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有疑惑
小康君,我看有些母嬰平台上說寶寶不能抱太多,會導致發育遲緩。這是真的嗎?我想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現在不抱,孩子以後長大了想抱也抱不動了。所以,我想請教下你,不讓抱孩子,有啥理論依據沒?
那麼今天,咱們第一步就先了解下什麼是發育遲緩,第二步再去說怎麼防止發生,到底孩子能不能抱!
何為發育遲緩
生長發育遲緩是多方面的,如體格發育、運動發育及智力發育。導致遲緩的原因多是因為營養不足,身體疾病,家族性矮小,特發性矮小以及先天遺傳,或是代謝疾病導致。除此之外,就是家長沒能積極的引導與訓練!
如何防止發生
想要預防發育遲緩,首先就要學習寶寶生長發育的軌跡,這樣才能判斷到哪一階段了,寶寶有沒有「慢半拍」。所以接下來,咱們就來分析一下粑粑麻麻們常會發生的現象,更好的幫助寶寶成長。
寶寶0-1個月時
姿勢主要還是以屈曲為主,因為出生前在麻麻肚子裡就是這樣的姿勢,所以麻麻應該幫助寶寶維持這種屈曲的姿勢,而非干涉。
寶寶1-3個月時
麻麻可以適當地每天給寶寶進行豎抱和俯臥的訓練了,每次練習1-2分鐘就夠了,以後再逐漸延長這樣有利於寶寶發展前庭覺。每天鍛鍊的次數則根據寶寶的精神狀態而定,時間不宜太長。
寶寶3-6個月時
許多粑粑麻麻為了以防寶寶抓傷自己,同時也為了保暖,就給寶寶的小手帶著小手套,裹成「粽子」。導致寶寶到了5-6個月小手還保持著新生兒階段的握拳姿勢,不會抓握東西。
因此,建議粑粑麻麻不要過多阻礙寶寶小手活動,可以用寶寶喜歡的玩具來吸引寶寶抓握,有意識地訓練寶寶雙手的技能。
愛兒課堂
寶寶2-3個月開始就會有意識地抓握自己的雙手,並且會嘗試性地去觸碰他面前的東西。而寶寶的手臂短,若穿太多裹太緊,雙手不能正常活動,也不能兩手互相抓握,就會造成精細動作明顯落後。
手的技能對寶寶的智力開發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手的最基本技能,抓握能力可是衡量寶寶腦部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噻~
寶寶6-8個月時
先會爬再學走,這是每個寶寶的普遍發展規律,可卻有些寶寶從不會爬行,就已經會開步走了。
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家長擔心寶寶亂爬,容易碰到邊邊角角而受傷,又怕寶寶在床上爬掉下來摔傷,於是時刻都安排專人看護,不管寶寶要什麼,都直接拿給他,從不讓寶寶操心動手。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怨家長的事事代勞!
未學爬先學走的寶寶,步行的方式一般都會出現偏內八字的現象。這是因為寶寶沒爬過,腳的拇指比較弱,而且不懂得用腳跟先著地,走路的時候會晃來晃去的,缺乏力量。
爬行的好處多多,因此建議粑粑麻麻不應該限制,從寶寶能夠獨坐開始,麻麻就需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爬行的空間,並且用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寶寶去夠它,慢慢地寶寶就學會爬行了。
愛兒課堂
爬行可以說是寶寶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步,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的手、眼、腳各個器官協調配合,有助於促進空間智能的發展。寶寶爬行需要運用到不同的肌肉群,多爬行有助於促進寶寶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展。
寶寶8-9個月時
這個階段是寶寶鍛鍊精細動作的大好時機!所謂精細動作,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寶寶用手指拿捏一些細小物品的動作。寶寶精細動作的鍛鍊,對寶寶大腦發育和各方面協調能力有促進作用。然而,很多寶寶因為麻麻管太嚴,擔心寶寶拿起小玩具、小物品放嘴裡造成卡喉,他們往往會把這些小東西放在寶寶夠不著的地方。導致寶寶精細動作不過關,到了8-9個月,拇指和食指都還不能準確地對起來。
愛兒課堂
寶寶要鍛鍊精細動作,最基礎的就是要學會對手指。粑粑麻麻不妨放手讓寶寶去練習,只要有大人在場,就應該有意識地用一些小物品吸引寶寶,訓練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協作抓取這些東西。為了安全起見,若沒有大人「盯著」,這時家長可以把小物品拿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孩子發育遲緩不能把責任全部歸於「抱」的身上,是多方原因導致的!不抱孩子就不會導致寶寶發育遲緩,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相反,小康君認為抱孩子更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就像這位寶媽所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現在不抱,孩子以後長大了想抱也抱不動了。」
小康君嘚吧嘚
粑粑麻麻對寶寶的愛護無可厚非,但是,作為寶寶的養護者,粑粑麻麻應該了解寶寶的發育規律,根據不同月齡的需求給予寶寶相應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們的成長發育跟上節奏,而不能為了大人照顧方便,愛護過了頭,而阻礙了寶寶的正常發育。
最後,送上孩子生長小提示:
二抬(頭)、四翻(身)、六坐、八爬(行)、十站、周歲走;
三玩手、五抓手、七換手、九對指、一歲亂畫。
看完點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0980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