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夏日午後, 一座宅院內的長椅上, 並肩坐著一對母子,
風華正茂的兒子正在看報, 垂暮之年的母親靜靜地坐在旁邊。
忽然, 一隻麻雀飛落到近旁的草叢裡, 母親喃喃地問了一句「那是什麼?」兒子聞聲抬頭,
望瞭望草叢, 隨口答道:「一隻麻雀。 」說完繼續低頭看報。

母親點點頭, 若有所思, 看著麻雀在草叢中顫動著枝葉, 又問了聲:「那是什麼?」
兒子不情願地再次抬起頭, 皺起眉頭:「我剛才告訴過您了, 媽媽, 是只麻雀。
」說完一抖手中的報紙, 又自顧看下去。
麻雀飛起, 落在不遠的草地上, 母親的視線也隨之起落, 望著地上的麻雀,
母親好奇地略一欠身, 又問:「那是什麼?」兒子不耐煩了, 合上報紙,
對母親說道:「一隻麻雀, 媽媽, 一隻麻雀!」接著用手指著麻雀,
一字一句大聲拼讀:「摸—啊—麻!七—躍—雀!」。 然後轉過身, 負氣地盯著母親。

老人並不看兒子, 仍舊不緊不慢地轉向麻雀, 像是試探著又問了句:「那是什麼?」這下可把兒子惹惱了,
他揮動手臂比劃著, 憤怒地沖母親大嚷:「您到底要幹什麼?我已經說了這麼多遍了!那是一隻麻雀!您難道聽不懂嗎?」
母親一言不發地起身, 兒子不解地問:「您要去哪?」母親抬手示意他不用跟來, 逕自走回屋內。
麻雀飛走了, 兒子沮喪地扔掉報紙, 獨自歎氣。 過了一會兒, 母親回來了,手中多了一個小本子。
他坐下來翻到某頁,遞給兒子,點指著其中一段,說道:「念!」
兒子照著念起來:「今天,我和剛滿三歲的小兒子坐在公園裡,一隻麻雀落到我們面前,
兒子問了我21遍『那是什麼?』,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隻麻雀。』他每問一次
我都擁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點也不覺得煩,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愛……」

老人的眼角漸漸露出了笑紋,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兒子讀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強忍淚水張開手臂摟緊母親,深吻著她的面頰……
原來,母親不是患有老年癡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憶起往昔母子間的親密,故意反復的提問。
日記本中那位可愛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不再追著媽媽問「那是什麼」,卻只是低頭自顧看報,
對於身邊的母親,不再關懷。往日的溫馨已成追憶,眼前的他,僅僅被母親問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耐煩。

這是一個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鐘,卻濃縮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來說,相差幾許?
21與4之間的差距,不是數字,而是難以言說的愛;
是兒女窮盡一生也無法償還的虧欠,那裡面蘊含著太多牽掛;
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伴隨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始終如一;
父母深摯的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因為不求回報,才更加難以還清。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責難他們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衣褲,他們也曾因此為你擦屎端尿。
不要怪他們彎腰駝背腳步遲緩,他們也曾扶著你直起腰杆,蹣跚學步。不要嫌棄他們把飯菜與口水流在衣服上,
他們也因此為你喂過飯。不要煩他們言語嘮叨含混不清。因為你曾經的牙牙學語,嘰嘰喳喳,
他們卻當動聽的歌來聽。不管爸媽在幹嘛,在2016年,都為自己的爸媽看一下。
願自己的爸媽健康長壽。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爸媽,一定要健康!爸媽,我愛你
看到的人請告訴爸媽,我愛你們
千般苦,萬般苦,為了兒女苦多年,
不舍吃,不舍穿,風風雨雨多艱難,
苦和累,說不完,一生坎坷多心酸,
兒和女,放心間,奔波勞苦病痛纏,
孩子成人把家建,父母年老步蹣跚,
腰弓背駝難行走,鼻涕眼淚擦不完,
都說養兒為防老,百行孝字應為先,
兒女圍前又圍後,看似孝順忙床前,
老來伴,老來伴,老了有伴多笑顏,
若有一人先離去,剩下那人多孤單,
久病床前無孝子,伺候久了都嫌煩,
父母付出多少愛,兒女回報能幾年,
抓屎抓尿你嫌髒,怎不想想你當年,
一生為你苦和累,如今無力延殘喘,
只歎命運多坎坷,老了難活在幾年,
都把家庭事業顧,父母病痛誰人管,
不用現在裝為難,只把老人撇一邊,
不孝到頭終有報,早晚輪到你眼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508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