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肚包雞你聽說過嗎?來學學其簡單家常做法

 

豬肚包雞你聽說過嗎?來學學其簡單家常做法

 

 

豬肚包雞是廣東的菜系,這個菜呢是一道葯膳,話說在乾隆時期,貴妃剛生育完皇子,乾隆就命御廚做了這道菜,對做坐月子的女性有很好的恢復性。而且對女性皮膚不好的也有好處。

豬肚就是豬的胃。豬肚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什麼的,很多了。功效是補虛損、健脾胃的功效,適用於氣血虛損、身體瘦弱者食用 。

好像《本草綱目》有記載的是胡椒豬肚雞火鍋主要針對中氣不足、消化不良、虛寒、胃痛、傷胃等,具有暖胃、養胃、散寒、止胃痛和排毒的功效。

至於具體做法就不一一闡述了。如果你老婆坐月子的時候你給她做這樣一道菜,比吃什麼胎盤的更有營養價值。

 

 

豬肚包雞的做法

1、首先要將豬肚洗凈。清洗豬肚可是個技術活,搞不好豬肚會殘留難聞的異味。豬肚先要在冷水中浸泡約20分鐘,目的是去除浮在豬肚上的雜質;然後將豬肚翻過來,用小刀去除上面的肥油,爾後取適量的鹼面,正反反覆面揉搓三分鐘,用水沖凈;然後用適量的粗鹽加麵粉塗抹豬肚,反覆揉搓,麵粉混合粗鹽可以起到帶去豬肚上面贓物的作用,約兩三分鐘後,沖水洗凈。最後,用白醋或米醋再將豬肚揉搓約三分鐘,基本一塊乾淨無異味的豬肚就呈現在你面前了。

2、三黃雞洗凈,去膛、去雞腳。冷水放入湯鍋,水量以末過雞為宜,焯一下水,撈出待用。

3、在雞肚子內放入洗凈的蔥段、薑片、2粒八角和少許白鬍椒粒。

4、將焯好水三黃雞裝入豬肚裡面(依豬肚的大小,雞可半隻半隻的放入),用針線封口。

5、炒鍋燒熱,倒入5ML植物油,下蔥姜爆香,豬肚包雞下鍋,一同輕輕翻炒幾下,烹花雕酒,而後倒入開水。水要多一些,最好末過食材一倍。

6、將炒鍋內的全部食材以及湯水倒入湯鍋,放入洗凈的黨參、玉竹、和剩餘的、白鬍椒粒。

7、大火煮約30分鐘後,改文火繼續煲煮,兩個小時左右。

8、美味誘人的豬肚煲雞就煮好啦。

接下來我們製作豬肚和雞的蘸料。蘸料的好壞某種意義上來說決定著這道菜是否更美味的關鍵。

蘸雞調味料:大蔥白、姜,切末,倒入15ML植物油,將二者拌均,並加入適量的鹽和雞粉,攪拌均勻即可。

蘸豬肚味料:炒鍋燒熱,倒入5植物油,油溫7成熱時,關火,倒入適量的生抽與美極醬油,用鍋內餘溫將二者混合的醬汁燒熱即可。

 

 

早幾年一部名為《我的兄弟叫順溜》的電視劇很火,裡面有一道名為「豬肚包雞」的美食也隨著被眾人熟知。當時北京開了幾家以此食物為名的餐廳,我也有過推薦,也吃了不少,只是不知為何,餐廳始終沒有火起來,如今餐廳也大都沒了聲息。

但這道菜我是始終念念不忘的。餐廳沒了,要吃也只有在家自給自足了,好在烹制起來雖說繁瑣一點,但也不是很難。如果你也是「豬肚包雞」的愛好者,不妨按照我的食譜做一次試試吧。

豬肚包雞其實是客家地區很傳統的一道菜,據說起源於乾隆時期的宮廷。我覺得關於美食故事這一塊我們不必過於聽信,只要它好吃,才是根本。

「豬肚包雞」據說被乾隆皇帝賜名「鳳凰投胎」,但不知為何,這道菜名氣卻不大,按知名度來說,與水煮魚、白切雞等吃食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但要說起美味程度,在我看來,起碼與前兩者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肚包雞,菜如其名,指的是用豬肚子包住整個雞來烹飪,熱氣騰騰的「肚包雞」上桌,可謂是完美的絕配,香氣賽過佛跳牆。把鼓囊囊的「肚包雞」從濃湯里撈出,然後,嫩雞與豬肚切塊重新回裝入砂鍋煲內。待湯汁再次翻滾後,肚吸雞味,雞溶肚香。夾一塊豬肚,入口香脆且帶點韌勁,再夾一塊雞,皮滑、肉嫩、味厚。吃罷雞與豬肚,再喝一碗濃湯,咸鮮醇香,實非一般雞湯或豬肚湯能比。同時,肚包雞具有養胃、暖身等滋補作用,美味與食療並舉,妥貼得很呢。

小訣竅

煲煮的時候,需要翻動幾次「肚包雞」,以免豬肚扒鍋。

食用的時候,將豬肚上縫的線剪開,豬肚與三黃雞分別斬件。可以將豬肚和雞放入湯中再煮幾分鐘,用筷子夾食,並喝湯;最佳的食用方法是將斬件的豬肚和雞裝入盤中,蘸味料食之,並喝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8374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