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由於機能免疫系統尚在發育中,抗病能力較弱,更易成為醫源性疾病的受害者。因此,父母在帶孩子看病時,為使幼兒既能治好病,又不受醫源性疾病的侵害,要掌握幾個小訣竅。
1.不片面追求大醫院,就近就醫。幼兒在大多數情況下患的是感冒、腹瀉等常見疾病,一般醫院都具有政治能力,而且這些醫療單位病人 相對少些,孩子被傳染的機會也大大減少。同時,就近求醫也避免了患兒來回奔波之苦,有利於病情恢復。大醫院雖然設備、條件好,但病人多、病種雜,傳播疾病的危險性大,因此,除非疑難重症之外,否則不要舍近取遠去大醫院。
2.最好有個相對固定的醫生。孩子生病之後,有些父母治病心切,上午問診恨不得下午就痊癒。有的父母發現孩子一日之內病情沒有明顯好轉,次日就更換醫生,甚至一日更換數次醫生,這種做法不僅無益於患兒的病情,反而增加了感染醫源性疾病的機會,而且跑來跑去,孩子疲於奔命,小病也會累成大病。因此,最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醫生,不要隨意更換醫院或醫生。因為固定的醫生對患兒的疾病狀況較為熟悉,在診治上可少走彎路。
3.不可迷信廣告宣傳,指明要藥品。父母在帶孩子問診時,要將孩子的用藥情況(包括效果和副作用)如實向醫生反映,供醫生開藥時參考。但不要指名要某種藥物,更不可迷信廣告宣傳。由於幼兒體質的特殊性以及個體差異,醫生要反覆權衡以趨利避害,一知半解地指定用藥可能會給幼兒帶來不良後果。
4.強化自我保護。醫院無論大小,皆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在傳染病流行的季節,更易受害,需要強化對患兒的保護措施。比如戴一個口罩,可以阻擋90%以上細菌或病毒的侵襲。同時,父母不要讓孩子在醫院內亂跑、亂摸、亂撿東西,出院回家後注意應先將手洗乾淨。
5.縮短在醫院逗留的時間。如果方便,可由兩個人帶孩子去醫院看病。一個人帶孩子在醫院附近標膠安全的地方等候,另一個人去排隊掛號、候診、取藥等,當輪到孩子就診或治療時,才讓其進入診室或治療室。此外,預先將孩子的病史和症狀以及用藥情況在腦子裡進行一番整理,打好「腹稿」,就診時簡明扼要地講給醫生聽,既有利於醫生診斷病情,又減少了在醫院逗留的時間,可謂一舉多得。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