05-04| 檢舉

如何讓寶寶食物泥吃得很好

常有媽媽在餵食綜合食物泥(從1+1種~40幾種食材)會遇到寶寶不太會吃、突然吃很少或拒食的狀況,但由於沒有馬上找出原因,也沒有正確的餵食方法與技巧,進而否定了食物泥的好,轉而以食材較少、水分較多的粥替代食物泥,殊不知因此可能造成腸胃尚未發育完全的孩子脹氣、胃食道逆流,也錯過了寶寶吸收營養與養成不偏食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導致寶寶吃了粥品但卻沒有得到均衡的營養。

以下的方法只要能確實執行並堅持信念,相信寶寶不但食物泥吃得很好,久而久之更能得到均衡的營養與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1.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固定的起床時間、吃飯時間、小睡時間、晚上上床時間~所有的時間都是固定的。生活規律的孩子,不但好吃、好睡、情緒好,也很好帶。

2.吃副食品的時間:

◎先喝母奶後吃食物泥

◎先吃食物泥後喝配方奶

◎將奶和食物泥當作一餐食用,餐與餐中間間隔4小時(此規律時間可依照孩子的身體做調整)

◎不要把食物泥放在兩個正餐中間食用,因為部份的寶寶在奶和奶之間通常是吃不太食物泥的(因為已經喝飽了),這樣有時寶寶反而會拒絕食物泥,導致媽媽誤以為孩子不喜歡吃食物泥,其實是寶寶根本吃不下。

--more-->

3.不要依照孩子的喜好選擇食材:

父母或照顧者要堅持為孩子均衡的飲食把關,不是孩子不喜歡某種味道或食材就不給孩子食用,應該要少量給予或添加其他食材讓孩子習慣進而喜歡,換個方式讓孩子食用那種原本不愛的食材。ex:孩子剛開始不喜歡吃紅蘿蔔,那照顧者可以減量給予或是和其他食材一起製作(紅蘿蔔+馬鈴薯),不然孩子只會越吃越少,甚至越吃越挑食,那孩子就無法從食物泥中得到均衡的營養,也可能從嬰幼兒時期就養成挑食的習慣。

4.一開始食用食物泥只需小量,並測試對食材是否有過敏反應,但食用幾週~1個月後便可慢慢增加食物泥的量,讓食物泥慢慢增加進而變成正餐,若寶寶是喝配方奶,食物泥甚至可以增加至取代配方奶,母奶則繼續哺餵但食物泥依然可以增量食用。

5.孩子一歲半前的食物除了副食品、水、奶外,其於過甜、過鹹及含有色素及人工添加物的食物(包含米餅、吐司、過甜的水果......)儘量不給予,這樣孩子比較不會產生拒食或厭食的狀況。

6.在孩子一開始食用食物泥時,鼓勵孩子是必須的,給予孩子正面的能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因為他食用食物泥的喜悅,也可以不斷的告訴孩子食物泥對他的好,讓孩子感受到食物泥的美味與重要。

連假後寶寶挑食問題與解決方法?

中秋節、過年、端午節、元旦……各個連假過後孩子吃食物泥(副食品)常見的問題與狀況:

1.拒食:孩子會撇頭、搖頭、推碗、看到食物便開始大哭大鬧……還沒吃就先拒絕。

2.厭食:孩子會吃幾口便不想再吃、或是吃了又把食物吐出來……。

以上狀況大多在孩子吃到含有人工添加物、色素、過甜、過鹹的食物後發生,像是中秋節常吃的月餅、烤肉,一般媽媽常給的米餅、土司麵包、餅乾.......等,不管吃多少,有些孩子就算「只吃了一口」,也會不想吃自己的食物泥。(註1)

解決方法如下:

1.回歸正常:停掉以上會影響孩子的食物,讓孩子回歸正常飲食,生活中的飲食只有副食品、奶和開水。

2.堅持:剛開始要導正的第一餐,有可能會是餵食者與孩子的拉鋸戰,這時就要看誰堅持的久,如果因為孩子的哭聲和吵鬧大人就放棄了自己的原則,那孩子的飲食便會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註2)。

3.餵食時間:小小孩的耐性只有5分鐘,只要食物泥打得夠稠夠泥,一口接一口的餵食可以讓孩子在最有耐性的5分鐘內吃完,孩子開心、父母也開心。(註3)

孩子還小,不懂得為自己選擇,而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如果因孩子的哭鬧而妥協,放棄了原本堅持給孩子最好的營養,這樣孩子可能會得到一時的滿足,但時間越久問題越多,偏食、挑食、拒食、只吃白飯、只吃麵……有可能導致年紀越大營養越不均衡、專注力低落、學習狀況不佳、甚至連情緒都無法控制。

也許現在孩子還小會覺得以上這些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在學校任教十多年的經驗讓我深刻的看清了營養對孩子的重要性,也在每一個可能大吃大喝的節日過後接到很多媽媽的求救:「寶寶突然不吃食物泥,有什麼辦法嗎?」

註1:米餅、麵包、零食......該不該吃?

註2:嬰幼兒飲食的惡性循環

註3:副食Q&A

生病過後拒食的寶寶

最近天氣變化快速,忽冷忽容易讓寶寶生病,而這些寶寶在生病時食慾不振不想吃副食品,但在病好了後卻又不願意吃副食品,這讓很多媽媽頭痛不已。而在這幾年的諮詢經驗中我們發現,原來寶寶在生病過後不想吃副食品的原因如下:

1.因為吃藥導致的食慾不振----通常寶寶還是會進食,只是可能吃得比較少,但會隨著時間越吃越多,,約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便會恢復原先正常的狀態。

2.因為吃了很甜的藥水----寶寶因為生病期間一直喝很甜的感冒糖漿、咳嗽藥水、退燒藥水,這些很甜很有味道的藥水會導致寶寶的味蕾改變,不想吃平淡無添加物的副食品,這也導致很多寶寶開始拒食,影響了孩子正常的飲食與健康。

以上第1個原因會隨著時間慢慢好轉,但若為第2種狀況,寶寶便可能直接拒絕副食品,甚至用哭鬧的方式不願意食用,這時千萬不要用「有吃總比沒吃好的」想法,將米餅、餅乾、麵包、水果甚至大人的食物讓寶寶裹腹,因為這些含有人工添加物和口味較重的食物會讓寶寶更不想吃自己的副食品,過沒幾天孩子不但回不去正常的飲食,就連這些「有吃總比沒吃好的食物」都會變成寶寶哭鬧索取的對象,進而因為營養不均衡讓寶寶的身體、情緒、生活作息都會受到影響,但最辛苦的還是照顧者。

解決方式如下:

1.堅持孩子正常飲食---在孩子生病後照顧者依然必須堅持讓孩子食用該吃的副食品。

2.少量多餐----建議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讓孩子進食,並漸漸拉長進食時間、增加進食的量,直到回覆正常作息。

以上的方式才能讓孩子已養成的良好飲食習慣不至於因為一次的生病而被打壞。

健康醫療網專訪晴媽咪~寶寶大病初癒 三原則讓飲食習慣不偏差

http://healthnews.com.tw/readsupply.php?id=18865

什麼是食物泥??

什麼是食物泥??食物泥與粥相同嗎??

整理如以下表格

食物泥

水含量

水:食材≒1:1

10倍粥=1杯米:10杯水 7倍粥=1杯米:7杯水 5倍粥=1杯米:5杯水

內容物含量

・從一開始的單樣食材,1+1、2+1的增加,食材循序漸進從每餐一種食材吃到一餐最多可多達40-50多種食材。種類越加越多,複合式的多元飲食方式可讓營養更加均衡。 ・食物泥的內容有:各式穀類、豆類、綠色葉菜、根莖類、水果、當季食材……

・每種粥品內含量多寡順序為:水、米、食材(通常食材不會超過8-10種)

營養均衡與否

・多樣化的食材能讓孩子吸收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提供孩子均衡且多元的營養。

・食材使用原則:少量多樣。

・即便一天吃進20-40幾種食材也不會有某種食材過量的問題。

・假設每餐吃吃不同的粥品,吃下孩子肚裡最多的食材依然是水和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照顧者為了省時和方便,可能敖煮一大鍋粥讓孩子吃個2-3天,試想這樣孩子的營養會均衡嗎??

腸胃消化

・用全食物調理機打製的食物泥,因細胞壁被打破後,食材的營養會釋出更多,食物的鮮甜原味會被保留。

・且經由全食物調理機打製的食物泥又稠又細,能讓腸胃尚未長全或腸胃較弱的孩子更加容易消化及吸收食物的全營養。

・粥採用大量的水熬煮少量的米和食材,因此含水量高,若一次吃得太多、太急,容易引起脹氣、胃酸,甚至導致胃食道逆流,讓腸胃產生不適。 ・腸胃尚未長全或腸胃較弱的孩子長期吃粥易導致肚子鼓脹不舒服、哭鬧不吃、拒食、甚至半夜哭泣的狀況。

偏食可能性

・食物泥由於必須依照時令更替食材,因此孩子會吃到不同季節的各種食材,食物泥會因添加的食材不同而有不同的味道,而幼時已經習慣各種食材味道孩子也會養成不易挑食的好習慣。

・當孩子在16顆牙齒長全後,開始由食物泥銜接正常的食物時,孩子不管吃到什麼都會覺得熟悉且好吃,因為從小就什麼食材都吃過了。

・有些食材是無法長時間加入粥中一同熬煮的,只能少量的添加於粥品上(例如:綠色蔬菜類、高麗菜、花椰菜…...)。

・當孩子牙齒尚未成長完全時也無法咀嚼較堅硬的食材(蓮藕、牛蒡、玉米、各式豆類……),因此很多食材在吃粥時是不常被使用的,孩子也無法攝取到這些不被使用的食材營養,到於這些食材的味道更是陌生,因此吃粥時必須搭配各式打成泥的食材(食物泥),這樣孩子才能吃得營養、健康,才有辦法杜絕一歲半後只吃白飯的挑食狀況。

生病時的進食

・孩子生病時常會伴隨咽喉發炎、腸胃不適,產生食慾不佳的狀況。此時只要醫生告知可以進食,建議讓孩子少量多餐的吃食物泥,尤其得了腸病毒更可能因口腔破洞無法進食,此時若將食物泥蒸熱放冷後讓孩子食用,一方面因為食物泥較不會摩擦到嘴中的傷口便可吞嚥;另一方面,放冷的食物泥較不會令孩子的傷口疼痛,甚是可以回冰冷藏5-10分鐘,食物泥便能微冰讓孩子容易入口。

最重要的是,因為這樣孩子的體重不會在5天內掉了1-2公斤,健康上也較不易受到影響。

在孩子生病時很多父母也常讓孩子食用粥品,只是要考慮孩子腸胃是否能負荷,再者營養的含量是否足夠,以免孩子腸胃更加不適。

簡單的說,食物泥就是全食材的食物,利用少量多樣的彩虹食材搭配法,從1餐1種食材吃到40幾種食材,這樣的食物泥能提供給孩子的是全方位的營養與健康,甚至比大人餐桌上的食物更豐富多元。

從以上,大家應該不難發現食物泥與粥的不同喔~~

寶寶副食品到底一天該吃幾餐?到底一餐該吃多少?

滿四個月---(或剛開始食用食物泥)

食用時間:一天1次(可於早上餵食)

食用份量:每次約25g~50g(可視孩子食量加量)

滿五個月---(依照開始的月份往後推算)

食用時間:一天2次(可於早上和下午餵食)

食用份量:每次約50g~100g(可視孩子食量加量)

增加餐次:若孩子吃了食物泥越吃越多,配方奶越喝越少,那可由一天1餐變成一天2餐

滿六個月---

食用時間:一天2-3次

食用份量:每次約100g-200g(可視孩子食量加量)

增加餐次:若孩子吃了食物泥越吃越多,配方奶越喝越少,那可由一天2餐變成一天3餐

滿七個月後---

食用時間:一天3-4次

食用份量:每次約150g~250g(可視孩子食量加量)

增加餐次:若孩子吃了食物泥越吃越多,配方奶越喝越少,那可由一天3餐變成一天4餐

滿一歲至長出16顆牙前----

食用時間:食物泥吃得很好份量又足夠的寶寶可一天吃3次,若否則維持4次

食用份量:每次約300g~500g(可視孩子食量調整)

若孩子吃了食物泥吃得很好,配方奶的需求越來越少,那配方奶便可以停止不喝

以上為一般孩子的建議食量,食物泥可視孩子食量調整~

增量時間:若孩子非常喜歡食物泥也吃得很不錯,那便可以增量

增量方式:以三天為單位,每次約+25g

食物泥(副食品)食用需注意:

・配方奶可視孩子食用食物泥的狀況減少,只要餐餐吃得營養均衡且份量足夠, 配方奶即使不喝也沒有關係

・孩子每天只要食用正餐(食物泥)、水、母奶(配方奶),每餐的食量便如上所述。

・食物泥與奶為同一餐,吃完食物泥後馬上喝奶,因在兩餐奶中間吃食物泥,孩子有可能因為吃不下而拒絕,照顧者便會誤以為食物泥不好吃或是孩子不喜歡,反而造成副食品吃得不好的狀況產生。

・生活作息要固定,不然容易養成孩子隨時可吃隨時可睡,但易導致孩子吃不好也睡不好的狀況。

輕鬆帶孩子第一步 - 生活作息規律化

輕鬆帶孩子第二步 - 營養均衡不挑食

食物泥與配方奶的搭配方法

在孩子開始食用副食品後,建議將孩子的食物泥+配方奶視為同一餐,每餐間隔3或4小時,每天固定時間用餐,這樣孩子才不會以吃不下食物泥或喝不下奶的狀況發生。

食用方式:

1.餵食母乳---1.先親餵(約20-30分鐘)2.再食物泥(約5-10分鐘)

2.餵食母乳---1.先吃食物(約5-10分鐘)2.再瓶餵母乳(約20-30分鐘)

3.餵食配方奶---1.先吃食物(約5-10分鐘)2.再餵配方奶(約20分鐘)

以每餐間隔4小時為例

1.親餵的媽媽儘可能先親餵,這樣奶量比較不會減少或受到影響。至於食物泥的量就以孩子能吃得下,並可以撐至下一餐的量為主,依照月齡持續增加。

2.瓶餵的孩子可先吃食物泥再喝母乳,因瓶餵並不會影響媽媽的奶量,食物泥的量吃得越多,母乳便可以慢慢減少。(但母乳可提供孩子良好的抗體,因此若孩子吃完食物泥也願意再多喝些母奶,這樣最好)

3.一餐原本240cc的配方奶,當食物泥吃了120g,配方奶可以變成120-150cc,這樣一餐的量才能讓孩子撐到下一餐。當食物泥越吃越多時,配方奶便可以越喝越少,漸漸的多種天然食材製作的食物泥便可以取代配方奶,孩子能吸收到的營養會更多元、更均衡。

不要將食物泥放在兩餐奶之間當作點心,這樣容易讓孩子的食物泥吃不好,原因如下:

1. 足夠的奶量可讓孩子飽足4小時,若中間(2小時左右)再給予孩子食物泥,在寶寶不餓的情況下,很容易吃個幾口便不想吃了、或直接撇頭、大哭大叫,這時很多媽媽會以為孩子不喜歡食物泥或自己煮的不好吃,挫折感很大,但事實上,原因只有一個:寶寶不餓。

2. 餐與餐之間餵食食物泥,簡單的來說,寶寶在白天的時間幾乎每2小時就要進食一次,這樣寶寶的腸胃一直不斷的在工作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大人都需要正常的生理時鐘,固定的時間吃飯、固定的時間睡覺,那為什麼寶寶不需要呢??

3. 當孩子一整天都在吃的狀態下,孩子無法區分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該進餐的時間,也因此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餓,只知道就算現在不吃等等一樣有得吃,那現在吃或不吃,好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這也是養成一些孩子『很難餵』的原因之一阿!

PS.食物泥因為分子細緻稠密,因此很好被腸胃吸收消化,所以只要孩子的身體是健康無任何疾病的狀態下,餵食時不管量有多少都建議在五分鐘內餵完,因為「孩子的耐心只有5分鐘」,這個餵食技巧看似困難,但真的幫助了很多餵食有問題的寶寶。

食物過敏問題

「食物過敏」這個名詞常聽媽媽們提起,其實食物過敏並非真正的過敏(非原本體質的過敏),「而是寶寶尚未擁有可以完全分解該食物的消化酵素而以。---松田麻美子」。

因此如果父母所提供的食物是寶寶的消化器官無法消化分解的食物,那寶寶會本能的拒絕,進而以過敏反應呈現出來讓父母或照顧者知道。

嬰兒在一開始嘗試副食品時,每種新食材都要連續嘗試4-7天,並在食用完新食材食觀察孩子的狀況,通常過敏反應最快會在2小時內出現症狀,包含:臉部、身體起疹子、皮膚癢(觀察寶寶是否有一直抓某個部位的狀況)、嘔吐、腹瀉......等症狀都是食物過敏的反應。

若停止食用新食材後過敏反應就停止了,那新食材就必須暫時停止食用,等1-2個月後再回頭過來嘗試。但停止食用新食材過敏反應仍然持續無減輕,建議先帶孩子去看醫生,確認是否為體質本身產生的過敏症狀,如果是的話也可以請教醫生寶寶有哪些食材是建議晚點再食用,這樣較容易先避開可能讓寶寶過敏的食材。

在寶寶一開始嘗試副食品時,建議打製為食物泥的方式,將食材一樣一樣的添加打製,例如:第1-4天吃紅蘿蔔20g、第5-8天吃紅蘿蔔+馬鈴薯20g、第9-12天吃紅蘿蔔+馬鈴薯+一種新食材20g......依此類推食材越加越多。以這樣的形式打製而成的綜合食物泥一餐可以吃到好幾種食材的營養,另一方面同樣g數的食物,裡面的食材卻是多樣且均化,不但不容易讓單一種食材過量,更能讓寶寶營養均衡。

且由於食物泥在打得細緻稠密時,食物分子變得很細,能讓寶寶尚未長全的消化系統很好消化,比較不容易傷害到寶寶的腸胃,寶寶的消化系統也比較能將營養完全吸收進入體內,換言之食物泥比較不容易引發寶寶的過敏反應,也能保護到寶寶的腸胃系統。

若您家寶寶長期有腸胃不適的問題,建議吃將又稠又綿密的食物泥,寶寶的狀況一定會有所改善的~~

杜絕便秘教寶寶喝水

一個開始食用副食品的寶寶一天到底該喝多少水?該怎麼喝?如何教會孩子喝水?

很多父母親常問為什麼吃了副食品之後,便便反而變得不順暢甚至還會無法解便呢??

因為:雖有纖維質但水喝過少反而造成便秘

很多人誤以為吃了副食品會因食物內纖維量增加,所以排便「應該」會變得更順利,但事實上寶寶在吃副食品的時候,除了要吃進纖維質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搭配水分的補充,不然如果吃了很多纖維質但卻沒有足夠的水分,那纖維就會變得又硬又乾,會讓孩子解便不容易,造成孩子更嚴重的便秘,所以當孩子開始吃副食品時一定要搭配足夠的水分,才有辦法讓孩子的便便順暢,讓孩子的身體機能更加正常。

那孩子在吃了副食品後到底該怎麼喝水呢?? 該喝多少水??甚麼水溫的水最合適??

1. 該怎麼喝水??

其實喝水的方式很簡單,但卻可能因為大人使用了錯誤的方式,導致孩子喝下的水分無法被身體所吸收,譬如:奶瓶直接「灌水」,有些照顧者認為當孩子不喝水的時候,就用奶瓶直接餵開水,一次餵100CC~200CC,可是這些水因為喝得太急太快,一方面能造成孩子腸胃的不適,另一方面也無法有效的被身體吸收利用,很容易快速的排出體外。

但如果換個方式,慢慢的一點一點喝,譬如:在孩子清醒時約間隔30分鐘左右讓孩子喝水,一口一口慢慢喝,一次喝20~30CC左右。只是由於孩子年紀小常會因為玩耍而忘了喝水,照顧者一定要記得提醒孩子,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自己知道何時該喝水,並且若能從小養成孩子主動喝水的習慣,長大後孩子較不會被含有大量色素、碳酸物、人工添加物的飲料吸引,也不太容易養成喝飲料的習慣。

2. 用什麼喝水?

有些父母常會問孩子不會喝水怎麼辦?? 一開始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喝水,這時父母(照顧者)就要教他們喝水,示範讓孩子知道該如何喝水,父母(照顧者)可以提供吸管杯(目前在實際經驗中最見效的還是大眼蛙神奇水杯,真的很神奇)、碗、杯子……各式只要孩子願意喝水的用具。然後必須耐心的教孩子喝水的方式,譬如:孩子不會用吸管杯喝水,大人自己可以準備吸管和杯子,然後就吸給孩子看,讓孩子學著大人的嘴型吸他的水杯,通常快的話幾分鐘,慢的也只要幾天,孩子很快就會使用吸管杯了。而且這跟他們以往的用奶瓶喝奶或吸母乳的方式不同,所以當大人示範時他們會覺得很有趣,且吸管水杯吸水時有其困難度,孩子成功使用後會有成就感,通常也會很喜歡。

但如果孩子不願意用吸管杯那也沒關係,可以用小水杯、小量杯(餵藥杯)或者用小碗、大碗......只要孩子願意裝水來喝的都好(玩具類的不行因為怕含鉛和塑毒),一樣由父母(照顧者)示範給孩子看,有些孩子喜歡跟大人一樣,那大人就用自己的影響力還教導孩子,所以有孩子從很小開始就會使用碗喝水(目前聽到最小是6個多月),有些父母會覺得這樣好嗎?其實沒有什麼不好的,因為我們是要讓孩子達到喝水的目的,只要達到讓孩子喝水這個目的其實一切都好,因為等孩子大了點後一樣會用吸管喝水,只是現在還不習慣而已,所以讓孩子用自己喜歡、想要的正常方式來補充水分是非常的重要。

3. 該喝多少水?

根據醫學雜誌報導,通常寶寶每天的飲水量應為每千公克(一公斤)體重至少100cc,也就是九公斤的寶寶一天飲水量至少900cc(包含母奶、配方奶或其他水分),但也不要讓寶寶喝水過量太多,因怕引發水中毒。只要水量足夠,通常吃著營養均衡副食品的寶寶是不太容易便秘。

4. 喝什麼溫度的水?

建議不管在哪個季節最好都讓孩子喝溫開水,因為太涼的水或冰水對腸胃與皮膚都不好,喝溫開水可以讓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皮膚狀態最好。而且溫水對孩子的支氣管也比較好。

5. 孩子不喝水怎麼辦?

偶爾會聽到不喜歡喝水的孩子,建議父母用引導的方式有耐心的陪伴著孩子喝水,千萬不要用打、罵、趕......等負面方式教導,大人學習都需要時間與練習了何況是才幾個月的孩子,所以多試、多提醒(不只提醒喝水,也可以多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喝水,不喝水可能便便會痛痛)、多鼓勵,孩子只要開始願意喝個幾口水都沒關係,用甚麼容器喝也都沒關係,只要孩子喝了水就立刻給個大大的擁抱或是熱切地鼓掌等讚美語言,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喝水是很好的事情,請千萬不要放棄教導你的孩子,現在他可能還不會或不愛喝水,但也許明早起床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孩子,孩子有無限的可能~~請加油~~

食物泥加熱法

「食物泥到底要怎麼加熱營養才不會流失呢??」

「為什麼加熱食物泥拿起時會整個熱到冒泡且蔬菜泥都變黃了??」

「為什麼現做的食物泥寶寶喜歡吃,但加熱過的寶寶卻不願意吃呢??」

食物泥的加熱對很多媽媽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營養不流失」、「如何省時快速加熱」、「如何保留原味」

如果要讓此三者並行,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建議採用「電鍋加熱」的方式:

1.早上的第一餐可在前一天睡前先將食物泥冰磚放在碗中後置於冰箱冷藏,隔天早上起床將碗放入電鍋,外鍋放入1/4杯的水,約煮5分鐘跳起後再『悶』5分鐘取出,稍待冷卻後即可食用。

2.每餐吃完後可以將下一餐的餐食物泥冰磚預先放在碗中後置於冰箱冷藏,然後依照上述方式加熱即可。

3.冷凍食物泥冰磚要直接加熱則在外鍋放入1/3杯的水,約煮10分鐘跳起後再『悶』5-10分鐘取出,稍待冷卻後即可食用。

(用最少的水量讓已是熟食的食物泥以最短的時間再次熱過,且用電鍋悶的方式讓食物整個熱透,這樣不但不會讓營養流失太多,更不會讓食物的原味變調)

以上是可讓冷凍食物泥保持最新鮮且維持原味的加熱方式,有此疑問的媽媽可以試試看~~

PS.若在家中較不建議使用微波方式,但若出門在外則方便就好。

食物泥(副食品)與固體食物該如何銜接?

該如何讓孩子銜接食物泥(副食品)與正常的固體食物呢?怎麼吃?直接吃大人餐桌上的菜餚嗎?孩子能吃多少?吃得飽嗎?會不會太鹹?會不會太油膩?

當孩子長出可以磨碎食物的第16顆牙---小臼齒後,怎麼為孩子準備才能讓孩子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吃得不挑食呢?

若孩子在長出第16顆牙齒前每餐的食物泥(副食品)都能吃很好,且不太吃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這樣的孩子在銜接固體食物上的方式如下:

1.先以食物泥(副食品)為主,加入兩倍水煮成的軟飯,並可加入剪碎的蔬菜、豆腐、碎蛋、魚……等餐桌上可以剪得很碎的食物,都可以給孩子少量嘗試食用。

2.當孩子越吃越好時,食物泥(副食品)便可以慢慢減少,正常固體食物慢慢增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固體食物越加越多,食物泥則是補充餐桌上孩子不足的營養。

3.當固體食物成為孩子主要飲食來源時,請一樣要幫孩子將食物剪碎、剪細,不要以為孩子有了小臼齒便什麼都能吞嚥,長長的葉菜類、一整圈的蓮藕、一大塊的肉……等為切小、切碎的食物,孩子在無法咀嚼磨碎的狀態下很容易噎到,因此孩子只好將其吐出,而很多父母會誤以為孩子偏食、挑食、不肯好好吃飯。

4.而有些孩子已經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過鹹、過甜的食物反而會本能性的拒絕(尤其是外賣的食物),因此照顧者在準備食物時只要遵循著保留食材原始味道的方式,便可以讓孩子吃得很愉快,譬如:燙青菜、蒸南瓜、蒸毛豆、蕃茄炒蛋、蓮藕山藥清湯……等不需太多調味的佳餚,只要每餐的食材能多樣化,讓孩子得到均衡的營養,這樣剛開始接觸正常固體食物的孩子就會吃得很滿足、很開心。

5.給孩子足夠的三餐飲食,其他含人工添加物、色素的食物都不要給,水果可以在三餐飯後馬上接著食用(當做一整個餐點),其餘時間除了水外,不要給予零食飲料,不然孩子的正餐勢必受到影響。

以上的副食品與固體食物轉換方式能讓孩子循序漸進的吃得越來越好。

*食物泥可以吃到寶寶多大??

*孩子的早餐

食物泥可以吃到寶寶多大??

「寶寶一歲半了,可以跟大人正常吃嗎??」「寶寶有幾顆牙呢??」「4顆」

「我婆婆說食物泥是過度食物,叫我在寶寶一歲後就不要給他吃了」

以上的對話常在我的工作中出現

為何孩子不能在一歲後就正常吃大人的食物,因為:

通常一歲的寶寶牙齒尚未長全,最多也只有8顆牙,而前面的8顆牙是用來切斷食物,無法將食物磨碎,如果只用8顆牙吃東西,那腸胃道不好的孩子恐怕會產生脹氣、腸胃不適甚至不願吃自己副食品的問題。

(請大人試著用前面2-8顆牙齒咬碎、磨碎食物~~並將食物吃下去,感受一下只有2-8顆牙吃正常食物的狀況。)

何時可以開始讓寶寶吃大人的食物??

通常在長出可以磨碎食物的小臼齒後,便可以開始讓孩子慢慢從一些容易咀嚼的食物開始練習自己咀嚼。但綜合食物泥還是主食,容易咀嚼的食物只佔了餐點中的少數。(因為餐桌上的食材在怎麼多,寶寶能自己咀嚼的還是有限,且不可能像綜合食物泥一樣可以有30-40種食材的均衡營養)

若以正餐來說,寶寶可以長出小臼齒開始吃一些較軟的食物練習咀嚼,並在大臼齒長出後慢慢減少食物泥的量,然後漸漸轉換成正常的餐桌食物。

不過建議早餐的部分可以讓孩子吃綜合食物泥+穀粉類,因為一方面不用想要買什麼麵包、三明治、奶茶,一方面因為食物泥中30-40種的食材加上其他穀粉類,這一碗早餐的營養已經超出其他外賣式食物許多了。

天然色素沉澱

這幾年來食物的色素沉澱讓很多媽媽覺得苦惱,有些因為健檢時,被醫生詢問寶寶是不是吃了太多的紅蘿蔔所以皮膚偏黃?有些因為身旁的親朋好友一直不斷耳語,醫生和親朋好們甚至會告訴父母不要再給孩子食用紅蘿蔔,不然可能會......皮膚顏色不好看、是不是會得什麼病......,讓媽媽們心生恐懼、不知所措。

但事實上會造成皮膚偏黃是由於食物中的天然色素沉澱所導致,這些食物包含了紅蘿蔔、地瓜、番茄、南瓜、深色蔬菜、木瓜......等等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因此若副食品的分子越細緻(泥狀無顆粒),孩子越容易吸收,那色素沉澱的狀況便會較為明顯。

的確,孩子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皮膚有泛黃的現象(多在手心、腳底),但父母們不必擔心,因為由食物所造成的色素沉澱大多不會讓孩子的身體或健康受到傷害,反到若因為色素沉澱而開始幫孩子「挑食」,也許皮膚轉白皙,但也可能會造成日後孩子自主挑食的問題。

且孩子的代謝功能比大人好,當16顆牙長齊後開始與成人一同進餐時,天然色素沉澱的問題便會在1-3個月內逐漸消失,孩子的皮膚便能恢復原色,所以孩子食物只要能少量多樣化,並讓孩子持續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那天然色素沉澱真的不用太過擔心。

PS.天然色素沉澱的黃與黃膽所產生的皮膚、眼白偏黃是不同的。

在食物泥之後......為何寶寶拒絕大人的食物??

「我的寶寶食物泥吃得很好,但現在快2歲了卻不太愛跟我們大人一起吃??」

「我的寶寶已經長16顆牙了,可是感覺我煮的他都不愛吃,怎麼回事??」

其實,一歲多、長了16顆牙、食物泥又吃得很好的寶寶,為何會在食用正常的大人食物時產生抗拒呢??原因可能如下:

1.很多家庭多以外食為主,外食的口味較重且添加較多的添加物,導致孩子的味蕾無法適應,產生本能性的抗拒。

解決方式:

將孩子適合食用的食物用開水稍做清洗,並剪成適合孩子食用的大小。

2.有些家庭每天開伙,但常以為孩子必須要重口味的食物才願意多吃飯,因此在煮飯時常會加重菜餚的鹹甜味,導致孩子反而不願意食用。

解決方式:

調味時可以將調味料減半,甚至有些食材可以只要經過汆燙孩子便可以食用,因此不必大費周章的將食材煮得太過精緻且複雜。

3.孩子雖長出小臼齒,但還是無法將食物完全咀嚼成泥狀後吞嚥,因此若長期有直接吞嚥的狀況,會導致孩子的腸胃不適,因此便產生拒食的狀況。

解決方式:

讓孩子從一些容易咀嚼的食物開始食用,但綜合食物泥還是主食,容易咀嚼的食物只佔了餐點中的少數。等大臼齒長出後慢慢減少食物泥的量,然後食材漸漸轉換成餐桌食物,但依然建議將食材剪成適合孩子食用的大小(孩子的腸胃要到8歲才能完全長成像大人一般的強壯)。

由於孩子的味蕾清新,且因為長期食用天然食材製作的食物泥,所以孩子學會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食用,也因此養成了正確的飲食習慣,因此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不也應該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一方面改變飲食習慣讓身體更健康,另一方面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營養均衡的重要性。

因此,請不要認為在食物泥階段(副食品階段)結束後,孩子便能任意食用所有的飲食,這樣不是白費了從嬰兒時期所建立的好習慣嗎??

為什麼孩子長大卻不愛咀嚼

「我家小孩已經2歲多了,但是不喜歡吃正常的食物,常常青菜咬一咬就吐出來、肉類嚼一嚼就吐出來。」

「我家小孩已經5歲了,吃得很少,只吃白飯,其他的食物都不喜歡,也不喜歡咀嚼和吞東西。」

聽到這裡,我通常會詢問對方:「孩子是否還在喝奶(配方奶)??一天是否超過3次??」

幾乎90%的回答都是:「孩子還在喝奶,一天3-4次。」

而喝奶的原因與「不愛咀嚼」有非常大的關係。

因為:

‧當孩子嬰兒時期副食品吃得不好,所以喝奶補充「副食品的不足」。

‧當孩子大一點了,因為副食品吃得不夠好,所以只好繼續喝奶補充營養。

‧當孩子再大一點時,因為正餐吃得不好所以還是只能喝奶補充營養。

對孩子而言,不管年紀多大,奶一直都是主食的話,既然可以喝流質那又何必咀嚼呢??

我身邊有個孩子,這孩子把配方奶當主食喝到國小二年級(6歲後開始喝美祿、阿華田......),現在雖已經可以正常吃飯,但也只願意吃白飯和零食餅乾,偏食的狀況非常嚴重,且只要能不吃,就不會想吃任何東西,肚子餓也是喝鮮奶、流質食物和零食果腹,對於蔬菜和肉類更是近而遠之,甚至常常咬一咬又吐出來。

因此不難發現,咀嚼與吞嚥其實是一種習慣。

若習慣喝奶就可以飽足,那用喝的就好,何必學習如何咀嚼與吞嚥。

因此若希望孩子能吃得好那,在副食品階段當父母的我們千萬不能懶得製作、懶得替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食物泥,這樣孩子才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建議:

哺餵母乳的孩子請儘量努力的喝,一歲後即使每天只喝一次,喝到3歲多依然能得到母體給與的良好抗體。

喝配方奶的孩子,只要副食品吃得不錯,便可以慢慢減少奶量,漸漸以副食品取代配方奶,時間到了自然會斷奶,斷奶後便以副食品為主食,等臼齒長出後就可以慢慢進入一般的餐點食用

天晴工作坊部落格

天晴工作坊粉絲團

食物泥(副食品)攜帶外出法

媽媽們常會為了攜帶食物泥(副食品)外出而感到煩惱,但其實攜帶食物泥外出並不困難,以下幾種方式提供給大家:

1.短程一餐:當天中餐或晚餐

‧ 吃飯地點距離不遠(或在2-3小時內會馬上食用) :在家中先行加熱後放入保溫容器內攜帶出門,到點後即可食用。

‧ 出門與食用時間距離3-4小時以上:將食物泥(副食品)以冷凍狀態放入保鮮盒或悶燒鍋內,到了吃飯地點(餐廳/友人家)請服務人員/朋友幫您加熱(可用自己帶的玻璃保鮮盒直接加熱或務必改用瓷器加熱)即可,記住提醒不要加水在容器內。

※出門3小時以上食物泥以冷凍攜帶外出可避免食物變質及細菌的滋生。

2.當天二餐(中餐和午餐):

‧ 中餐的攜帶方式如1所述,晚餐則將冷凍食物泥先放入保溫(保冰)容器中,到吃飯地點依照上述方式加熱即可食用。

3.國內旅遊:約3-4天(可隨身攜帶小型保冷袋和1-2片小冰寶)

‧ 可在外出前一天將每餐的食物泥用保鮮袋或母乳袋分裝後包裝好冷凍寄送到要住宿的地方,並請住宿地的家人或飯店人員幫忙收件並冷凍。

‧ 將第一天的午餐或晚餐直接如1所述攜出後加熱,到達住宿地後每餐要食用時拿出當餐的份量加熱即可。

‧若自己開車也可放小型保冷箱或保冷袋在車上,把多塊冰寶和食物一同放入保冰,到達住宿地馬上冷凍。

‧若第二天和第三天住宿同一飯店但需要攜帶食物泥外出去玩比照第1點的方式,若搭乘遊覽車可看看車上是否有小型冰箱可暫冰(通常大型遊覽車都會配有小冰箱),若沒有可以用較多的報紙包覆著副食品保持溫度,待要食用時取出加熱即可。

‧若要更換住宿地點,搭乘遊覽車也可比照上一點的方式暫冰,到第二個住宿地點馬上冷凍即可。自行開車便可將食物泥放置於小型保冷箱或保冷袋中,到第二個住宿地點馬上冷凍即可。

‧第三天或第四天應該食物也吃得差不多了所以比照第1點辦理即可。

4.國外旅遊

‧準備保麗龍箱或小型提式保溫箱,將每餐的食物泥以冷凍型態用保鮮袋或母乳袋分裝後包裝放入,並放入冰寶幫助保冰,將此箱攜帶上飛機或放置於托運行李中。

‧抵達住宿地後馬上將食物送冷凍。

‧在飛機上要食用的食物泥可依照第1點的方式攜帶加熱。(通常飛機上可使用隔水加熱--食物泥可放於母乳袋中,母乳袋可放於杯子中隔水加熱)

‧在國外的行程可照前述項目的攜帶外出方式。

※要注意每個國家的入境規定,哪些食物無法帶到哪些國家要在出國前先弄清楚。

PS.攜帶食物泥外出時,也可隨身攜帶小型保冷袋(保溫袋)、玻璃保鮮盒或保溫杯(悶燒杯),較方便保溫及加熱。

延伸閱讀 01.生活作息與均衡飲食的重要 (12) 02.食物泥如何吃 (13) 03.食物泥與配方奶 (1) 04.關於粥 (3) 05.連假過後與生病的孩子 (4) 06.厭食、拒食的處理方式 (4) 07.零食飲料與偏食挑食 (8) 08.便秘解決&水份補充 (3) 09.關於過敏與色素問題 (2) 10.大孩子的食物與銜接 (5) 11.食物泥(副食品)攜帶外出法 (2) 12.副食品製作&大孩子料理課程 (9) 13.媽媽分享說 (17) 14.迷思 (4) 15.寶寶照顧 (8) 16.父母&寶寶教養 (39)

天晴工作坊部落格

天晴工作坊粉絲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5665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