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讓台灣處在瘋狂?...

讓人甘願排隊守候的, 是曾多次蟬聯日本「年度最佳拉麵」、 曾創下等4小時才能吃一碗麵紀錄的麵屋一燈, 原本在東京僅此一家, 今年首度開分店, 竟選在台北市。 而且, 創辦人坂本幸彥親自來台長住3個月, 籌備開店。 今年1月底, 在林口開幕的日本三井Outlet, 引進220個品牌, 就像提粽子般, 一口氣拉了近60個日本服務業品牌一起進來, 占比近3分之1; 一天平均吸引5萬至8萬人潮, 營業首年可望達到60億元的業績目標。
「考量到台灣人特別在意飲食, 因此餐飲就占了20%。」 三井Outlet總經理和田山竜一指出, 日本三井Outlet的餐飲品牌僅占10%, 台灣足足多了1倍; 而現有47家餐飲品牌, 就有30家來自日本。 日本, 正興起新一波「來台熱」, 事實上, 日本知名的藥妝、 服飾、 通路、 樂園等服務業也大舉攻台。
證據一》投資金額連年成長 已占外資1成
從2015年, 日本已成為台灣最大的外來投資國, 投資總金額達到4億5300多萬美元(約合台幣150億元), 占外來投資總金額近10分之1, 可見日商對台灣投資的重要性日漸提升。
證據二》製造業退燒 轉以服務業為大宗
「現在是日商來台第5波。」 留日博士、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副研究員魏聰哲指出, 過去4波日資來台, 都以製造業為主, 而第5波的分水嶺就是, 來台投資的日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質變。
論市場, 台灣只與日本九州的面積一般大, 但, 許多超高人氣的日本名店和企業都搶著進軍台灣, 甚至, 選擇在台設立第一家海外分店。 國際化的壓力, 來自日本的內憂外患。 外患是日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去年達成實質協議,面對市場開放將是日本企業、 尤其是中小企業必須正視的挑戰。 內憂則是高齡、 少子化社會, 造成消費和勞動市場萎縮。 面對內憂外患, 日本已確立「貿易立國」的目標, 赴海外尋找市場, 而非製造基地。 而這一波日本服務業國際化, 主要以日本餐飲文化的魅力打頭陣, 而台灣就是日本服務業走向國際、 人才和技術練兵的最佳場域。
「台灣一家丸龜製麵的營業額, 約是日本一家店的2、3倍。」 丸龜製麵隸屬日本上市公司東利多集團, 該集團派駐台灣的最高主管、 執行副總經理久田裕史分析說, 目前台灣據點還不多, 日本卻可能在方圓1公里內就有2家店, 因此台灣的單店業績比日本高, 對日本的營業額貢獻不小。
目前丸龜製麵在台有17家分店, 一家店一天最多賣到1500碗。 久田裕史指出, 就連烏龍麵也有3種烹煮時間, 釜揚烏龍麵煮6分鐘、 蛋拌烏龍麵煮14分鐘、 其他烏龍麵則煮16分鐘。 「如果麵準備好以後, 10分鐘內沒賣出, 就會丟掉。」 丸龜念茲在茲的, 就是保持新鮮美味。
這些人氣店,給台灣服務業的3堂課
第一堂》強調原汁原味 堅持高標準不妥協
麵屋一燈台灣品牌經理賴柔竹表示, 日本沾麵對台灣人來說, 湯頭可能太濃稠或太鹹, 但「口味的特色不能調」, 雖然店面有兩層樓, 但堅持不用菜梯, 而由店員親送, 「因為菜梯送餐最長要花15秒, 附在麵上的海苔會軟掉。」 為了確保快速送餐, 還規定店員上樓梯是 「靠右上、 靠左下, 並發出聲音」, 避免發生碰撞。
第二堂》持續創新 老店也能給顧客驚喜
商發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所長黃兆仁形容, 日本服務業就有這種魔力: 「不但讓你甘心掏錢, 更讓你願意等候。」 倘若時間是金錢, 意味著客人願意雙倍付出, 而且有「值回票價」的感受和體驗。 舉例來說, 一風堂進駐台灣前, 為了供應招牌的極細麵, 設置自己的麵食加工廠; 同時, 還設有不斷開發新口味的小組人員, 保持著高變化性的菜單新品。
第三堂》不必效率至上 客人滿意才是王道
日本人氣店的第三個生存本事, 就是對效率有不同定義, 他們重視的不是結果, 而是讓客人滿意的過程。 當日本服務業如螞蟻雄兵般搶進台灣時, 背後折射出日本政府為了因應TPP和內需萎縮的衝擊, 而推動農業和服務業出口擴張的國家戰略。 而台灣, 同樣面對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及打國際盃的挑戰, 學習日本從農產品到人氣名店、 一起出國打群架的經驗, 對台灣政府和企業是一大啟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18708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