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麼吃的~清代煎餅說起清代的煎餅就不得不提起蒲松齡的《煎餅賦》。 一看描寫的就是典型的山東煎餅。 山東煎餅給大家的印像一般都是卷大蔥。 用麵攤煎餅。 煎餅不光能用來吃。 攤作煎餅。 看來與山東的煎餅卷大蔥吃不一樣。 蕎麥煎餅是要卷大蒜吃的呀。 煎餅裏面也是可以夾餡的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張照片都會很詫異:
這是啥? 這是幹啥的? 凳子嗎?
no no no no ~
這是陶鏊(ào)
具體是用來幹嘛的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 煎餅的故事。
沒錯,它就是古時候最初用來攤煎餅的的器具,具體可以說是一個很完備的器具了。
古代中國用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也就說明煎餅的起源,不會晚於距今5000年前。
那也就是說,煎餅這種不可多得的美食,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咯?
難怪這麼好吃 ! ! !
那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煎餅都是怎麼做的,怎麼吃的~
清代煎餅
說起清代的煎餅就不得不提起蒲松齡的《煎餅賦》。
蒲松齡大家都知道的,《聊齋誌異》就是他的代表作,被現代的影視劇各種翻拍。
其實他除了聊齋也是寫過很多經典的文章的,比如下面這篇《煎餅賦》:
「溲合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看看,看看,多麼生動的描寫啊,把煎餅的製作過程寫的這麼詳細,一看描寫的就是典型的山東煎餅。
山東煎餅給大家的印像一般都是卷大蔥,其實還是可以卷些肉的哈~有沒有山東人出來正個名呀。
明代煎餅
明代劉若愚在《酌中志》說:「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同代沈榜的《宛署雜記》也說:「用麵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
看來在明朝 ,煎餅不光能用來吃,還能用來熏蟲子,也是六的飛起哈~
元代煎餅
王楨《王禎農書·谷譜二》說: 蕎麥「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攤作煎餅,配蒜而食。」
看來與山東的煎餅卷大蔥吃不一樣,蕎麥煎餅是要卷大蒜吃的呀。
而且到了元代的時候,煎餅裏面也是可以夾餡的了。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七寶卷煎餅和金銀卷煎餅,七寶卷煎餅是羊肉餡餅,金銀卷煎餅則是雞蛋捲餅。 光是想想就流口水了~
宋代煎餅
宋朝時候的煎餅除了吃,還是在一些特定的時日裡有重要作用的。
《歲時雜記》:「七夕,京師人家亦有造煎餅供牛女及食之者」。 就是說在七夕的時候要做煎餅,不光是用來自己吃的,也是用來拜祭牛郎織女的,生怕他們見面的時候餓肚子就不好啦。
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 是說在正月初七人日子的時候,也要扔幾個煎餅,寓意送窮祈福。
遼代煎餅
《遼史·禮志六·嘉儀下》中讀到一條:「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佔,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薰天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應該是為了驅趕不好的運氣吧。
唐代煎餅
唐朝的北方人應該是最愛吃煎餅的了。
王定保《唐摭言》說:唐人段維「性嗜煎餅,嘗為文會,一餅熟成一韻詩。」一張煎餅攤好了,一首詩也寫好了,所以可以見得煎餅在唐朝是多麼常見的食物啊。
現代煎餅
說到這裏,我就不得不提一下我自己。
我是東北人,在我大學期間吃過最好吃的就是我們學校食堂做的山東雜糧煎餅。
薄薄的一層煎餅,上麵攤上兩個雞蛋,放一塊脆皮,放一根火腿腸,還有豆芽和豆皮,再放點香菜和辣椒油……
口水又留下來了, 真的很好吃! 但是我去了一次天津之後,感覺三觀都被刷新了。
天津的煎餅果子 ,就真的是煎餅果子……恩,攤張煎餅,刷點腐乳汁,再放裏面一根油條,
噹噹當~煎餅果子就做好了,雖然跟我印像中的不一樣,但味道也是超級好吃的說!
所以,寫了這麼多,真的是經歷了一次煎餅史的發展歷程。
中華文明悠悠5000年,煎餅也存在了5000年,仍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美食。
這就是文明的傳承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4982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