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乍暖還寒,天氣多變,各種病毒也欣欣然張開了眼。所以每年春天,伴著百花盛開的腳步,我們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同事時不時唉嘆「唉,我家小朋友又感冒了,發燒,折騰了一晚上」。
其實,對現在的媽媽來說,寶寶發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寶寶發燒後,家裡老人和自己意見不一致,見風就是雨,動不動就抱到醫院輸液或自己衝到藥店買一堆退燒藥來估摸著喂給孩子吃。甚至有婆媳,為此事吵翻了天。
可以說,沒經歷過兩代人肚皮官司的發燒哪好意思叫發燒,那只能叫微恙!

媽媽故事1
左右腦燒得不一樣, 這疫苗不會有問題吧?
兒子第一次發燒是11個月的時候,白天打了乙腦疫苗,下午開始發燒,39℃左右。我想應該是疫苗的反應,就給他貼了退燒貼,用溫毛巾擦了身,各種物理降溫。但我媽明顯坐不住了。先是跑出去買了折耳根煮水,說可以消炎,然後又拿白蘿蔔煮水,說預防咳嗽……給一個發著燒的嬰兒灌這些不太好喝的水,實在不容易,每個人都折騰出了一頭汗。
8點左右,孩子終於睡著了,我打算回房休息一會兒。這時我媽發言了:「這個疫苗的副作用大不大?要不要讓醫生看看?」
我心裡一沉,這種專業問題,誰答得上來?但還是強裝鎮定地說:「再觀察看看吧,睡一覺,明天還繼續燒就去醫院?」我媽略覺失望,把目光依次轉向我老公和我爸,兩個男人都支持我的建議。
我媽開始焦慮起來,跑到小床邊,再次用耳溫計給孩子量體溫。結果也是好笑:一隻耳朵38℃幾,一隻耳朵39℃幾。我媽立馬嚷嚷起來了:「哎呀,這怎麼回事啊?左右腦燒得不一樣啊,不會有什麼問題吧?今天打的可是有關腦子的疫苗啊!」
毫無經驗的我和老公聽得哭笑不得卻又不知所措。老公趕緊給他爸媽打電話問意見。那還用說嗎?平時沒帶孩子的爺爺奶奶一聽孫子病了,那正是挺身而出的時候啊!於是,晚上9點過,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去了華西掛急診……
排了快2個小時的隊,醫生開的也就是一點退燒藥。但我媽放下心來:「腦子沒事就好!」(Jamie)
媽媽故事2
有啥子可觀察的呢, 再觀察腦子都燒壞了!
晚上十一二點。小朋友小臉紅紅地躺在床上,睡得呼呼呼的。
我媽一把拉開蚊帳,臉鐵青著一把將小朋友從熱呼呼的被窩裡抱出來,然後隨手從沙發上扯了一塊珊瑚絨小毯子,把小朋友胡亂一裹,奪門而出。
我和老公站在客廳,面面相覷。
互相掃射了幾眼後,我們同時彈了起來,開門,一路小跑向已走遠的老媽奔去。
這就是女兒發燒後我家最永恆的畫面,發一次燒上演一次,發一次燒上演一次,現在女兒都十歲了,只要她一發燒,這一幕仍會上演。
其實女兒小時候身體一直不錯,除了因輪狀病毒拉了兩次很厲害的肚子以外,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因為扁桃體發炎而引發的發燒。
也許正因為身體好,所以每次發燒就顯得格外觸目驚心,仿佛天都要塌下來了一樣。而女兒的燒也發得很奇怪,經常是睡覺前都好好的,到晚上十一二點我們覺得她可能要起夜或怕她踢被子而去看她時:哎,咋個小臉紅紅的呢?用手一摸:啊,發燒了!
但看她睡得呼呼呼的,好像並無大礙。我跟老公和老媽通報了一聲後,決定「給她喝點水,觀察一下再說」。
我話音剛落,我媽一個箭步衝到臥室。然後一臉緊張地出來說:「觀察?觀察啥子哦!臉那麼紅,不曉得溫度有好高!」
老公聞言,趕緊拿溫度計去量。38.1℃。
我和老公對望了一眼,決定還是再觀察一下。
媽一聽,臉立馬垮了下來:「這有啥子可觀察的呢!都38.1℃了還不去看醫生,未必要等到腦子燒壞了才去?」
我只好一臉小心地解釋:「她還睡得著就說明沒得好大問題。睡覺也是一種很好的休養啊。」
此時,我媽已經看都不想看我一眼了,直接甩出一句:「當然睡得著哦,都燒糊塗了!」然後開始自顧自收拾東西,邊收拾邊嘀咕:「娃兒燒成這樣了都不著急,你們這些父母硬是當得好哦!我們當年哪個沒有半夜抱起娃兒上過醫院!」
我又羞又惱,只好衝進臥室準備再測一下女兒的體溫。結果溫度計才拿出來,我媽一把掀開我,拉開蚊帳,鐵青著臉一把將女兒從熱呼呼的被窩裡抱了出來,然後扯了塊小毯子一裹,奪門而出。我和老公只好忍氣吞聲跟在後面,大氣都不敢出。
跑到華西附二院,排了兩個小時的急診,醫生說:「莫得事,扁桃體發炎,開點藥,回去多休息多喝水。」默默退出,一路無語。
但下一次只要女兒一發燒,我媽就好像忘了醫生說的一樣,同樣的場景仍會原封不動地再次上演。(柳芭)
醫生叮囑
小兒發燒
三怕 三不怕
發燒是什麼?發燒在醫學上叫發熱。
孩子正常情況下,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之內體溫都會有小幅度波動,年齡越小,波動越大。多數情況下,孩子腋下溫度只要小於37.5℃,均為正常體溫。
按體溫狀況分度,發熱分為:低熱:37.4~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第一怕:孩子體溫超過40℃
孩子發燒如果超過40℃,罹患細菌性腦炎、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惕。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是41.7℃,超過這個溫度細胞蛋白質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恢復的損傷。
一不怕:小兒發熱本身不用怕
小兒發燒是身體對多種感染因素的一種防禦反應,適度發燒可以刺激人體多種免疫反應,利於疾病康復。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發燒是好事。感染之後不發燒或嚴重感染之後小發燒,均提示孩子免疫狀況不好,不一定是好現象。
第二怕:孩子發熱出現驚厥比較怕
高熱驚厥,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驚厥原因,多見於6個月~3歲,5歲以後少見,因此高熱一定要儘快控制!耽誤不得(父母幼時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要特別注意)!
附:高熱驚厥
①前期症狀:極度煩躁或不時「驚跳」,神情驚恐,四肢肌張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暫停或不規律;體溫驟升,面色劇變;瞳孔大小不等;邊緣不齊。
②典型症狀:突然起病、意識喪失、頭向後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視、口吐白沫、牙關緊閉、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陣攣或強直性抽搐,嚴重者可出現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呼吸不規律或伴有大、小便失禁。驚厥持續時間數秒至數分或更長。繼而轉入嗜睡或昏迷狀態。發作停止後不久意識恢復。
二不怕:3天之內反覆發熱不可怕
在一次疾病過程中,孩子精神尚好,只有體溫反覆屬於正常現象。小兒發熱感染因素很多,但以病毒為最多,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多為自限性疾病,一般3~5天會自然緩解。如果反覆發熱超過5天,就要考慮傳單、川崎病等特殊疾病,這時就不能以單純感冒看待。
第三怕:孩子發熱濫用退熱藥
退熱藥的不良反應:退熱藥是解熱鎮痛藥也叫非甾體抗炎藥,主要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像噁心嘔吐等等。其次是肝臟、腎臟的損傷、過敏等症狀,最嚴重的可出現胃腸道出血、瑞氏綜合、昏迷、代謝性酸中毒、致死性粒細胞缺乏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
退熱藥的選擇:原則上3個月以下的小兒發熱應慎用解熱藥。如果小兒在物理降溫無效的情況下,建議選用:對乙醯氨基酚(代表藥物有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栓)和布洛芬(代表藥物有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
三不怕:孩子發熱不吃藥不怕。
處理退熱的辦法:
(1)對38.5℃以下的中低熱,在治療原來疾病的基礎上,多給孩子喝些水,保持大便通暢,不必應用退熱藥物。
(2)體溫>38.5℃,物理降溫。
①擦拭身體 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或紗布(推薦用紗布口罩,遇水會很柔軟)全身上下輕輕擦拭(頸背、腋下、前胸後背、大腿內側、膝蓋窩下還有腳底)。
②溫水浴 條件允許的話,泡個溫水澡最舒服不過。泡澡時水溫低於體溫1℃,水漫過脖子為宜(可坐位或半躺位),洗澡時間每次5~10分鐘,可重複洗澡降溫。
③冷敷(適於大孩子) 如果高燒讓你無法耐受,可以在孩子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覆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或毛巾里,放在額頭上降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