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操心,寶寶吐奶有原因,溢奶有方法!
Photo/www.magicmaman.com , 責編/一朵貓
喝奶狂吐,吐奶溢奶大不同。
寶寶吐奶是新生兒常見的現象,新手媽媽常煩惱寶寶是否隱藏著某些健康問題。其實,寶寶吐奶時,需先確認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吐奶的形式不同,則代表著不同的訊息。
何謂「溢奶」?
寶寶「溢奶」是普遍現象,有85%的新生兒都有溢奶的情形。因寶寶的胃容量較小,食 道括約肌發展未完全,喝奶後胃部壓力過大,容易從嘴角流出些許牛奶,稱為「溢 奶」,屬正常現象。如寶寶常有溢奶現象,則可在喝完奶後采直立式抱姿,大約在4~6個月左右就可以改善溢奶狀況。
何謂「吐奶」?
「吐奶」是寶寶喝奶後出現噴射狀的吐奶。這較需擔心是否有頭部受傷的問題,如排除頭部受傷可能性,但已影響到生長發育、進食狀態不佳等,則需要立即回診,觀察是否有腸胃道問題。
寶寶哭鬧,不一定是肚子餓
就案例來說,有些是爺爺奶奶照顧的寶寶,也較易有「溢奶」現象。因寶寶哭鬧時,爺爺奶奶就會塞奶喝,結果造成餵食過量而產生溢奶。所以當寶寶發生溢奶狀態,也要注意是否餵食過量。
而親餵母奶的寶寶,則不限定寶寶喝奶的時間,因新生兒胃容量較小,可能在餵奶過程中想睡而不喝,所以建議親餵寶寶有需求就喝的方式是對的,但隨著孩子漸漸大了會懂得飽足感是什麼,就解除持續掛奶的狀態。而瓶餵母奶或是配方奶的寶寶,可以使用公式計算一天所需的奶量。「寶寶體重x 150cc=一天奶量÷6餐=一餐奶量」,不過也要依照寶寶實際需求增減奶量。
拍嗝溢奶,正常嗎?
拍嗝是幫助排空寶寶胃部因吸奶而吸進的空氣。所以親餵母奶的寶寶,在喝奶過程中因含乳狀態良好,有可能在拍嗝過程中打不出嗝或打嗝情況少;而瓶餵寶寶因喝奶過程吸進過多空氣,在拍嗝過程中較易發生溢奶都屬普遍現象。所以媽媽們可以不需太過緊張,應視」瓶餵」或」親餵」而導致的打嗝狀態做認定。 但如果孩子的生長曲線沒有影響,倒也不需要太多擔心,因有時的溢奶只是因為空氣排出而順道帶出。
這樣做能減緩溢奶
溢奶其實最好的方法是讓寶寶采趴睡,但「趴睡」危險度較高,如果媽媽無法一直觀察寶寶狀態,則不建議採取此方式。另一種溢奶減緩方式是讓寶寶喝完奶後,將他的頭抬高約30度,采右側躺方式,這樣較能幫助胃部的空氣排空,也能防止溢奶狀況發生。
如果孩子剛喝完奶後突然大量吐奶時(看起來沒有身體不適),可以先採上述方法休息觀察。但是否馬上補奶,建議可等寶寶下次餓了哭鬧時,再讓他喝奶即可,也不需硬要孩子四個小時後才給奶喝的規定。
如果在噴射狀吐奶時,發現吐出的奶有黃色的膽汁,一定要馬上讓醫生確認原因,以免日後有更大的傷害產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0350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