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您常常聽到家裡兩三歲的小孩這樣說嗎?請放心,這是正常的。從孩子會講話到三歲之間,常常會有這種違拗行為,我們稱之為negativism。
這個年齡的小孩有幾個重點要先抓到:
1.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所以陪伴他的時間要多,睡覺的時間最好是陪著他。
2.只要他有需求,不論我們答不答應,都要先了解他想要這件事情的心態,至少讓他知道我們有嘗試去了解,之後還是能照家庭的規矩,來決定要不要給他。
違拗行為的形成,就是當孩子發現他可以藉由說"不!"去影響一件事情的發生。從此以後,他們會有一段時間只喜歡說No,不喜歡的事情說No,喜歡的事情也說No;因為不合作比合作好玩,違拗比聽話好玩。爸媽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失望,覺得自己生了一個逆子/逆女,因為這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以下幾個建議給正為此煩惱的家長參考:
不要覺得孩子是針對你們
在這個時期,孩子說"不要"的意思並不是"誰鳥你",比較像是"一定要嗎?"或者是"你是認真的嗎?"。他們並不是故意要鬧,也不是要展現不孝,而是一個建立自我認知與獨立養成的階段。通常違拗時期大概會持續一年,父母親可以輕鬆以對,有點幽默感,當作一件好笑的過程就可以了。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不要懲罰他們
懲罰孩子要針對事情,而不要針對言語。如果常常去懲罰孩子說"不"這件事,有時候反而讓違拗時期拖長。
要給孩子除了"要或不要"以外的選項
給孩子多重選擇題而不是是非題,可以讓孩子同樣感受到自主權,進而願意合作;比如說要洗澡,可以讓他選擇淋浴或是泡澡,而不是問"要不要洗澡澡?"其他包括要看什麼書?穿什麼鞋?吃哪一種水果?等,讓他感受到被尊重,但又不影響計畫的進行。就算要孩子做一件他不喜歡的事情,也可以問"你要快快來還是慢慢來?"拋出越多這種選擇題,同時能學習在事情中參與決定。
對於不可妥協的問題,就不要問了
比如說:坐上汽車安全座椅,或者在該睡覺的時候上床。在合適的時候,可以試著讓孩子了解某件事情的必要性,但是當需要執行時,既然沒有別的選項,就不要提出"要不要"的問題。
活動轉換要事先給予提醒與緩衝時間
如果吃飯時間要到了,孩子還在玩的不亦樂乎,就要提前5分鐘跟他說,"再過五分鐘要吃飯飯囉!"建議盡量去除不必要的規範,讓孩子多一點正面鼓勵的空間,減少一些負面被規範的環境。越多的規定,反而讓孩子越不願意遵守。
要以身作則
做父母的常常說"不准",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如果一定不可以的事情,當然不可以妥協;但若模稜兩可的事情,可以不要直接反射的說"不准",而是有一點考慮空間。至於可以准許的事情,就快速的回應"OK",不要等孩子拜託才勉為其難答應,因為當他無法滿足主導權,就會從別的地方要回來。
孩子到了不同年齡階段,也會給爸爸媽媽不同的」功課」,但其實都是成長的過程;把握少責罵、多陪伴的原則,就是讓孩子情緒穩定的不二法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523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