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朋友在微信上找我。還沒等我開口,她就噼里啪啦發了5、6條長語音過來。點開一聽,原來是關於她家寶寶學走路的事兒。
我朋友的寶寶已經13個月大了,爬得倒是很快,但好像就是沒有學走路的跡象。原本她也不怎麼急,奈何婆婆天天念叨,「要不給他買個學步車吧,樓下王阿姨家的孫子就在用,很快就會走了。」
每次帶娃出去,小區大媽都會湊上來關(ba)心(gua),「你家娃還不會走路啊?太晚走路會影響智力發育的哦。我家娃娃11個月就會走了呢。」次數多了,朋友也不淡定了,讓我趕緊給她出出主意。借著這個事兒,糕媽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寶寶學步過程中,媽媽們操心的那些事兒。
1、我家寶寶學走路是不是太晚了?
寶寶多大才會開始學走路呢?一般來說,9-15個月開始學走都算正常,學走6個月後大部分寶寶已經能走得很好了。影響寶寶學步時間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寶寶的性格啦,體型啦,是不是有哥哥姐姐啦,以前摔跤的經歷啦,等等。
有些寶寶天生是冒險家,他們不怕嘗試,不怕摔倒,很早就開始學走了。也有些寶寶相對謹慎一些,要等完全準備好才願意開始嘗試。媽媽們不要拿寶寶和周圍的小朋友比較,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吧。
如果寶寶已經滿18個月了,卻還沒有踏出第一步,媽媽就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了。
2、這些走路姿勢正常嗎?
在全家人的期盼下,寶寶終於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但寶寶怎麼是O型腿呀?好不容易不那麼明顯了,又變成X型腿了,有時候又像芭蕾舞演員一樣踮著腳走路……寶寶你到底腫麼了,讓為娘哭一會兒。
其實,大多數寶寶的膝內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和踮腳走路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和懷孕期間寶寶被擠壓在子宮內,寶寶初學走路缺乏經驗,以及韌帶、骨骼尚未發育完全等因素有關。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和走路經驗的積累,這些現象會自行改善和消失。一般O型腿(膝內翻)和踮腳走路會在寶寶1歲半-2歲間消失,X型腿(膝外翻)的情況也會在寶寶上學前(5-7歲)得到改善。
如果發現寶寶兩條腿的彎曲程度不一樣,走路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疼痛,媽媽們就要引起重視了,建議及時諮詢兒童保健科醫生。
3、寶寶經常跌倒怎麼辦?
寶寶剛學走路那會兒是媽媽最累的時候,整天彎著腰跟在後面,生怕他磕到碰到。有些媽媽為了保護寶寶和自己脆弱的腰部,會藉助「坐式學步車」「學步帶」這類神器,但其實這樣做起不到什麼幫助,使用不當還可能對寶寶造成傷害。
媽媽們要淡定,在學步期,摔跤是很自然,也是很有必要的。起初,寶寶還不太會掌握平衡、控制速度,也不知道該如何停下。只有通過一次次的摔倒,寶寶才能逐漸掌握走路這項新技能。
媽媽要做的不是防止寶寶摔跤,而是保護他不要受傷。給寶寶營造一個安全柔軟的學步環境,比如在地上鋪上地毯或爬行墊,確保四周沒有凸起的角或容易跌落的物品,地面不會太滑等。
另外,寶寶摔倒時,媽媽不要表現的大驚小怪。給他一個安慰的擁抱,然後鼓勵他繼續練習,這樣寶寶也會覺得摔跤沒什麼大不了的。
4、要不要給寶寶穿鞋呢?
可能你已經早早地給寶寶買好了新鞋,就等著他學步時給他穿呢。但對於初學走路的寶寶,沒有什麼比光著腳丫更好的了。光腳走路不僅能刺激寶寶豐富的腳底神經,促進他的血液循環,加強足弓,強健腳踝,還能讓寶寶的腳趾更牢固地抓住地面,防止滑倒。
要是天氣寒冷,你可以給寶寶穿上一雙防滑襪。如果帶寶寶外出,給他挑選一雙柔軟、防滑、合腳的鞋子。記得每個月都要給寶寶檢查鞋子是否合腳,因為寶寶的腳長得飛快,可能2-3個月就要換新鞋了。
5、不用「學步車」「學步帶」,那我還能做什麼?
很多媽媽覺得,寶寶學走路這麼重要的事情,我怎麼能「袖手旁觀」呢?總得做點什麼幫幫他吧。你的確有努力的餘地,這些事兒是對寶寶有幫助的:
寶寶,來抱抱
蹲在離寶寶幾步遠的地方,然後張開雙手讓他走向你,對寶寶說一些鼓勵的話,還可以利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
有趣的賽道
用枕頭、靠墊等較柔軟的東西給寶寶設置障礙,搭建一條「賽道」,然後讓他繞過去或者跨過去。媽媽可以在一旁拿些玩具吸引寶寶,同時注意他的安全。
我是小小快遞員
推車玩具是寶寶練習走路的好幫手,既能給他提供支撐,又能拓展寶寶的活動空間。爸爸媽媽可以坐在房間的不同位置,然後讓寶寶幫忙傳遞物品。小傢伙會玩得很開心,你也可以趁機偷下懶。
糕媽說
學走路是寶寶1歲以後最重要的日程之一。這個讓人操心的過程中,媽媽會有很多擔心和困惑,但隨著寶寶的腳步越來越穩健,行動越來越自如,這些擔憂也都會煙消雲散。而且,熊孩子會越來越好玩呢!
年糕真正學會走路已經超過14個月多了,雖然比很多孩子都晚,但糕媽並不是很著急(不會走路帶著還輕鬆點,哈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遵從生命內在的秩序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