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搶玩具這事可大可小,處理不好影響一生

孩子搶玩具這事可大可小,處理不好影響一生

草坪上,一位媽媽帶著一個約莫三歲的孩子A在玩耍。這時,來了另一位媽媽,抱著一個差不多大 的孩子B走向他們,孩子B手中抓了一輛玩具小車。這兩位媽媽應 該是相識的,見面以後熟稔地聊起天來,放下自己的孩子,任由他們玩耍。玩耍時,孩子A 看了好久孩子B手中的玩具小車,小孩子總是好奇心旺盛,於是,動手將玩具「搶」了過來。

類似的孩子間搶玩具事件屢見不鮮,也一度讓很多媽媽頭疼。小編的一個好友寶媽,在處理搶玩具事件上,有她自己的的一套方法。

搶玩具改為換玩具

她的孩子剛滿兩歲。從她的孩子一歲多時,就開始搶別的孩子的玩具了。不過,與其他媽媽不同的是,小編的這位好友為自己的孩子能搶別人玩具而感到開心,她認為這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她甚至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搶玩具,只不過需要正確的引導才行。

當她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孩子搶玩具,她並沒有放在心上。直到第二次發生這樣的事,她就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了。於是,她想出了一個方法。

以 後每次帶孩子出門,她都會隨身帶上一個玩具。當自己的孩子看見別的孩子的玩具,想去搶過來玩時,她就拿出自己的玩具,讓孩子用玩具去和別的孩子交換,而並 非直接去搶。經過她的多次引導,孩子就真的記住了這個方法。每次想要去搶玩具時,只要稍微提醒一下,他就會乖乖抓著小玩具去換。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並不理解交換這個詞的含義。但是在家長的引導下,他是可以接受這樣的做法的,慢慢地,用行為改變事情的性質,並且保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搶玩具,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訊息

三歲是孩子成長的一道坎兒,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極重,且沒有自律性,所以搶玩具也常有發生,他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這個時期孩子的搶玩具行為,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的一種社交方式,意味著孩子已經逐漸脫離嬰兒期,逐漸成長。所以,家長無需多慮。

不過,家長也並非什麼都不需要做,適當的引導還是必要的。在這個階段進行引導,可以有助於孩子日後形成樂於分享的品格。而具體做法,都融於日常生活中,小細節也能起大作用。比如:

1.不要過多的以孩子為中心,要營造平等的家庭環境,不要搞特殊對待。

2.食物等可以共享的東西要進行分享時,不要第一個給孩子。

3.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動,什麼不可以動,什麼東西經過允許才可以拿。

4.告訴孩子什麼叫所有權,可以通俗一點解釋,自己的物品有權決定給別人或者不給,決定權在自己。

5.即便用自己孩子的東西,也要跟孩子借,不能說用就用,以免模糊了孩子對物品所有權的界限。

平時父母的這些小習慣,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到了孩子開始搶玩具的年紀,家長就可以採取一些更加實際的動作了。比如像小編的朋友的做法就是可取的,在孩子出去玩時,攜帶可以提供孩子交換的小玩具。

不 過,當自己的孩子搶了別的孩子的玩具,不願意還回去,家長卻不能放任不管。不管孩子有多捨不得別人的玩具,家長都要拿回來還給別人。如果孩子哭鬧,可以告 訴他,下次再和小朋友換,而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將別的孩子的玩具占為己有,這是不對的。相反,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也要上前要回來,讓 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呵護,同時要告訴其他孩子,搶玩具是不對的。

警惕四歲的孩子搶玩具現象

孩子一旦到了四歲,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時候還喜歡搶玩具的話,家長就要好好反省一下了。四歲的孩子對所有權這個概念已經較為清晰了,這時候表現出來的搶玩具行為,其實是分享和溝通能力的缺失。此時,家長可以採取一些方式來幫助孩子:

1.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搶玩具可能是孩子缺少溝通能力的體現,他看見喜歡的玩具,但是不願意開口去和其他小朋友或者大人要,就會選擇搶的方式。這時候的大人要多與孩子交流,培養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把想做的事先說出來,避免不經思考直接動手。

2.學會拒絕孩子

有的家長對孩子千依百順,孩子一有需求就立刻滿足,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點點虧,這樣的做法也不當。在平時生活中,家長要學會在適當的場合拒絕孩子的要求,不要事事順應著孩子,讓孩子在被拒絕後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3.進行分享教育

有些家長愛把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一有吃的第一個給的也是孩子。其實,家長不妨轉換一下方式,在分享食物時,不要先給孩子,可以先給其他人,讓孩子的自我意識不要膨脹起來。每次分東西,儘量給周圍的人也分上一些,潛移默化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以身作則。

這些都是家長平時生活可以做到的,一件小事或許就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偷懶,疏於對孩子的管教,搶玩具事兒雖小,卻也能折射出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狀況。

為了歡慶恩恩的三歲生日,恩恩的爸媽邀請和恩恩同年紀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正當孩子玩得開心時,突然傳出恩恩大哭的聲音,原來恩恩正與婷婷搶玩具,因為恩恩 不想讓別人玩他的玩具。這樣的情景對家有兩至三歲孩子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覺得不好意思。

「分享」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玩具,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擔心,提供孩子具體的步驟,才能有效的教會孩子分享。

在教孩子分享之前,需先判斷孩子的物權概念發展成熟了嗎?有時孩子搶玩具只因為他無法分辨物品的所有權,才會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他都可以拿去玩。一 般說來,四歲以上的孩子,對於「物權」才會有較清楚的概念。但是,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開始懂得與人分享,是交朋友的好方法,可以鼓勵小朋友之間輪流分 享。

邀請小客人來家裡玩之前,可以先跟孩子談談如何當主人,從迎接客人進門到客人離開的禮儀,讓孩子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願意 跟小客人分享,允許他先將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尊重孩子自己要獨享玩具的感受。當小客人來訪時,就會減少因為不願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如果在挑選可 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一點也不願意分享的話,可以跟他談:「如果你去朋友家中,一個玩具也沒有,你一定會很失望,覺得不好玩 吧?」藉此激發孩子同理的心情。

有時孩子捨不得把東西分享別人,要讓孩子明白,不會因為分享而失去擁有的東西,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放他自己東西的抽屜、櫃子……等,幫助他確立物權的概念,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玩具以後會還給他,自然會願意和別人分享喜歡的玩具,並且在分享過程中感到快樂。

除了分享與物權概念的建立,搶玩具也可能是孩子要引起父母注意,以及要表達心中挫折與不安,或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因此在處理搶玩具行為前,須先判斷孩子搶玩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呵!

擔心孩子因為搶玩具而造成衝突或打人的話,父母們可以透過下列方式引導孩子避免與化解衝突場面:

★衝突前的預防★

1. 預先防範:觀察孩子平時搶玩具的原因,並事前做好防範措施,例如:針對想要藉搶玩具來引起注意的孩子,請父母平常注意孩子有好表現時,立即予以正向回應;針對尚未建立完整物權概念的孩子,請多利用故事或巧連智教材來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方法。

2. 隨時注意孩子們一起玩的爭執情況:避免等到衝突產生後才進行調解,例如:多提供同類型的玩具、先教導排隊、輪流的概念。

3. 平時不跟孩子玩打人的遊戲:以避免孩子覺得好玩而模仿學習打人的動作。

4. 教孩子如何面對搶玩具的情況:跟孩子討論想玩玩具時可以怎麼辦?例如:主動跟別人借玩具、尋求大人的協助、先離開造成衝突的情境,先玩別的玩具……等。

5. 把「對不起」、「沒關係」掛在嘴邊: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一定要說:「對不起,我下次會小心」;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沒關係,下次請小心」。一定要提醒孩子記得:「沒有人喜歡被打」,並告訴孩子,如果別人發脾氣,做出打人的動作,你也要提醒他說:「我不喜歡你打人」。

★衝突後的解決★

1. 了解孩子搶玩具、打人的原因:同理孩子想要玩玩具的心情,陪他一起想辦法可以怎麼解決,例如:跟對方說玩好了再借他,或是一起玩。

2. 盡快處理衝突:適時引導孩子,避免過一段時間才跟他說:「你剛剛打人是不對的」,這樣孩子容易被訓的莫名奇妙,因為之前的事他有可能早忘得一乾二淨了。

3. 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們分別玩不一樣的玩具,避免焦點在同一件玩具的爭奪上。

4. 請孩子道歉:只要有動手打人的行為,就請孩子要跟對方道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打,生氣了可以用說的,不要動手。

請父母多以擁抱傳遞關懷,當衝突發生時,請以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談談是否因生氣了不知怎麼辦才會打人。同時請告訴孩子,還是希望他能學會用說話和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表達生氣,這樣才能和其他的孩子和平共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5024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