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腐竹 ~ 食腐竹 得富足

Wong Si ...| 2017-09-08| 檢舉

源於黃豆,卻變幻出超越黃豆的味道和口感,所謂青出於藍勝於藍,這全仰賴於人們轉化食物的智慧,腐竹雖是平常的食物,卻能承載著許多美好祝願。

食腐竹 得富足

文/茉莉 插畫/鄭莉

腐竹是廣東人在過年時節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之一,皆因它的名字有好意頭:食腐竹,得富足。

腐竹有很多優點,較之黃豆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與其他豆製品相比,有耐存儲、吃法多變等特點,腐竹是豆製品中的佼佼者。

腐竹與豆腐的製法有點類同。將黃豆粗磨,去皮,這樣做出來的腐竹才純粹而少雜質,色澤也更討喜;將去皮黃豆泡發,加入適量清水,磨成豆漿,過濾豆渣,煮沸,自然攤涼,豆漿表面就會形成一層凝結的薄膜,用竹片切開薄膜邊緣,中間再劃一刀,提起掛到竹竿上,一條新鮮的腐竹基本上就成形了。

腐竹好不好吃,有幾個決定性因素。首先要選用地道的農家黃豆,廣東以青皮豆最受歡迎,這種豆產量較低,屬於原生品種,勝在豆香味濃郁;其次是水的選擇,自來水是斷不能使用的,山泉水、井水或礦泉水是較好的選擇,水質也決定了成品的香氣;最後的煮豆漿也很有講究,燒柴火草木煮豆漿被認為是最具有農家風味的做法,而且還得用大鐵鍋來煮。

最傳統的手工製作腐竹要經過十道工序:一洗豆,二浸豆,三打漿,四隔渣,五擰漿,六煮漿,七鏟邊,八提膜,九掛灶,十曬晾。為了適應大量生產,已經有製作腐竹的機械出現,將傳統的圓形鍋改為長方格,利用管道輸送豆漿至漿槽內,每提起一次豆膜,就會形成均勻的條狀,再經自然晾曬後風乾,可以提高批量生產的效率。

如今標榜傳統手工製作的腐竹作坊,除了打漿用電動石磨代替人手磨製外,其他步驟依然全部由人手操作,特別是擰漿部分,要將豆漿的精華全部擠出來,非常需要力氣。千百年來,腐竹的製作工藝都是一脈相承的,腐竹的味道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

以傳統柴火鐵鍋製作的腐竹,因為豆漿在鍋內不斷地濃縮和減少,所以每提起一層,下一層豆膜都會發生變化,無論是光澤度、薄厚程度,還是甜香度、幼滑度都不一樣,從薄至厚,從黃白色到深褐色,一鍋豆漿能凝結出形態各異的腐竹。

各地對於不同層次的腐竹分別有不同的叫法,在烹調時運用的技法也不一樣。最上面的一層稱為腐竹,其中腐皮是上面一層中最薄的膜,壓扁成片狀再曬乾成形;第二層稱為二竹;再往下就是支竹,支竹的用途可以分為兩種,較薄的炸制油發,而較厚的則用水浸發;接下來製作的就是甜竹了,較厚較短,色澤較深,最後那塊很厚實,表面還會有氣孔,甜竹會有較多的沉澱物,所以嫩滑度較差些,但是價格相對較便宜,口感上更甜香些。

支竹在餐飲中運用得最多,如今也有新鮮支竹出售,通常用來做涼拌菜,與水東芥菜梗一起,形成嫩黃配鮮綠的效果。支竹廣泛運用於火鍋涮食配菜,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濕的鮮品,一種是炸制後的干品,時下還流行一款叫「響鈴」的豆製品,捲成圓筒狀,再油炸而成。支竹在煲仔菜中運用得非常廣泛,跟很多肉類都能配搭,無論是羊肉或是魚肉,支竹能夠充分吸收豐富的肉汁,從而令本身的味道升華。

腐竹是可濃郁也可清淡的一款食材,干腐竹使用前要用溫水發透,用熱水的話會有硬心。素燒鵝用的是腐皮,將腐皮打皺、炸制再燜煮,以前的自梳女們製作這道菜最是入味。腐竹也是煮齋菜的最佳食材,白果腐竹粥選用的是品質最佳的腐竹,煲出來的白粥仿如豆漿的質感。腐竹還可以加雞蛋製成糖水,也是可以飽口福的美食。

源於黃豆,卻變幻出超越黃豆的味道和口感,所謂青出於藍勝於藍,這全仰賴於人們轉化食物的智慧,腐竹雖是平常的食物,卻能承載著許多美好祝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6289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