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有一次發現,一個大約3歲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些圓柱體放進不同的容器中,然後又把它們取出來。這些圓柱體大小不同,剛好可以放進那些容器。
她驚訝地發現,這個小女孩興致勃勃地一遍又一遍重複這樣的動作。為了觀察這個女孩做這樣的動作能專注到什麼程度。她要求教師讓其他小孩唱歌併到處走動,但這絲毫沒有干擾小女孩的工作。
當她抬起小女孩坐的小椅子時,小女孩一把抓起這些物體,並把它們放到膝蓋上,繼續做同樣的工作。這時,蒙台梭利開始計數,小女孩一共重複這項動作達42遍。然後,小女孩停下來,好像從夢中醒來似的,並愉快地微笑著,絲毫沒有發覺剛才曾有人干擾過自己。
蒙台梭利時常觀察到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小孩子的行為中不斷出現。而且每當這些孩子經歷了這種體驗之後,他們就像剛剛休息過一樣,充滿了活力,仿佛感到了某種極大的快樂。
所以,蒙台梭利說道,成人能夠以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強加於兒童,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願去做,而是成人藉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
比如,一位老師暫時離開教室,卻忘記將裝玩具的柜子鎖好。當她回來時,發現孩子們已經把玩具取出來,開始圍著玩具玩起來,並未發現老師返回。
這位老師對這樣的行為很生氣,認為孩子們不守規矩,對老師不尊重,甚至把認定為是偷竊行為,不僅嚴厲地批評了孩子們,還通過講一些道德原則來引導他們。
老師的做法似乎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錯。但從孩子的角度看,他們將玩具拿出來只是因為感興趣,否則就不會如此專注地玩。
老師的批評不僅沒能起到預期的目的,反而使孩子們感到沮喪,甚至為自己的行為自責,進而失去了遊戲的樂趣,並喪失了在遊戲中成長的機會。
如果老師沒有批評孩子,而是把這種行為視為孩子學會「自由選擇興趣」的開端,先靜靜地觀察,在發現了孩子們的興趣點之後,再有目的組織孩子們玩。
而且,要在玩耍前明確規則,比如,分組玩並互相交換,讓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親身體驗遵守規則和耐心等待的重要性,就會在保持孩子熱情的同時,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實,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多數人會像這位老師一樣,常常用成人的思維來評價並糾正兒童的行為,這不僅會分散兒童的注意力,還可能有損於專注力培養,甚至挫傷兒童的自尊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