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嬰兒的成長,單純依靠母乳的喂養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生長的需求,這時如果不及時添加輔食,孩子就會營養不良,生長發育也會減漫或者停滯。
家長為孩子增加輔食,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則:食物從一種到多種;從少量的一兩勺到小半碗;從稀稀的逐漸變稠;從糊狀過渡到剁碎的細粒狀,再過渡到軟、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一稀粥一軟飯、麵糊一爛麵條一餛飩一餃子、菜水一菜泥一菜末一碎菜。
一般情況下,在孩子三四個月大時就一可以開始添輔食,奶粉除外,先是米湯、蛋黃泥糊、米粉、奶糕等;.五六個月時就可以增加蛋羹、土豆泥、果泥、肉泥、蝦泥、魚泥.、菜泥等,這些可以拌在米粉或奶糕里吃。到孩子.八九個月後,家長可以在燒得很爛的稀飯、麵條里加入剁得很碎的肉末、魚末、蝦末、菜末。魚、蝦的量不能大,魚每周1一2次,蝦可以2一3次,肉最好每天都有一點,可以是牛肉、豬肉、雞肉、鴨肉、豬肝等,蔬菜每天必須保證。如果孩子健康,體格達標,很少生病,到1歲時就可以吃些小餛飩、水餃等,慢慢地可以在中午吃一頓燒得很爛的飯菜。
在添加輔食的過程中,每添加一樣食物後,觀察幾天,看看孩子的消化情況,有沒有出現不舒服、大便是不是有明顯的變化、夜間的睡眠受不受影響,等孩子習慣一種食物後,再去添加另一種食物。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每3個月的時候帶孩子去醫院驗一次血,看看血色索的情況,最好是在12克左右,不能低於11克。血色素的高低反映了孩子身體的營養狀況,也是對家長喂養是否符合要求的檢驗。只要孩子的血色素在12克以上,就說明家長的喂養比較科學,孩子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也不錯;如果孩子的血色素沒有達到11克,那家長可能是沒有注重營養的搭配,或者是孩子的胃腸消化吸收能力弱。這樣的話,以後不論孩子是到了兩歲還是3歲,家長除了給他加強營養外,仍然要將食物燒得很爛、剁得很碎再給孩子吃,才能減輕孩子的胃腸負擔。只有用溫暖、細碎的食物滋養胃腸,使胃腸慢慢地恢復功能,血液生成量增加,質量提高,孩子的體質才會增強,這樣自然就健康不生病了。
公告:
幼兒園的南老師是一個致力於嬰幼兒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平台。主要為廣大家長提供各種育兒、早教知識以及各類早教資料分享。獲取早教資料請聯繫南老師微信號:nanlaoshi666
或訪問南老師博客:www.52zaojiaoji.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