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觀點生產會讓婦女流失大量元氣,消耗過多體力,為了讓身體重回氣血調和,必須根據體質適度進補,有助於產後恢復身體機能。但有些婦女在坐月子期間用錯方法,或是出月子之後仍然感到身體虛弱,這時有方法可以補救嗎?小編的回答是,還真有!
坐月子是為了調理身體
許多人覺得坐月子有許多禁忌,但其實這些禁忌是根據當時的環境條件和醫療水平而制定的規範,可以說是老一輩智慧的結晶。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產後調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不過從街上林立的月子中心可知,在現代中國人眼中,還是十分注重坐月子這件事。
曾經在醫院遇過一位老太太,總是說自己的大腿只要遇到天氣變化就會酸痛,已經痛了很多年都沒有改善,一問之下才知道老太太以前是在美國自然生產,當時醫師為了讓傷口退熱消腫,生產後直接就以冰敷的方式處理傷口,導致老太太日後下腹和大腿常會隨著氣溫變化而酸痛。
但是也有些年輕媽媽認為,既然美國、歐洲的孕婦產後沒有坐月子的習慣,那麼我們真的有必要遵循古法來坐月子嗎?女人改變體質的三大時期,是青春期、懷孕期和更年期,而產後調理又隨著每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歐美人的體質和中國人不同,這與遺傳基因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國外對於產婦的醫療方式,不見得完全適合中國人,自然這與也還要看產婦本身的體質是否良好。有些媽媽調理一個月就容光煥發,有的產婦也許要耐心調養半年才能有效改善體質,因此產婦找合格的中醫師診斷體質後,再聽從醫師建議進補,否則可能補錯了還不自知。
什麼症狀代表月子沒做好
坐月子是為了修補從懷孕到生產所耗損的體力,尤其是子宮的修復,當產婦發現自己出月子後有容易疲倦、記憶力變差、尿頻、子宮下垂、腰酸背痛、頭痛、憂鬱等症狀,其實都有可能是月子沒「坐」好,體力尚未恢復所造成。這不但導致產婦生活上許多不便,帶孩子可能也感到力不從心。
1「補救」月子這樣做
有些產婦仗著自己年輕,沒有耐性好好坐月子,或是剛生完孩子就急著想要減肥,忽略了月子期間的營養補充,導致生完孩子一二個月之後,身體還是覺得很虛弱,甚至出現尿頻、筋骨酸痛、失眠等問題,可能就是月子沒「坐」好所引起的,這時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產後半年是調理的黃金期,因月子沒「坐」好而求診的媽咪,醫師會依照產婦的症狀對症下藥,若屬於生殖方面的問題,就要補充腎氣。若是腰酸背痛就要補筋骨,或是喝杜仲水,基本上來說,若是好好調理都能慢慢恢復。
2了解如何正確坐月子
產後第一周媽媽的身體屬於「多虛多淤」的特性,建議可以服用生化湯,有幫助惡露排出、減少產後腹痛的功效,食物則以清淡為主,如雞湯、魚湯、排骨湯等。以生化湯去淤之後,第二周可以開始補血,如加味四物湯、八珍湯等方劑來補血或調補脾胃,恢復全身氣血。飲食方面則可以開始吃麻油料理,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豬腰等,但若傷口還有紅腫疼痛時,則禁吃麻油、酒煮食物、蝦和紅蟳,建議產婦可諮詢中醫師後再選擇適合的藥方。
除了藥膳調理外,飲食方面可多吃菠菜、高麗菜、蘋果、葡萄、牛奶、雞蛋、魚類和豬肝等,均衡攝取飲食,不可吃辛辣、油炸和刺激性的食物,且食材一定要煮熟並溫熱食用。日常生活則應不碰冷水、不吹冷風,不做太過勞心或勞力的事情,注意陰部和肛門的清潔。至於是否要整個月不洗頭或洗澡,則看個人體質而定,如今有電吹風等工具的輔佐,不見得完全不能洗頭,而是應避免處在溫差變化太大的環境。
有些新手媽媽會有產後憂鬱的問題,多是因為無法適應媽媽這個身份,或是必須喂奶而睡不足,又擔心無法給寶寶最好的營養,使自己陷入憂鬱的情緒當中。媽咪們要注意營養的攝取,有空就休息,並且放鬆心情,把自己的身體養好才是對寶寶最好的照顧。就中醫的觀點來說,這些情緒也會影響媽咪的身體狀況,同樣地,身體若不舒服也會心情沮喪,所以媽咪們千萬不要忽視月子沒做好的嚴重性。
側:坐月子常見疑問
民間有些產後調理的禁忌,總讓人半信半疑,讓專業醫師替產婦們解除疑惑。
1.坐月子期間不能喝水?
告訴產婦不要喝水是怕水分滯留在體內,會造成水腫,但月子期間要喂母乳,就需要多喝湯湯水水,可選擇米酒水、魚湯、排骨湯等。不過無論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的發炎現象,就需要喝開水來減輕症狀。
2.月子期間吃麻油雞就萬無一失嗎?
體質太燥熱者不適合吃麻油雞,可以把麻油改成苦茶油,或用其他食物來滋補,像是山藥雞、黑糯米等,如果出現口苦、長痘痘等上火現象,可以喝些葡萄汁緩和一下。
3.月子期間少勞動,所以不能做任何運動?
月子期間要飲食均衡,最重要的是忌食寒涼,還要保持規律運動,因為身體里氣血的運行要靠氣來帶動,運動可以活絡身體中的氣。產婦可以在床上做些伸展運動,不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還能防止子宮下垂、鬆弛,因此月子期間進行適當的運動也十分重要。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