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歲半了都不開口說話,到底是為啥?

MS News| 2016-04-13| 檢舉

關於語言能力,不同孩子間的個體差異非常大,有的寶貝不到兩歲就可以說簡單的句子了,有的寶貝快三歲了還單個字地往外蹦。看著別人的小寶貝咿咿呀呀地跟媽媽聊天,在看自己的寶貝,除了「爸」「媽」「奶」之外,啥都不說,自己可真著急呀!我的孩子難道有什麼問題嗎??以後會不會受欺負呀?會不會出現自閉症傾向呀?

有沒有問題,歪歪兔早教這裡真不能打包票地說有或沒有。但如果寶寶除了不大說話之外,與家長的其他交流(如眼神、動作、有明確意義的哼哼等)都沒有障礙的話,那寶貝的身心發展基本上不會有問題。

另外,由於大腦結構不同,女孩子的語言發展往往要比男孩子早一些。但這種差異在兩歲半時就可以逐漸追平了。

如果這麼說,家長們是不是就可以什麼都不做,等待孩子自然開口說話呢?

其實並不是這樣——1-2.5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而這一關鍵期如果細分,還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1.5歲:可以說出第一批詞,通常是最熟悉的人物(媽媽、爸爸、奶奶等)、會運動的客體(球、汽車、狗狗)、熟悉的行為動作(抱抱、坐坐、再見等)熟悉的行為結果(燙、髒、疼等)。每個月只能增加1-3個詞。

1.5-2歲:詞彙增長的爆發期,許多兒童每周增加10-20個新詞,因此兒童的語言空前活躍。當孩子掌握的詞彙量達到200個左右時,就能說出「電報句」了。

2-2.5歲:一般可以說出極少的簡單復合句,以後逐漸增加。三歲左右可以說出簡單的完整句。

如果能及時抓住語言發展關鍵期,著重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有助於2歲後寶貝的情緒理解能力、情商發展、社交能力等諸多方面。更多孩子語言關鍵期內容詳見歪歪兔情智樂園父母用書《關鍵期早教指南》。

我們可以想像:在幼兒園裡,有的孩子在玩小火車,彬彬和樂樂同時想玩。彬彬說不出話來,只好直接下手搶;而樂樂則開口說:「我有一個小飛機,我們換著玩好不好?」久而久之,小朋友們自然都喜歡跟樂樂玩,不願和彬彬玩。

更不用說,彬彬因為經常搶玩具而被老師批評,久而久之,自信受損,影響性格……

原來語言發展這麼重要呀!那寶媽們要怎麼培養寶貝的語言能力呢?

簡單來說,在0-1.5歲的詞彙積累階段,儘量讓自己變得話嘮起來。

舉個例子:

寶寶看見桌上有個紅彤彤的大蘋果,於是一邊哼哼一邊指著蘋果想要。

第一個媽媽直接把蘋果給了寶寶,寶寶歡天喜地地拿去玩了。

第二個媽媽把蘋果拿過來,蹲下,舉著說:「寶貝,這個叫蘋果。來,跟我一起念——苹——果——」等孩子勉強念出來後才給她。

第三個媽媽走過來,跟寶寶說:「寶寶,你要什麼呀?是大鴨梨嗎?(拿梨問,寶貝搖頭)是香蕉嗎?(拿梨問,寶貝搖頭)是大蘋果嗎?(拿蘋果問,寶貝點頭)啊!原來是要蘋果呀!(拿來蘋果,蹲下)你看,這個蘋果是什麼樣的呀?(依次指)紅紅的,圓圓的,上面有一個把,下面有一個小窩窩。(寶貝摸一摸蘋果)哇!有些涼涼的!(遞給寶寶)寶貝來聞一聞,大蘋果是什麼味道的呢?(寶貝聞)哇!真香呀!一定很好吃!寶貝想吃蘋果嗎?(寶貝點頭)那就讓媽媽先給大蘋果洗個澡吧!要是不洗澡,吃了就要肚子疼(捂肚子)……(以下話嘮內容略)」

這三個媽媽裡面,毫無疑問第三個媽媽做得最好。因為她和寶寶有交流,有互動,建立了一個比較良好的語言環境,寶寶可以積累足夠多的詞彙。

那第二個媽媽有哪裡做得不足呢?

答案揭曉:第二個媽媽做得太「教學」了。

對0-6歲的幼兒來說,「遊戲」就是學習的過程,「好玩」就是一切,語言能力也應該在好玩的互動和遊戲中潛移默化的進行。第二個媽媽把這項活動變成了硬性的教學,如果寶貝一時說不上來,反而容易產生壓力,進而覺得無趣,就更加不愛開口說話了。

此外,有些媽媽不斷給孩子指「這是鉛筆、這是杯子、這是桌子、這是本子、這是蘋果、這是香蕉……」快速地變換內容,沒有留給寶貝理解和消化的時間,看起來媽媽很話嘮,卻沒有話嘮到「點子」上,也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近年來,寶貝說話晚的現象正在慢慢增多,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隔輩帶娃的現象日趨增多,爺爺奶奶們往往更傾向於馬上滿足寶貝當下的需求,卻並沒有提供一個合適的語言環境;

另一方面,不少家庭喜歡給孩子放電視劇、動畫片,或乾脆讓寶貝玩手機、平板電腦。雖說寶貝可以安靜片刻,但只能單方面地輸入信息而沒有交流的過程,也沒有出現口型、表情,孩子無法學習。這兩者都有可能導致寶貝語言發展滯後。

因此,為了培養一個伶牙俐齒的寶貝,爸爸媽媽們,趕緊變得「話嘮」起來吧!

《孩子兩歲半了都不開口說話,到底是為啥?》是由歪歪兔情智樂園原創文章,轉載請務必說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199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