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有一個說法叫「Helicopterparents」,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父母」,形容一些父母成天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直升機父母」的過度保護和限制,使孩子失去自由成長的機會。這既不利於其獨立性的培養,又不利於其社會性的發展,當然也就不利於自控力的培養。
「直升機父母」3大錯
1.過度溺愛,以「愛之名」行「礙之實」
很多父母常常覺得,愛孩子就是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在最舒適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所以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認為這一切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吃最好的、用最貴的、穿最奢侈的等等,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有一天,當父母無力承受的時候,孩子就會心理失衡,也會抱怨指責,甚至還會做出過激行為。
2.過度保護,以「保護之名」行「限制之實」
許多家長總喜歡大包大攬、越俎代庖,往往對孩子的各種保護和限制就比較多,從吃穿住行,到玩什麼、怎麼玩,學什麼、怎麼學,上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工作,嫁誰娶誰等等,很少沒有家長的干涉甚至強制。
3.過度管教,以「管教之名」行「控制之實」
很多家長為了自己方便和省事,往往無形中就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拴上很多條看不見的繩子,希望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掌握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希望孩子的一言一語都落入成人設定的標準答案之中。
改錯?先跟孩子一起「斷奶」吧!
1.父母自己不願意與孩子「斷奶」
到了本該「斷奶」的階段,很多父母也捨不得孩子從自己身邊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其說是孩子依賴父母,倒不如說是父母自己不願意與孩子「斷奶」。陪著孩子睡,自己才能睡得香;喂著孩子吃,自己才能安下心;圍著孩子轉,自己才能閒不住。
2.「愛孩子」演變成一種傷害
無論是孩子的生活,還是孩子的學習,我們都要去攙和。這些做法,大多數時候都會被父母冠以「愛孩子」的美名。然而,這些看似對孩子的愛,卻顯得有些變態和扭曲,最後甚至演變成一種傷害。不僅害了父母自己,而且害了孩子一生,甚至害了一家人。
如果把孩子當寵物養,也許這樣的愛,還會讓對方感覺挺愜意的,不用動腦筋,不用獨立面對,就有人幫著承擔、幫著解決。但是,孩子和我們一樣也是人,而人是社會性動物,只有融入社會才會體現價值。每個人都是社會最小的單元,他們有獨立的思考,有獨立的人格,也有自己做主和自我控制的權利。
3.依附父母生長的人最終失去自主性
一個總是依附於父母生長的人,永遠都無法學會獨立面對社會,更無法自己獨立生活,最終失去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孩子心裡,只要任何事情都能尋找到靠山,孩子就容易養成一種依賴心理,在心理上難以跟父母「斷奶」。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如果我們不跟孩子一起在心理上進行「斷奶」,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屁孩」,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很難得到順利的發展。
4.轉變觀念,不把孩子當私有財產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轉變一個觀念,孩子是你生的,但是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父母常常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把孩子當成是生命的下一段延續,孩子是要繼承我們的意願,彌補我們生命中的遺憾的。於是,我們對孩子有非常多不合理的期望,於是我們管得太多,安排太多,甚至安排他的全部人生。最後,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不能擔負責任,事事依靠父母,不快樂、不幸福、無法自律的人。
5.扮演好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角色
如果我們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不要試圖去霸占他。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我們只是有機會照顧而已。我們需要成為一個旁觀者,我們需要為他們的成長鼓掌,我們需要扮演好一個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角色。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不屬於任何人,他屬於整個世界。他不能依靠任何人,他只能依靠自己。他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也只能和我們一樣一步一步,曲曲折折地走向成熟。
父母,看看你可能是哪種控?
父母控制的2種類型:
◎行為控制。指的是通過堅決而合理的紀律和對孩子活動的監控,來管束孩子的行為;
◎心理控制。指的是通過忽視或無視兒童的感受、暫停關愛或使其產生羞愧、內疚等心理手段,來影響孩子的行為。
心理學有研究表明,早在學前期就注重嚴格的行為控制、很少採用誘發心理愧疚手段的父母,其孩子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往往行為良好,他們不會參與違規的同伴活動,通常不會惹麻煩;相反,父母過多地使用心理控制(或行為控制與心理控制的水平都很高)通常與孩子的焦慮、抑鬱、加入不良團體、反社會行為等有關。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