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打不得」! 10 個妙招解決孩子不聽話
幾歲開始孩子不聽話
2 歲的寶寶開始出現不聽話的想像,孩子長到兩三歲,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卻是「皮」了、「 犟」了、有自己的小主意了 。
「不聽話」就成了爸爸媽媽心中揮之不去的「痛」。一方面是出 於好奇,兩歲左右的孩子還不知道行為的後果,也不大明白什麼是「不聽話」。
就寶寶的認知 水平而言,他們只能懵懵懂懂地了解語言的表面含義,一知半解,並不理解父母的話的全部含 意;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一次的指示太多,導致他們記不住 。
一方面是自我意識逐漸加強,他 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並試圖去做,對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喜歡說「不」,或乾脆執拗地對著 干 。
這表明,孩子已經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一、運動能力的發展
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 試做新的事情。
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 就跟媽媽對著乾了,所以「不聽話」。
二、自我意識發展
寶寶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 了「我」的力量,因而什麼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範相牴觸。
如果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三、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麼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
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 生了。
注意:家長打孩子有 10 大危害
家長在教育學齡前兒童的時候應不應打罵孩子呢 ? 小編認為,這是萬萬不可的哦 。
父母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僅僅不會起到教育的目的,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等等方面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父母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會使孩子認為打人是正確的,打人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解決衝突的方式 。
假如比利打了他的小妹妹,我們先是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緊接著就因為他打妹妹這事又打了他,這完全是一種不能自圓其說的虛偽做法 。
這樣的話,就會讓比利認為有理由使用武力解決衝突,而這種想法只會造成更多的打鬥 。
打孩子會損害其認知發展 。在納什維爾,范德比爾特大學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莎麗巴爾金進行了一個為期兩年的研究,對二到九歲的孩子進行了認知測試,
結果發現被打過的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要低於沒有被打過的孩子 。
疼痛的體驗並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觀。雖然被打時的疼痛或者驚嚇可能在當時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但長期而言,這種做法並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 。
挨打只能使孩子 害怕被打,並不能幫助他們在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建立自己的正誤觀來防止未來犯下同樣的錯誤 。
在孩子由於從餅乾桶里偷拿餅乾而被打後,學到的可能並不 是不能偷拿東西,而是儘量避免被發現 。
打孩子無法教會孩子尊重父母,只會讓孩子懼怕父母。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會有良好的表現。
而打孩子這種行為明顯和這個目標背道而馳。只有在不懼怕的前提下,孩子才可能尊重父母。
打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通過她所察覺到的別人對她的看法,開始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識的。在孩子發展自我概念的時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為重要的 人 。
挨父母打的孩子會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應該最愛他們的人也不一定會愛他們,這就會阻礙孩子自尊心的健康發展 。
打孩子會讓孩子認為 打他們所愛的人是對的。這種認知會對孩子未來的親密關係造成潛在影響,並且會增大孩子成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 。
研究發現,從小遭受毆打和家庭 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擊他們的父母,在長大以後,有這樣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毆打自己的女朋友 。
相關閱讀:孩子不聽話 ? 怎麼給 5 歲前的小孩立規矩 ?
打孩子是一種具攻擊性和反社會性的行為。在關於打孩子這個問題的研究分析中,伊莉莎白?格肖夫用極具說服力的證據表明,
打孩子會導致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出現違 法或者反社會性的行為,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攻擊性及反社會性的刑事犯罪行為會不斷升級,
最終在長大成人後極有可能虐待他們的配偶和兒女 。此外,這個 研究還同時指出,打孩子會增加校園打架事件的機率 。
打孩子會讓孩子更容易焦慮和恐懼。2003年,一項關於打孩子會如何改變大腦化學物質 的研究發現,一歲以下曾經被施以體罰的孩子在遇到新情況,
比如媽媽離開房間後立刻進來一個陌生人時,大腦會頻繁地出現使人精神緊張的荷爾蒙皮質醇壓力峰 值 。
研究者的結論是,挨過打的孩子普遍都更為膽小,也更容易受到驚嚇。
打孩子會使孩子在成年之後,更容易進行無保護及危險性行為。
一項關於體罰研究的分析發現,從小遭受毆打或者其他體罰的孩子,在長大後更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以語言或體力強制對方進行危險性行為 ( 如在婚前性行為中不使用保險套 ) 和自虐性的性行為(如性交時進行擊打) 。
打孩子更有可能導致家長對兒童的虐待行為 。預防傷害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指出:在不打孩子的母親中,只有2%被舉報有虐待兒童的行為,
而在曾經打過孩子的母親中,發生過虐待兒童行為的則有6%。打孩子會使虐待兒童的發生率提高12%。
下面就來教你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吧。
相關閱讀:父母須知一不小心就寵壞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解決孩子不聽話的10個妙招
1.友善—— 如果你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使用正常的音調與和藹的態度的話,孩子會更有可能認真地聽你說 。
不要以不耐煩、甚至是命令的口氣,這一點年輕的媽媽們有時控制不 好,孩子也許會聽你於一時,但很快就會轉化為內心的牴觸,在心中壘起一堵牆 。
不到萬不得已,不是原則性問題,對孩子一定要和顏悅色 。我很反感那種冷嘲熱諷 孩子的做法,尤其是某些幼教工作者板著面孔對孩子,給孩子無形中增加很大的壓力 。
2.暫停——在孩子一 時無法接受你的要求,甚至與孩子發生爭執時,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你可以說:「我不想現在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稍後再來談論它吧 。」
冷處理反而收到奇 效,孩子冷靜下來的時候會主動向你示弱,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黃璽赫這一點很令我欣慰,因為他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他心裡都是非常明白的,
但他知錯認 錯,態度還是非常誠懇的。我也明白他「犯壞」的目的一是引起家長的注意和驚訝,二是不知道如何與小朋友交往,造成一種衝突,引起對方的反應 。
3.道理——當孩子犯錯誤或行為無禮的時候,不要立即處罰他,應該以友好的口吻來教育他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和舉止 。
「你玩完的玩具不應該隨處亂丟,下一次請把它放入它應該放的地方 。
你的玩具架子才是玩具的家。玩完的玩具應該讓它回自己的家,就像你一樣,如果你在外面玩完了,我把你丟在街上不讓你回家,你覺得對不對 ? 」
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你說的話他都明白,只是不善於表達 。如果你將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上會覺得講道理會更容易接受。事後再批評,孩子會非常配合你,主動認錯的。
4.積極—— 不要這樣來對孩子說,「我要說多少次你才會去刷你的牙齒呢?」而應該說,「去刷你的牙齒,我想知道你什麼時候能完成,我想看看你是否可以刷得很乾凈。」
不要將你的壞情緒傳染給孩子,有的家長很容易發脾氣,說話不注意分寸,順口說出的話是很傷孩子的自尊心的。你所作的努力,誇獎孩子的十句也抵補不上對他的一 次否定。
5.解釋——當孩子向你說他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你應該給孩子一種解釋的權利,讓他簡短地解釋 他為什麼需要做這件事,之後向他解釋清楚這樣做錯在哪裡,
他有沒有理由這樣做,以及正確的做法 。不要錯怪孩子,要分清事實,有良好的判斷力 。那天我帶黃璽 赫到東單公園,一位女孩的媽媽一個勁地說著自己的孩子:
「別動小弟弟的玩具車,這樣不禮貌」事實是,黃璽赫非常樂意與這位小姐姐分享玩具,兩人情投意合, 最後給小姐姐戀戀不捨地送到門口 。
6.珍惜——不應該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不當行為舉止上,其實每個衝突發生的時候,都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機會,你不要放過它,
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因勢利導教育你的孩子 。黃璽赫騎自行車喜歡撞別人的車,這其實是男孩子皮膚饑渴的一種宣洩 。過去有句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
說的就是淘氣的男孩子喜歡通過打架甚至挨打來達到皮膚接觸的目的,這是嬰幼兒心理學,今後我會全面揭示 。
那麼我們家長能否用撫摸,按摩等方式解決孩子的這種生理需要呢 ? 答案是肯定的 。
相關閱讀:懲罰寶寶有妙招 科學有效不打罵
7.激勵—— 可以通過一些只語片言來激勵你的孩子,通過合作的方式來鼓勵他的進取,類似的話語有:
「 你看,別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點也不比他們差,你完全能比他們做得 更好,對不對 ? 」黃璽赫曾經為不會騎自行車而懊喪,我對他說:
「 不要著急,你到三歲就會騎了。」結果他離三歲生日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掌握了騎自行車 。
8.尊重——如果你的小孩問:「 在我們出去之前,我可以看完這部電視劇嗎 ? 」如果你還有一些時間剩餘的話,應該讓出一些時間來給你的孩子。
你應該充分尊重孩子請求的權利 。
9.自律—— 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說:「 你要是再這樣,你就快該挨打了 ! 」「 還記不記得上次我為什麼打你 ? 」這種武力威脅實在是天大的錯誤,
尤其更不應該提起以前給 孩子造成的痛苦 。武力威脅只能讓孩子認為你是一個專制粗暴的家長,而越發拒絕與你合作 。所謂的代溝不正是有些家長自以為是所造成的嗎 ?
10.環境——教育的方式方法應該多樣化,在發現孩子犯錯誤時,不要每次都用一種面孔、一種說理的方式,孩子會感到厭倦 。
你完全可以變換一些花樣,因事制宜,嘗試孩子能接受的各種方式 。
比如問題出現時先簡單處理一下。然後在有時間的時候再通過講故事、做遊戲、去動物園、參觀博物館、郊遊等等形式,結合看到聽到的事物深入地闡明你要告訴他的 那個道理。
在衝突的當口,往往孩子不容易接受批評,但是在事後進行這種耐心的教育,孩子就容易接受了。這其實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是一種系統的學問,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
而是要把他置身於民主、自由、和諧的家庭環境中,讓他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予以有針對性地校正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550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