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是父母最常聽到的話,但起跑點可不是從孩子上學那天開始,而是從胎兒在母體中發育時就要算起。懷孕期的營養規劃,不僅影響到母體在產後20年的身體狀況,更是孩子一生健康的黃金關鍵期。臺灣婦女健康學會透過調查,希望能將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倡的「生命最初1000天」的觀念植入國人的心,提供媽媽專業的建議及保健之道。
母胎營養息息相關
成年人的健康狀態在子宮內的胎兒時期已設定完成,研究顯示胚胎發育中子宮內的不利因素,將會影響胎兒的組織或器官永久的改變,甚至長大後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都與之息息相關。據調查臺灣有185萬婦女不知道孕期營養會造成孩子未來疾病的罹患率,其中以較無長輩支援的小家庭婦女比例較高。
孕期吃得好 降低媽咪日後慢性病風險
懷孕時期的併發症,如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早產等,都會影響產後婦女20-30年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因此婦女在孕期應更注意自身的營養吸收,尤其現在職業婦女大多是外食族,營養不均衡是常見的問題。

孕期該怎麼吃?要不要多補充一些營養素?是孕媽咪們都非常關心的話題,不過,有些孕婦以為只要多吃就是對寶寶有益處,結果造成體重增加太多,所以,認識正確的孕期營養補充重點是有必要的。
ü 減少外食,著重蔬果攝取
懷孕之後,因為要孕育胎兒在生活各方面多少都和孕前不太一樣,對於孕期的飲食安排也需要做些調整,讓自己能夠當個健康的孕婦,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信和表示,孕期營養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先做到均衡的飲食攝取,尤其現在很多媽咪都是外食族,每天可能只吃某些固定的食物,並缺乏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甚至有偏食的問題,如此一來,就會讓身體沒辦法獲得完整的營養素;所以建議以帶便當為主,或是自備一份燙青菜或水果出門,取代完全的外食習慣。
ü 孕期營養補充建議
建議媽咪在懷孕後要調整良好的飲食習慣,儘量均衡攝取包括五穀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等各類食物。根據衛生署的孕期營養建議,懷孕期每日需攝取五穀根莖類4-6碗,奶類2-3杯,豆魚肉蛋類4-5份,蔬菜類3-4份,水果類3份,油脂類3湯匙。如有必要時,米飯主食部分以全穀類為優先,奶類可以選擇低脂牛奶,以降低熱量的攝取。另外,每日所需的油脂大多已用於炒菜中,所以,不需要額外增加油脂的攝取量。
ü 孕婦吃太多,小心體重爆增!
有些媽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人吃二個人的份,懷孕期間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最後不但體重增加太多,造成日後減重困難,加上沒忌口,還可能吃進許多會誘發自己及寶寶過敏體質的食物。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董宇紅認為孕婦並不是吃的多就一定好,而是應該吃的恰到好處,吃的有學問。所以,以下就來討論孕期三階段該如何吃會比較恰當。
孕媽咪們要切記喔!在懷孕期間,媽媽吃下什麼食物,會直接影響寶寶獲得何種營養元素,因此在孕期謹慎適量的補充均衡營養,不管對媽媽寶寶都有絕對的好處喔!
孕期三階段營養補充重點

孕期該怎麼吃?要不要多補充一些營養素?是孕媽咪們都非常關心的話題,不過,有些孕婦以為只要多吃就是對寶寶有益處,結果造成體重增加太多,所以,認識正確的孕期營養補充重點是有必要的。
攝取均衡飲食是基本原則
懷孕之後,因為要孕育胎兒生活各方面多少都和孕前不太一樣,對於孕期的飲食安排也需要做些調整,讓自己能夠當個健康的孕婦,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信和表示,孕期營養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先做到均衡的飲食攝取,尤其現在很多媽咪都是外食族,每天可能只吃某些固定的食物,並缺乏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甚至有偏食的問題,如此一來,就會讓身體沒辦法獲得完整的營養素,所以,建議媽咪在懷孕後要調整良好的飲食習慣,儘量均衡攝取包括五穀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等各類食物。
【營養補充】
根據衛生署的孕期營養建議,懷孕期每日需攝取五穀根莖類4~6碗,奶類2~3杯,蛋豆魚肉類4~5份,蔬菜類3~4份,水果類3份,油脂類3湯匙。如有必要時,奶類可以選擇低脂牛奶,以降低熱量的攝取。另外,每日所需的油脂大多已用於炒菜中,所以,不需要額外增加油脂的攝取量。
孕婦吃太多,小心體重爆增!
有些媽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人吃二個人的份,懷孕期間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最後不但體重增加太多,造成日後減重困難,加上沒忌口,還可能吃進許多會誘發自己及寶寶過敏體質的食物。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董宇紅認為孕婦並不是吃的多就一定好,而是應該吃的恰到好處,吃的有學問。
孕媽咪們要切記喔!在懷孕期間,媽媽吃下什麼食物,會直接影響寶寶獲得何種營養元素,因此在孕期謹慎適量的補充均衡營養,不管對媽媽寶寶都有絕對的好處喔!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484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