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長牙的時間特點
寶寶出生時,口腔內沒有牙齒,正常的寶寶平均六個月大開始長牙,根據寶寶不同體質,有的寶寶在4、5個月的時候已經開始長牙,有的寶寶要在1歲左右才開始長牙,媽媽不用擔心,寶寶在一周歲長牙也是正常的。寶寶長牙時,下頜中切牙開始萌出,以每個月增加一顆的速度長牙,大約一歲大(十二個月)有六顆牙。直到2歲半乳牙全部萌出,二十顆乳牙會都長全。
寶寶出生後1年內(1.5個月-11個月)所有乳牙釉質礦化完成,出生後2年內(6個月-24個月)所有乳牙萌出。因此出生後1年內,如果寶寶出現全身或局部紊亂疾病,將影響乳牙釉質的發育,導致牙齒髮育缺陷,易患齲齒。因此當寶寶長牙開始時,媽媽要將寶寶的牙齒護理好,這樣才會讓寶寶牙齒更健康。
寶寶長牙特點:1、牙齒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先後與牙胚發育的先後基本一致。2、牙齒的萌出有一定的時間,但其生理範圍較寬,個人差異較大。晚萌6-12個月是正常的。3、左右同名牙大致同時出齦。4、下頜牙萌出略早於上頜的同名牙。
寶寶長牙了 爸媽需要做這3件事
1、口腔衛生
爸爸媽媽護理嬰兒出牙期的寶寶時候,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喂養寶寶後,可以給寶寶喝一些白開水,可以沖淡寶寶口中的殘留奶水;在寶寶夜晚睡前,爸爸媽媽可以用柔軟的紗布或棉簽,蘸取一些水,輕輕擦拭寶寶的口腔和萌出的乳牙。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不要讓寶寶含著奶瓶入睡,以免口中殘留的奶水侵蝕寶寶的牙齒,滋生細菌。
2、牙床鍛鍊
出牙期的寶寶會出現牙床癢,喜歡咬東西。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購買一些磨牙食品,讓寶寶食用,緩解寶寶出牙期的不適。
3、適當的營養補充
寶寶在出牙時,可以適當給寶寶補充營養。可以在此期間,除了正常的母乳喂養外,給寶寶添加一些魚、蛋、蝦皮、豆製品等營養豐富的食品,爸爸媽媽也可以帶寶寶多多外出曬太陽,寶寶在曬太陽過程中,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可轉變為維生素D3,是人體所需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可以堅固寶寶的牙齒。
寶寶長牙期間,飲食上需要注意
1、及時添加離乳食物:比如米粉、麥糊、土豆泥、水果泥、蛋黃等「糊狀」食物,以及磨牙餅乾。這不僅能夠幫助寶寶緩解出牙痛,鍛鍊啃咬及咀嚼能力,強壯頜面部肌肉,加速乳牙萌出,還有助於增加飽腹感,滿足該階段營養需求。
2、按階段過渡食物種類及形態:
2顆牙——從「泥」過渡到「粗糊糊」,再到「細顆粒」,如口感略粗的土豆泥、南瓜糊、新鮮果糊、顆粒面、爛稀粥、自製肝泥或肉泥等。
4顆牙——練習使用牙齒切碎更大的食物顆粒,添加更多的"半固體"食物,如:肉末、碎蛋黃、小塊香蕉、西紅柿、豆腐、麥片粥等。
6顆牙以上——顆粒更大的半固體食物,並開始嘗試軟爛的固體食物,如熟胡蘿蔔條、碎菜、鬆軟的麵包塊等。
想要寶寶長出一口好牙,家長別走這些誤區
1、喝止咳糖漿不漱口
眾所周知,糖會引起齲齒,但大家通常都會忽略一些「隱形」的糖。止咳藥大多數含糖,服止咳糖漿、咽喉含片後,一定要刷牙或漱口。
2、冷熱交替
熱的食物和生冷食物會刺激牙齦,引起牙痛。尤其是有些人習慣嚼冰,刺激牙齦的同時,還會磨損牙齒,甚至使牙齒斷裂。
3、睡前喝奶
很多媽媽會在睡前給寶寶喝些果汁、牛奶等,殊不知,這樣很傷寶寶的牙齒。
4、用牙齒開東西
用牙齒開瓶蓋或塑料包裝雖然很方便,但牙齒會產生裂紋,同時還會接觸包裝上的細菌。
5、磨牙
壓力大等會引起睡覺時磨牙,使牙齒嚴重受損。磨牙的習慣很難控制,在白天避免吃生硬的食物可以減輕疼痛和磨牙造成的損害。
6、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往往會帶來過量的糖和酸,導致蛀牙。另外,吃零食時口腔分泌的唾液較少,食物更容易殘留在牙齒上。尤其是澱粉類食物,如薯片。吃完最好用牙線清潔齒縫中的食物殘渣,以減少對牙齒的損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4046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