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兩個月前,在英吉利海峽上發生了一起英法之間的衝突。

40艘法國漁船攔截了正在捕撈作業的5艘英國漁船。

夾雜著英語和法語的對罵中,甚至拋出汽油彈進行攻擊。

而引發兩國激烈爭執的,正是海里鮮嫩肥美的扇貝。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這片處於英法兩國交界的公海海域盛產扇貝。

但兩國捕魚期存在差異。

英國允許漁船常年作業,而法國每年只有7個多月可以捕魚。

這樣一來法國漁民可就不高興了。

他們責怪英國把扇貝都撈完了,以至於自家供應不上。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要知道在法國,扇貝可是具有很高地位的。

它是傳說中耶穌門徒聖詹姆斯朝聖之路的朝聖者信物。

而它的意義不僅體現在精神信仰上。

它還是一道舌尖上的經典法國美食。

1200個家庭在等著這片海域裡的扇貝做他們的聖誕節大餐:聖雅克扇貝。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聖雅克扇貝

雖然最常見的大西洋扇貝起源於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部。

但是論吃,就怎麼也比不過相隔一個太平洋的日本和中國。

一道蒜蓉粉絲蒸扇貝是讓人幾乎無法抗拒的頂級誘惑。

難怪民間流傳著「扇貝最怕遇到粉絲」的段子。

扇貝的美食價值在日本人和中國人的餐桌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因此這裡也擁有世界上大部分的養殖扇貝。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美味的食材可以引發跨民族的共鳴。

但美味又有限的食材卻是激發國家矛盾的「罪人」。

不僅英法之間有著對扇貝的激烈爭奪。

中日之間雖然隔著個朝鮮半島,但也不免出現明里進出口交流,暗地裡耍陰謀的曖昧流言。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捕撈扇貝的漁船

去年獐子島的扇貝產量顯著下降。

有人就把這歸因為日本北海道漁民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他們在養殖方式上運用了神秘的技巧,讓中國東北的扇貝毫無防備地自投他們的漁網。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扇貝養殖通常採用的方法有三種。

一種是把扇貝養殖在層狀籠網裡,然後放入海域圈養的吊籠養殖法。

這種方法雖然嚴格防止了扇貝的走失,但在空間局限中也有弊端。

一些浮游生物偷偷流進網內爭奪餌料和空間,造成較高的扇貝死亡率。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一些其他海產也都採用吊籠養殖法

另一種在此基礎上改進的方法是吊耳法。

這種方法是在扇貝殼上打孔,然後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浮筏上。

這就在限制扇貝亂跑的基礎上也給予了它們非常自由的生存空間。

在收網時捕撈起一長串密密麻麻的扇貝,場面可謂壯觀。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吊耳法給扇貝穿孔連接

還有一種底部播種法,就相當於對扇貝進行放養。

放養雞、鴨、牛、羊都存在損失的風險。

而海洋廣闊無垠,放養扇貝,就不怕它溜走嗎?

這恰恰就成了議論的關鍵點——扇貝的跨海遷徙。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北海道西岸的漁民們用吊耳法養殖扇貝。

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儘可能增大產量、保證質量這麼簡單。

這被描繪成一個不為人知的驚天大陰謀。

漁民利用一條繩子上的扇貝相互影響造成同時振動。

而扇貝又是一種對振動十分敏感的生物。

因此在遙遠對岸的獐子島中的扇貝就被這強烈的振動所吸引了。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而獐子島中的扇貝養殖,則是採用了成本最低的底部播種方式。

於是無拘無束的它們迎著振動開展了一次大逃亡。

它們悄無聲息跨越黃海和日本海,還恰巧隨著太平洋暖流繞過朝鮮半島。

最終它們完成這場2000多公里的偉大遷徙,落到了日本漁民的漁網裡。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中韓日交界海域模擬洋流圖

言之鑿鑿的語氣與田野調研的手段讓人幾乎就相信了這是實情。

甚至油然而生出民族悲憤感,把痛失美食的黑鍋背在不道義的日本人身上。

然而這個只是出於對獐子島公司年底巨額虧損的戲謔。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拋開扇貝遷徙的謬誤,其實它們是餓死的。

由於降雨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

同時過度擴張的養殖規模讓資源更加短缺。

這就造成了當年養殖的扇貝大規模忍受飢餓、品質變差。

倒霉點的,就背上潛逃的罵名活活餓死在大海深處。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雖然說扇貝跑路去日本其實是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但在博得人一笑的同時,其中蘊含的道理也並非完全經不起推敲。

在燒烤架上安之若素的貝類動物讓人很難想像它們在海洋馳騁的形象。

的確,它們大多不能帶動自己堅硬沉重的外殼享受游泳的樂趣。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被烤開的扇貝

與其耗費體能在大海里漫無目的地找尋食物。

它們更喜歡慵懶地待在海泥上,不時伸出殼內的「觸手」攔截飄過的浮游生物。

即使是小巧的蛤蜊,也只會偶爾展露出掘土的本領。

或者在天敵來臨的緊急逃亡時刻用盡全部力氣奮力一跳——跳出10~20cm的高度。

隨後便需要歇息很長時間來恢復體力。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在鑽沙的蛤蜊

而扇貝可謂是貝類動物中的運動健將了。

一溜煙功夫,它所經過之處就捲起一陣塵土。

靈活的泳姿在人類看來忍不住為它拍掌叫好的同時,竟莫名有些喜感。

實際上只要它動起來,就已經比其他貝類動物優越一大截。

因為它是唯一一種具有遷徙能力的貝類動物。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人游泳依靠四肢往後瞪的推力。

而扇貝形體單薄,沒有太多能劇烈運動的部位。

它全身上下也就只有一對面積大而堅硬的殼,或許能使出力量。

於是它為了能遊動起來,只好奮力開閉兩殼製造推力。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扇貝聽了都想鼓掌」

而為了掌握游泳技能,不再淪為海底的一隻肥宅廢殼,它的內部結構也是做出了完美的配合。

扇貝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主要食用部分,包含了生殖系統、腮等器官。

但其中功勞最大的還是通過牽扯拉伸,控制殼的張開與閉合的閉殼肌。

從食用角度來說,這個閉殼肌就是讓人「食後三日,尤覺雞蝦乏味」的瑤柱。

再連同其中的韌帶,兩者共同組成了扇貝主要的運動系統。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在肌肉發力下,兩面殼快速地張開。

水流從開殼方向大量湧入殼中。

這時殼內的緣膜把前方的開口遮住,再奮力閉殼。

才進入到殼裡的水就從後方噴射出去,從而產生了前進的推力。

而韌帶的作用,就是在閉殼肌鬆弛的時候,發揮類似彈簧的作用快速打開兩殼。

這麼一整套動作連貫起來,扇貝就開始游泳了。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扇貝運動圖示

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運動起來真的十分耗費體能。

通常游出5、6米,它們就得要休息好幾個小時。

而獐子島與北海道西岸之間的距離超過2000公里。

照這個速度游泳,有朝一日真的能到達嗎?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假設游5米休息5個小時吧,從獐子島游到北海道西岸路程就算是2000公里。

它們也得游45年才能到達,而扇貝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

即使路途中恰好搭上洋流的順風船,恐怕在有生之年也難以抵達目的地。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地圖上獐子島到北海道的距離,粗略計算為2250公里

游泳實在太累了,還是做個肥宅比較快樂。

所以它們一般只在要遇到海星等天敵時才稍微施展一下這項獨特的本領。

因此即使用底部播種法養殖,收成時的扇貝也還都在原播種區域的158%空間內。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然而,同樣是燒烤店裡的「紅人」,蛤蜊和牡蠣卻沒有游泳天賦。

它們也都屬於具有閉殼肌的雙殼類動物,難道因為粉絲少了點就沒有動力游泳了?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蛤蜊

問題還是出在它們形態特徵的細節上。

大部分雙殼類動物都有兩塊閉殼肌。

所以它們運用肌肉閉殼的力氣也就更大和更均衡。

比如表面光滑的蛤蜊,在徒手強硬撬殼下都不容易掰開緊閉的雙殼。

因為一般認為,把殼閉上是對內部器官最好的保護方法。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不一樣的是,扇貝只有一個閉殼肌,而且這個唯一的閉殼肌還不對稱。

通常一邊的肌肉比較發達粗壯,而另一側則退化了許多。

這樣的結構下一張一合也相對容易控制。

反正閉殼也閉不牢,還不如適時張開一下感受外面的世界。

也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它們的祖先才意外讓自己遊動起來呢。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扇貝側面圖,陰影部分為閉殼肌

而對於讓北海道的扇貝共同振動,引發獐子島扇貝的共鳴。

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目前尚沒有研究證明扇貝身上有感知振動的器官。

但另一個感知器官——眼睛,卻是出奇地多。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扇貝的一隻眼睛

扇貝身上的眼睛數量多達200多個。

每隻眼睛的底部有用來反射和聚焦光線到視網膜上的晶體鏡片。

但即便如此,它們的視力卻並沒有很好。

因為這些眼睛只能感知光線的強弱,而不能以高保真度分辨形狀。

所以它們也只能通過辨認物體的對比度,從而判斷附近是否存在危險。

在沒有遇上粉絲之前,你是不知道扇貝跑得有多快

藍色標記為扇貝的部分眼睛

雖然扇貝並沒有傳言中過分誇大的遷徙能力。

但這也讓人們放下心中的懸著的石頭。

因為人類更在意的,是到嘴的扇貝別遊走了。

看扇貝游泳的姿勢這麼銷魂,不如今晚宵夜就吃粉絲蒸扇貝吧!

*參考資料

TremblayI, Guderley H E. Possible Prediction of Scallop Swimming Styles from Shell andAdductor Muscle Morphology[J].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2007,36(1):17-30.

張明, 劉項峰, 李華琳,等. 黃海北部蝦夷扇貝吊耳養殖技術研究[J]. 水產科學, 2011, 30(12):726-730.

Ent.扇貝會跑路嗎[J]? 果殼. 2018.

LiY, Sun X, Hu X, et al. Scallop genome reveals molecular adaptations tosemi-sessile life and neurotoxin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1721.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9658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