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汗多怎麼辦?家長來學習!

寶寶睡眠時或稍一活動就出汗,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在醫院兒科的門診部里,有不少因出汗多而就診的寶寶,其中因為患有詢樓病、肺結核、輕度貧血等疾病而造成多汗的只占極少數,絕大部分的寶寶查不出其他症狀,醫生會告訴你,孩子沒病,無需治療,這只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一、什麼是孩子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汗是由皮膚上的汗腺分泌出來的,其中99%是水,1%是鹽,所以在汗水流入嘴裡時,我們會嘗到汗是鹹的。當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衣、蓋被過多,體內供熱過多(如進食高熱量的食物後),或劇烈運動後,人體都會出汗,此時的出汗是機體通過出汗及時調節體溫,帶走多餘的熱量,排出某些代謝廢物,如尿素、乳酸等的過程,屬於正常的生理性出汗。小兒由於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常比成人汗多,嬰幼兒皮膚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較多,由皮膚蒸發出去的水分尤其多。同時,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健全,管理汗腺分泌的交感神經在睡眠時(主要是剛剛入睡時)失去大腦的控制,容易出現暫時的興奮,表現為出汗較多,但熟睡後,汗漸漸消退。孩子除了汗多,精神狀況尚好,食慾正常,生長發育良好,體檢完全達標,就屬於兒童生理性出汗,無需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汗量會漸漸減少。

二、孩子的病理性出汗

1.佝僂病:這類孩子除汗多外,常表現出煩躁、愛哭、睡眠不安、容易驚醒、頭部多汗而發癢,頭經常在枕頭上磨擦,使後腦勺的頭髮脫落一圈,形成「枕禿」的特徵。這是佝僂病的早期症狀,如果治療不及時,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頭骨軟化、方形頭.、囪門較大、閉合晚,胸部可能會出現肋軟骨串珠、雞胸,會走路以後兩腿可能會出現「X」形腿或「0」形褪,同時一孩子抗病能力差,容易感冒,易患肺炎、氣管炎。

2.結核病:這是一種慢性傳染病,起初症狀不太明顯,甚至可能被醫生漏診,一旦症狀比較明顯時,病情多已發展得比較嚴重了。這類孩子的出汗以「盜汗」為主,不僅入睡後會多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同時伴有低熱、精神不好、胃口不好、體重下降、睫毛彎長等症狀。

3.身體虛弱:患有營養不良、貧血、腸道寄生蟲感染等疾病的孩子除汗多外,還常常伴有乏力、精神不足、面色蒼白、頭髮稀少、食欲不振等症狀。

三、孩子多汗但並無特殊不適

孩子睡覺和活動時都容易出汗,但生長發育一切正常,這類孩子的家長多數都帶孩子看過醫生,排除了上述各種病症,雖說無需治療,但出汗太多總讓人擔心。據我觀察,除了因穿衣、蓋被過多引起孩子多汗外,飲食也與排汗有直接的關係。現在的孩子不用再擔心營養不良,而是要注意營養過剩,高熱量的魚、蝦,許多孩子幾乎是每天都吃。魚、蝦鮮嫩,寶寶們都愛吃,同時家長認為魚、蝦比其他肉類更有營養,所以總鼓勵寶寶多吃。另外,對牙齒還沒完全長齊的孩子來說,魚、蝦更容易咬爛,而其他肉類及各種蔬菜,不能完全咀嚼,在下咽的過程中,孩子容易噎著,噎幾次後孩子就不願意再吃了。

民間有句話叫「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魚、蝦吃多了,必然內熱重,內熱重的孩子會表現出以下特徵:

1.孩子特別容易出汗,自天常常是一活動就一身汗,晚上更是能濕了衣服或被子。

2.因內熱重,能量大,孩子精神頭十足,一天到晚玩耍不停,不知疲乏,精力旺盛。

3.有的孩子因大量流汗而導致津液耗損,可表現為口唇、舌面發紅、發乾,手心、足心發熱,口乾,易渴,有的孩子小小的年紀就大便乾燥,每次排便都吃力、困難,造成肛裂。

4.內熱重的孩子脾氣急、易煩躁、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差。

5.因出汗過多,津液耗損,體內水分減少,有些孩子的皮膚偏黑。

6.因內熱重,孩子容易上火,受涼感冒時,孩子容易發高燒並常伴有扁桃體發炎。

7.這類內熱重的孩子還容易鼻子出血。

以上所列舉的這些症狀,有的孩子幾乎每項都占,有的孩子只有其中的幾項,其實多數與飲食不當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你的孩子屬於這類情況,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先暫停吃魚、蝦1一2周,改吃其他肉類,如豬肉、雞肉、鴨肉、牛肉,並多吃蔬菜,如青菜、白菜、包菜、芹菜、胡蘿蔔、土豆等。觀察一段時間,看看是不是因飲食的改變汗量會明顯減少,如果控制了魚、蝦,孩子的汗明顯減少,那麼家長就要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以肉類、蔬菜為主,魚.、蝦為輔,一周各吃一次就行了。在夏季,愛出汗的孩子就要少吃魚、蝦,冬季時可以一周兩次。飲食改變後孩子的內熱變小,汗白然就減少,其他相關的各種症狀也會減輕或緩解。

2.對於內熱大的孩子,家長可以在每晚孩子臨睡前.、洗完腳後,搓孩子的腳心,上下來回輕輕地搓,兩隻小腳各50次,可以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

有一個兩歲的小男孩,因為家長天天喂魚湯、吃蝦,小小的年紀就常常牙痛,扁桃體發炎,還得過紅眼病,夫妻二人皮膚都很白,可兒子卻長得又黑又瘦。這孩子倒是精力旺盛,勁兒也很大,每大瘋玩,經常是一頭一身的汗,家長為了防止他受涼感冒,只好經常換衣服,被子也得天天曬,弄得疲憊不堪。後來家長聽從了我的建議,改變了孩子飲食,嚴格控制魚、蝦的量,一周只准孩子吃一次,結果3周後孩子就出現明顯的改變,皮膚變白了,也胖了,汗明顯少了許多,脾氣不像過去那麼急,也能安靜下來了,再沒叫牙痛、咽喉痛。

所以,家長在孩子的飲食上應注意各種營養的合理搭配,不能讓孩子偏食,一定要多吃蔬菜,保證孩子大便的通暢,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身體虛弱、貧血、反覆生病的孩子,也常會不停出汗,這類孩子就屬於氣虛出汗了,他們往往胃口不好、不願多動、話也不多、性格比較內向。有的孩子是白白的虛胖,有的孩子是蠟黃的乾瘦,家長可採用下列食療方法幫助孩子調理脾胃,增加營養,補足氣血。

1.脾胃虛弱的孩子,不能吃冷飲,水果多數寒涼,平常儘量少吃,冬季儘量不吃。各種食物儘量做爛、做軟或剁碎,以減輕孩子胃腸的負擔,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只要吃的食物營養豐富、孩子能吸收,慢慢地孩子的體質就會增強,虛汗就會減少。

2.對於黑瘦而胃口不好的孩子,家長可以去中藥店買一兩雞內金,在粉碎機里打成粉狀,取一小勺,加半勺紅糖放入碗中,沖入少量開水,攪勻後,在飯前半小時給孩子吃,每天1一2次。

3.泥鰍湯:取泥鰍3一4條,洗凈後放入油鍋內炸成微黃色,再加水和少量的蔥、鹽。泥鰍補氣虛、暖脾胃、止虛汗,適合因身體虛弱、脾胃虛寒、營養不良而盜汗的小兒食用,孩子可以一周吃2一3次,有助於生長發育。

4.家長可以給孩子做山藥粥、山藥湯或蒸山藥吃,山藥能健脾補虛,滋腎養胃,適宜虛汗多的孩子食用。

5.吃專門給孩子製作的固元膏,每天1一2次,一次小半勺,也能止虛汗。

以上5點同樣適合患有詢樓病、結核病的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3953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