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快到了,屆時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可是吃粽子的時候要注意:吃粽子不能吃什麼食物。如果端午節吃錯東西可就不能過個好節了。下面中國吃網告訴你吃粽子不能吃什麼?
一、吃粽子不能吃什麼
吃粽子別吃太多就行,沒聽說不能和什麼食物一起吃的,關鍵別吃太多,粽子是高熱量的食物,適當吃對身體有好處 麥芽水、白蘿蔔吃粽子的好搭檔 糯米既難消化,又容易使血糖快速升高,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或吃後痛苦不已,有沒有辦法改變糯米的這些性質呢?鄭州市中醫院營養門診主任薛玉珠給糯米找了些好搭檔,可以幫助消化,延緩吸收,控制血糖升高速度。 改善消化首推麥芽水、白蘿蔔或白蘿蔔水,它們都是具有利食破積作用的食物,吃粽子的時候做搭檔,可以促進消化。還有,老人和孩子等胃腸功能不好,吃粽子後可能會出現便秘症狀,最好搭配著吃些動物血、黑木耳、香蕉、洋蔥、土豆、菠菜等,食物具有通便功效。
還有,關鍵還得看你粽子的配料是什麼,光是糯米,沒聽說不能和什麼一起吃的,只是:糯米為含醣的五穀根莖類,若食用過量,血糖同樣跟著上升,皆需多加留意。且糯米為支鏈澱粉不易消化,以一般女生拳頭大的粽子而言,建議每日攝取量勿超過兩顆,避免腸胃功能不適,如: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甚至是急性腸胃炎等問題症狀出現。
關於這些食物搭配的問題,有的說這樣不行,可是人們常年如此,卻一點是也沒有。不管怎樣,還是提些建議吧,有的人會放「雞肉、豬肉」等,所以我把知道的信息來說一下,主要還是與餡的問題。
1、紅豆:忌與米同煮,食之發口瘡;不宜與羊肉同食;蛇咬傷,忌食百日;多尿者忌用。
2、花生:忌蕨菜、毛蟹、黃瓜。
3、豬肉:忌與鵪鶉同食,同食令人面黑;忌與鴿肉、鯽魚、蝦同食,同食令人滯氣;忌與蕎麥同
食,同食令人落毛髮;忌與菱角、黃豆、蕨菜、桔梗、烏梅、百合、巴豆、大黃、黃連、蒼朮同食;忌與
牛肉、驢肉、羊肝同食。
4、大米(粳米):不可與馬肉同食,不可與蒼耳同食,同食心痛。
5、綠豆:不宜與狗肉、榧子同食。
6、雞肉:老雞雞頭不能吃,因毒素滯留在腦細胞內,民間有「十年雞頭生砒霜」的說法;忌與糯
米、李子、大蒜、鯉魚、鱉魚、蝦、兔肉同食;忌芥末、菊花。
7、小米(粟米):不可與杏同食,同食易使人嘔吐、泄瀉;氣滯者忌用。
8、糖:忌蝦;不可與竹筍同煮;不宜與牛奶、含銅食物同食
二、粽子一定趁熱吃
端午節臨近,粽子又上市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粽子一定要趁熱吃。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鏈澱粉含量高。糯米加熱後,支鏈澱粉會煳化,有利於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卻,澱粉會老化回生,分子間凝固加強,不容易被消化。從口感來說,糯米放冷後,硬度、黏性和咀嚼性都會顯著上升,給消化帶來難度。所以,涼粽子十分不利於消化。此外,肉粽子裡還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對於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來說,大量的葷油會給消化系統帶來 負擔。如果趁熱吃的話,糯米質地柔軟,葷油是液態,容易與膽汁混合,胃腸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消化起來仍不算很困難。一旦變冷,豬油凝固,吸入豬油的糯米硬度 也上升,令胃腸負擔加重。需要提醒的是,粽子屬於主食。吃後要減少米飯、饅頭等主食的量。
三、吃粽子記得注意營養搭配
♥ 1. 讀懂營養標籤
現在許多包裝粽已經開始標示營養成分了。營養成分的標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鈉含量,但消費者常誤以為營養標示 上的數據就是一個粽子提供的熱量與營養素,正確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與一個粽子的實際重量去換算。因此,養成閱讀營養標示的習慣,購買符合個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讓這個端午節既美味又健康。
♥ 2. 食物搭配
端午節前後可別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記其他種類食物的攝取,因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類食物中的主食、肉類與油脂。建議搭配時令蔬菜。再來一杯茶水也能很好地消食。
♥ 3. 注重高纖維
粽子使用的糯米黏性高不宜消化,胃腸排空需時較久,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狀,若主料能以部分的雜糧米、紅豆、薏仁、山藥、芋頭或紅薯取代,不僅可增加纖維質含量,減少腸胃負擔,更有益於健康。
♥ 4. 少油低熱量
肉粽早已成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飽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雞肉、海鮮或魚肉取代。鹹蛋黃也可以改為鵪鶉蛋,也是很好的選擇。
為了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著想,感恩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40435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