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哭叫聲、吵鬧聲、嬉耍聲、大人的呼喝聲、聊天聲、詢問聲、聲聲入耳」
這熱鬧的就像菜市場,隨處可以看到頭上貼退燒貼,比其他寶寶包的厚的,幾乎都是全副武裝,這是在醫院常看到的景象。
寶寶發熱不要包的太嚴實
寶寶的體溫調節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發熱的時候,給寶寶穿少一點少包一點,有利於熱量散發,從而也有利於降溫。
包的太嚴實、不透氣,熱氣散發不出來寶寶的體溫會升高,即便捂出汗體溫會降下來,但是出汗太多有可能導致寶寶脫水,這樣很危險,記得在捂汗的同時給寶寶補充水分。
尤其是六個月以下的寶寶更要當心。
許多新手媽媽、新手爸爸最擔心的就是小寶寶生病,尤其是寶寶發高燒,更是讓父母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以下為各位整理網路上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的教學,希望對各位新手媽媽或爸爸們有一定的幫助。
1、先給寶寶不充點水分如:白開水、口服補液鹽溶液,然後給寶寶捂汗。
2、可以嘗試溫水擦浴為寶寶散熱,室內溫度保持到24—26度,擦浴的水溫一定要低於寶寶的體溫,但是也不能太低,水溫最好在29—32度。
以寶寶感覺舒適為宜,讓寶寶舒服一些。 家長們千萬不要給寶寶用酒精擦身子,因為這是錯誤的方法,皮膚吸入了酒精,很可能會導致酒精過敏,甚至休克、昏迷,千萬不要給寶寶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3、正確的退燒藥使用,安全退熱

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本身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病,造成寶寶發燒的常見原因,多半是因為身體受到某些疾病的感染,而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變化,表現出體溫升高。如果是病理性的發燒,例如: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等,應該是先找出病因,再根據疾病對症處理,當疾病緩解時,體溫自然就會下降,慢慢恢復健康。如果寶寶長時間發燒不退,即使是溫度不高,那麼也代表寶寶身體有著某些問題,需要醫師及家長注意。
因此,如果不了解病因,只是急忙想著該如何退燒,反而會錯失某些疾病的警示。
除了疾病會引起發燒之外,對於體溫調節能力還不佳的寶寶來說,特別是2歲以前的幼兒,有時候也會因穿太多、環境太熱、運動過後、大哭過後而出現發燒現象,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有些寶寶還會發生所謂的「夏季熱」,也就是隨著炎熱的天氣,出現經常性、固定時段的體溫升高,但是經醫師檢查後,卻沒有發現疾病方面的問題。所以,如果只是「環境適應不良」的發燒,通常只要改變環境,例如減少衣物、開冷氣、多喝水等,發燒現象就會解除。
如果遇到寶寶發高燒了,爸爸媽媽一定會很擔心,所以我們應該要先確定一下造成發燒的原因,試著了解是哪方面引起的,假設是感冒引起?還是哪裡有發炎所引起的?再來觀察發燒的時間,確定發燒的原因後再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有效的幫助寶寶退熱。
寶寶發燒原因種類
引起幼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大至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外在因素:幼兒體溫易受外在環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的太多、水喝的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內在因素:生病如感冒、氣管發炎或喉嚨發炎等其他疾病。 其他因素:像是預防注射,包含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發燒只是疾病所顯現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對於發燒,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與進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發燒、嘔吐或咳嗽,就慌張不已。殊不知醫師治病,重視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只是單純為了退燒。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會讓發燒的症狀持續表現出來,以探尋病患真正的病因。因此,許多醫生會提醒愛子心切的父母,千萬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趕快幫小孩退燒,去減低發燒症狀發生,而是應配合醫囑,準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病因,對症下藥。
了解低熱、中熱和高熱
幼兒發燒時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
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侵入時所產生的一種生理反應,這種反應有利於殲滅侵入的細菌和病毒,從而有利於幼兒的正常成長發育。
體溫不超過38℃一般會建議不要急著退燒,特別是在沒有明確進行診斷之前,如果盲目的急於退燒就可能導致掩蓋病情,干擾對病情的正確診斷。
當體溫達到39℃以上時就要在醫生指示下進行退熱。有4%~12%的孩子在高熱時會發生驚厥,驚厥反復發作可能造成腦部受損,也是某些癲癇症狀的表現先兆,還可能導致其它危險情形發生。
因此,凡有熱性驚厥史或家族史的病童,一旦高熱就應立即給予退熱處理。

38.5℃以下進行物理降溫
在給幼兒退燒時,在38.5℃以下最好是選擇物理性降溫的手段,如多喝水、溫水加酒精擦浴等。
所有的退燒藥,如複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丁成分,有較大的副作用,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疸。同時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也有損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綜合徵,造成白細胞、血小板降低。
如果非需要用退燒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小兒常用的有退燒藥或塞劑等。也可以選用中藥如柴胡、羚羊角、清熱解毒口服液等,對小兒退燒效果也很好。
寶寶如果發燒,藥可別混著吃
是否給小孩吃退燒藥,需要先衡量一番利弊。藥物當然可以改善小孩的病情,讓寶寶能夠舒服些;但也很可能造成一些副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兩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藥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發高燒的孩童。
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照醫生的指示去做。我們建議:在體溫超過38.5℃再給小孩吃退燒藥。如果小孩以往有高熱驚厥史,不妨在38℃時就給小孩吃退燒藥。
尤其該注意的是,常有許多家長給小孩混合並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物,有些性子較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藥半小時後沒有退燒,又使用退燒栓劑,然而各種藥物的持久度不同,混合使用可能造成藥效重疊。
結果發燒症狀退得太急,使體溫迅速降至36℃以下。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家長可以選定其中一種退燒藥,熟悉並了解它的使用劑量和間隔時間,使用起來才能更安全。
使用物理降溫最佳的方法
除了運用藥物來退燒,運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幫助發燒的小孩降低體溫。家裡常用的物理降溫法一般為酒精擦浴、冰枕降溫或溫水擦浴三種辦法,那麼哪一種方法比較適合寶寶呢?
酒精擦浴是以前人們常用的退燒方法,但是現在不提倡給寶寶用這種方法,用酒精擦拭寶寶的身體,會造成孩子皮膚快速舒張及收縮,對寶寶刺激大,另外還有可能造成小寶寶酒精中毒。
用冰枕或冰敷額頭方式退燒,是許多家長經常採用的。但六個月以內的孩子不宜使用這種方式,因為小寶寶易受外在溫度影響,使用冰枕會導致溫度下降太快,讓寶寶難以適應。另外,寶寶發燒時全身的溫度都升高,局部的冰敷只能有局部降溫作用,倒不如溫水擦拭寶寶全身效果好。
溫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溫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後背。使皮膚的高溫(約39℃)逐漸降低,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這時還可以再用稍涼的毛巾(約25℃)擦拭額頭臉部。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這些降溫處理時,如果孩子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為什麼呢?當病源侵入人體後,體溫都要升到一個相應的溫度,這就是設定溫度。降低設定溫度是給孩子退燒的關鍵。
因為設定溫度若不改變,散熱的同時,身體仍然會發動產熱作用來達到目標體溫。這時用冷水給孩子擦澡,企圖通過散熱來退燒,不但無效,反而讓孩子發抖寒戰,非常痛苦,所以必須先用退燒藥物,降低設定溫度,這時再輔助物理散熱,體溫才會真正降下來。
發燒不會燒壞小腦袋
現在的父母具備較多的育兒醫學常識,多半都已經了解發燒本身是不會將寶寶的小腦袋給燒壞的。因為,除非長時間高燒超過42度才有可能傷害腦細胞,而一般發燒很少超過41度,所以,父母不需太擔心,而事實上,有可能會傷害小腦袋的原因,則是因為腦炎、腦膜炎等特殊疾病侵犯了腦部所造成,而並非高燒本身導致腦袋或智力受損。
所以,當寶寶生病時,家長應該留意病情的變化,如果發現寶寶有嗜睡、活動力不佳、嘔吐、高燒不退、持續腹瀉等症狀,必要時需再次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或併發其他疾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2250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