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的幼兒園有個真實事件:兩個孩子打架,兩家爹媽都認為自家娃受了欺負,當著孩子的面,一家爹媽恐嚇另一家小孩:「她舅舅是警察!你再欺負她就把你抓進去!」另一家的媽不幹了,也威脅他們家小孩:「你家有警察,我家有律師!你再打他,就把你全家都弄進去!」
(圖片擷取自今日頭條)
兩個小孩懵逼了:我們家大人這麼厲害,得學著!而這個事件的最終結局是兩個孩子因矛盾激化而被分班了。
小孩子模仿力、記憶力都很強,這個事件中大人不能理智處理孩子間的糾紛,孩子便有樣學樣,雖然被分開,也只是治標而已。試想他們成年後,在社會上一遇到事情就爭鋒相對,一輩子氣量受限、格局受限、前途受限的話,一點也不意外。
週末帶小寶上早教課,有一個新來的小女生遲到了,自己搬了把小凳子強行擠到了小寶旁邊(這個位子離老師最近,看課件最清楚)。我窗外看著,小寶卻只是把自己的凳子往旁邊挪了挪,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我竊喜孩子的大度,心裡嘀咕:「傻兒子,一節課兩百塊大洋,能學到的還蠻多?!」
下課後,每個小朋友要自己把凳子搬回牆角。還是那個小女生,拍拍屁股就跑出去找爺爺了,凳子蹬倒在原地,凳子腳還戳著了小寶。小寶一聲不響地扭著胖屁股,幫她把凳子搬到了牆角——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以為這件事就這樣完了嗎?還沒完...
課間休息有一個俱樂部環節,所有上課的小朋友全部到大廳跟著老師一起跳舞、唱歌。小寶本來跟打了雞血似的在原地躥高,突然看見了那個小女生在旁邊喝水,馬上分花拂柳地穿過人群去找她。我看他跋山涉水地朝小女生走過去,簡直要以為我兒子情竇初開了!
只見小傢伙拉著小女生,一字一頓、奶聲奶氣地說了一句話:「你要搬凳子!老師說小朋友要讓凳子回家家!」真是讓人忍俊不禁,我大聲笑了起來。回家路上,想起他那一本正經教訓人的小模樣,就忍不住哈哈大笑,真想把他摟進懷裡,使勁親上幾大口。
晚上跟他爸一說這事,我們都很欣慰。小寶從小傻乎乎的沒心眼兒,被人搶位子、搶玩具、搶餅乾,搶各種東西,怎麼欺負他都不在乎。但是原則性卻很強,他認為不符合規定的,觸犯規則的事情,他從來不容忍。家裡人曾經開玩笑說,他從小就是個 「讓人」和「管人」的料。我細想,有一定道理——家裡爺爺、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也是做領導的,他從小耳濡目染家人性格里的隱忍、吃虧、打碎牙齒和血吞,以及該發威時就發威,不自覺形成 「領導」風範。
對事較真、對人大度,從小教會孩子對人事「拎得清」。
孩子辨析力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會忍,成不了局。只會忍,成不了威。知道什麼該忍、什麼不該忍,對人對事分而處之,才是他長大後行走江湖的智慧,所謂「靜如處子,動若脫兔」。在我看來,家長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強調忍讓,也不能一味爭強。我們混社會尚且不是一副面孔、一副尺子對人對事,何必刻舟求劍地去僵化兒童的思維?告訴他:對小朋友,能讓則讓,不吃虧;對事情規則,該守則守,不妥協——只有從小把根兒立正了,長大才有調整和修正的空間。
從小學會做「擴胸運動」的孩子,長大註定與眾不同。
小孩子被搶東西、被欺負,「天空飄過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只有家長計較,孩子才會學著計較。經常見到很多覺得孩子被欺負的爸媽弓拔弩張,我覺得他們才是斬斷了孩子慧根的禍首。我從來沒有見過一位心胸狹隘還能遊刃有餘的領導,就像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渾身長滿心眼子的小孩子能被老師所喜歡。天真、純善、為一寸的悲傷而哭泣,三分鐘後就為一寸的歡樂而傻笑,這才是最美好的童年。也只有享受過最本真童年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以同樣的全情投入去適應社會。這一點,對男孩子尤為重要。「忍讓非己弱,敬人得人尊」,男孩子要出人頭地,沒有豁達的人格魅力,如何形成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領導力?
教孩子學會「五忍」,讓困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營養。我們成年後,每天都在忍氣、忍事、忍話、忍欲、忍苦。在順境中每天忍,逆境中更是時時刻刻都在忍。人的志向有多大,忍耐力就有多強。孩子學不會接受苦厄、忍受苦厄,甚至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必須的「逆來順受」,那他在長大後,一定是一個心浮氣躁、忍不得、等不得的「蹦躂子兒」。
忍耐著被小朋友奪走玩具,看著他們在自己旁邊玩自己的玩具
忍住話沒有去跟老師告歪狀;
忍住想看電視的慾望九點鐘準時睡覺;
忍受了小朋友們給的委屈;
—這些「虧」,吃了都是福。這也許就是一門性格修煉的功課;
「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一個沉靜自律的小朋友,連大人都難免刮目相看。
養成「敬畏時間」的思維方式,孩子將終身受益無窮。
孩子被欺負後不急於馬上解決,能夠讓孩子養成一種信任時間的思維:一切問題,交給時間。耶穌死後三天復活,所以有什麼不如意,何不靜候三天呢?在他長大工作後,升職猶如馬拉松,有人沖得快死得快,有人厚積薄發,守得青山在。如果父母沒有從小培養孩子對時間的信仰,那麼寵辱不驚的淡定和「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只是一句空話——孩子長大了也是人,也有人性弱點。一時得失、一事成敗、一職高低,他一定削尖了腦袋去廝殺。也許慘敗,就敗在一個「不沉著」。
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天生是沒心沒肺的樂天派。計較、輸贏、高下、吃虧佔便宜這些事,不是父母灌輸,孩子不會去糾結,去執著。順應孩子的本性,讓他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心胸,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尊重,也是我們今後助他步入社會的最好祝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0642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