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他一起走過,保持冷靜,讓孩子相信你會保護他!
Photo/www.helpmegrow.ohio.gov , 責編/Judy
地震後,嚇到的可能不只大人,孩子因此更容易受到驚嚇或緊張、不安,想到就問:「媽媽,地震來了我們房子會倒嗎?」我可以感覺得到他的不安的情緒,這會是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那天凌晨,一陣天搖地動,相信許多跟我一樣住在台南的朋友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左搖右晃,給震醒。隔天新聞畫面一幕一幕的播放,許多人在家隨著搜救進度一陣一陣的揪心,受災家屬及救災人員在過程中,更承受著壓力、焦慮及煎熬的心情。
救災已告一段落,但面對這過程的心理反應,如果沒有慢慢減緩恢復,可能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由其是孩子表達及認知能力還在學習、發展中,身心尚未成熟,經歷此重大創傷, PTSD症狀好發機率會偏高,更需要特別留意。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
以下將帶大家了解,何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
『創傷壓力』的形成
在沒預警下被迫面對、經驗或親眼目睹,一種或多種可能構成死亡、危及身體完整性的重大威脅事件(如:天災-地震、颱風、洪水,交通意外,身體遭攻擊,性侵害…等)。兒童感受到強烈害怕、無助、恐怖,會用混亂或激動行為表達感受。
創傷後出現三種壓力症狀
1.帶著痛苦反覆經驗到與創傷有關的記憶或情境
不斷想起或夢見創傷情境,並表現痛苦。遊戲時重複扮演創傷的特定內容,或在圖畫中呈現經歷的地震情景。回事發地點或看到相關情節、物品,出現痛苦或明顯不適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冒冷汗、身體開始發抖等。
2.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反應麻木、疏離,是創傷前所沒有的症狀
盡可能不去想或講相關的事,逃避某些活動、地方、人物。若問起發生什麼事?會回答不知道、想不起來,無法回想重要事件經過。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感到沒有興趣,上課不專心、懼學、成績退步等現象。
3.出現創傷前所沒有的過度警覺反應
難入睡即使睡著,也常半夜驚醒,或噩夢連連。清醒時變非常敏感,容易受驚嚇或緊張不安,影響注意力、上課不專心、遊戲時難投入。難表達或調適自己的感覺、情緒,而常哭泣、發脾氣表現內在感受。
孩子出現以上症狀,也許家長們都曾試過些偏方,如收驚
有效協助兒童度過創傷壓力心理危機的方法
(一) 保持冷靜,讓兒童相信你會保護他
營造穩定、安全的環境及感覺,用身體接觸(如擁抱、牽手等)及安慰言語,勿讓孩子獨處,不會覺得孤單。 不批判、否定創傷事件發生的行為,如:你笨喔!怎麼不知道要喊救命、自己爬出來,只會哭。
(二) 鼓勵兒童表達想法及感受
可藉活動設計,以遊戲、圖畫、文字或語言等不同形式,協助表達痛苦感受或與創傷有關的想法,若他們不願意或還沒準備好,不要勉強,否則會更害怕。 避免勸導或直接說一些安慰的話,例如「不要想太多,事情已經過了,小孩子只要好好吃飯、唸書就好」這樣逃避的說詞,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三)正面增強、肯定兒童對問題的處理方式,以增加其自我控制感
肯定孩子勇氣,並回饋正向能力。 協助保持正常作息、恢復就學、料理日常生活起居,分配簡單家事,從基本生活技能中,尋找自己的自主性與自我肯定。
(四)修正幼兒的負向認知或歸因,以減輕自責、罪惡與無助感
將實際情況作溫和解說,如:地震是地殼變動,這是天災,沒有人可以完全預測,絕對不是因你而起。 讓孩子了解有症狀,感到失望無助是正常的,其他人遇到同樣的事,也會相同的現象,減低其不安與無助。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需盡速至『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就醫
持續達一個月以上,出現以上三種壓力症狀,其中一項從未改善,且影響學習、人際關係、生活自理等功能。 症狀持續未超過一個月,但兒童認知、情緒、行為呈現嚴重異常,出現失去定向感、失去日常生活基本功能、傷害自己或他人、有自殺傾向、情緒過於激動、重複行為無法停下來等。 父母師長無法接受孩子情緒反應,或是自覺討厭孩子、諷刺孩子、對孩子發脾氣,在照顧孩子時感到身心俱疲、需要求助。
寶貝來小叮嚀
家長們也許可以透過宗教信仰,如:禱告、唸佛誦經、打坐靜心,或者休閒運動,戶外散心、聽音樂等,讓自己心情恢復平穩。 如果長時間下來仍舊無法改善,請務必及早就醫喔。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2837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