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孩子是否真的會閱讀,這七條標準家長一定得認真研究!
閱讀如此重要!
教育專家說、學校的老師說、校外培訓機構的老師說、電視上的主持人說,可是對孩子來說他們的閱讀行為就真的是閱讀嗎?
我認為孩子的閱讀應該分為這樣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閱讀興趣,6歲以前的小朋友閱讀的目的都應該是這樣子,好玩、有趣。
第二階段:幫孩子利用系統的閱讀方法,掌握閱讀技巧。
第三階段:理解閱讀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自發自覺的愛上閱讀。
很多家長存在的認識誤區是這樣的:
1.孩子在看書就是閱讀。
2.孩子把一本書看完了,就會掌握閱讀的各種技巧。
3.孩子讀書多了,就應該會閱讀理解、會寫作文、語文成績就能提高。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要想通過閱讀幫助孩子達成一切目的和可能性,我們的家長就要真的幫助孩子建立閱讀興趣、
幫助孩子真的掌握閱讀理解的系列技巧和方法,直到孩子愛上閱讀並真的會主動的去閱讀世界。
一個孩子在看書,他們是否在進行閱讀呢?有這樣幾個簡單的標準,是值得每個家長認真研究的。
1.孩子閱讀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追求書中有趣的故事、為了完成老師或者家長的任務、書中好看的圖畫、還是真的發自內心的喜歡與熱愛?
2.在讀書之前的思維過程很重要。孩子拿到一本書之前,思維過程應該包括:我已經知道和這本書相關的知識有哪些 ?
這個思維過程很多孩子都缺失,拿到書迫不及待的趕緊進入有趣的環節,缺少了主動思考過程的閱讀效率自然不會最高。
3.真的理解他們所讀的內容。很多孩子讀完一本書,甚至連基本的複述完故事都不能,又怎麼能說孩子真的理解他們所讀的內容了呢?
4.學會通過圖片來判斷故事情節。很多孩子喜歡的故事書中有很多圖片,這些插圖和故事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判斷的方法也很簡單,
孩子在看書的過程中選擇性暫停,讓孩子描述清楚書中的圖片說的是什麼內容 ?
如果孩子不能,說明孩子融會貫通、猜測、歸納的能力還不夠充分,需要進一步強化相關內容。
5.通過思維的活動聯繫前後文。這可以通過讓孩子複述故事、分析人物特點、分析中心思想來知道孩子的閱讀能力,如果孩子讀完一本書腦袋處於空白的狀態,
什麼都不知道,那麼這樣的閱讀對孩子的學習能力來說幫助到底有多大呢?孩子一味追求的趣味環節,這真的不是閱讀。
6.主動找出不認識的漢字和詞語。很多孩子閱讀時,能夠通過上下文猜測出不認識生字的意思,但是在閱讀到生字的過程中,孩子是否有習慣通過閱讀把不認識的漢字都找出來,
並認識他們,這也是孩子是否掌握閱讀方法的重要判斷標準之一。
7.堅持每天閱讀。很多孩子只讀老師推薦的書、老師要求讀的書、媽媽讀給他們聽的書,沒有主動閱讀,不會主動閱讀,就算孩子真的認識了所有的漢字,
這樣的表現也算不得孩子會閱讀。
七條標準。
是我對閱讀的理解。
孩子的閱讀有一大部分是粗讀,孩子可以追求閱讀興趣。但是一定有一部分內容是精讀,孩子要通過系統學習的方法掌握閱讀理解的技巧,幫助孩子更好的進行學習。
閱讀興趣、閱讀前的思考、閱讀過程中的前後關聯思考、閱讀結束後的總結和歸納、持續的閱讀,這些都可以通過孩子在腦部的思維運轉實現。
如果孩子閱讀時,只有好玩的情節,沒有一系列的連鎖的思維過程,這樣的閱讀又怎麼能真的幫助孩子積累各種各樣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呢?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