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庫.麻坡老李面薄
2016年5月20日
干撈麵薄(加黑醬油式)
想念柔佛麻坡時,我會在吉隆坡一帶四處尋找一碗Mee Pok(面薄)來吃。
去到雲吞麵攤,偶爾攤販會問:要細面還是扁面?我自討沒趣:有Mee Pok嗎?結果,攤販都會愣了一下,然後以廣東話笑說,扁面不就是面卜咯!說這話的大概「知食水平」較高,但大多數都會露出一臉不怎麼耐煩的樣子:Mee Pok?冇聽過呢!老細你到底要細面還是扁面?干撈或煮水?
於是,我叫了一碗干撈扁面,雖然明知道這沒有麻坡的感覺。
或許有人會好奇,在麻坡賣雲吞麵的攤子,不也一樣分為細面和扁面(面薄)兩種嗎?
我想,這人肯定不是麻坡道地的潮州人。
潮州人的Mee Pok,標準寫法應該寫成「面薄」。傳到南洋與其他方言族群交融後,有些人稱它扁面,有些人則取廣東話「豆腐卜」的尾音,將「面薄」譯寫為「面卜」。無論湯煮(面薄湯)還是干撈,「面薄」 無疑是早年潮州移民的味覺鄉愁。
遙想當年南洋民間流傳一則順口溜,即「潮州粿條福建面,海南咖啡店」,寫實地描繪出早年這三種籍貫華人所從事的飲食行業。潮州人賣粿條,可說天經地義,無論是牛肉粿條、魚丸粿條,還是炒粿條;若賣面,則以潮州人喜愛的家鄉Mee Pok(面薄)為不二選擇。有趣的是,粿條和面薄這兩款粉食的外形,都是扁平寬條狀的,一個用米漿炊蒸,一個則以麵粉製成,我常跟潮州朋友開玩笑說:潮州人總是喜愛「橫」著吃。
至於早年多數由廣東人所經營的雲吞麵攤,為何會在自己原有的蛋面中,加入扁面(面薄)?想必是為了迎合潮州顧客及提供更多選擇吧!更重要的是,以前賣面的小販,都自己打面,細面和扁面的製作同出一轍,都是以竹升方式壓面,只是最後部分一個是切成細條,另一個則切寬一些罷了。但無論如何,其配料和調味畢竟與潮州人所習慣的方式不同,潮州人放魚丸、魚粿(魚餅)和肉脞(肉碎),廣東雲吞麵當然堅守自身的雲吞和叉燒。
那樣的面薄才美味
干撈麵薄(潮州原味)
麻坡不只是我心目中的潮食重鎮,同時也是一個吃潮州面薄的好地方。近年來對麻坡的想念,常常就是為了一碗潮味十足的干撈麵薄所引起。
在2011年出版的《知食份子1》里,我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製作一個「麻坡專輯」,當中就介紹了許多潮食重地,當然也包括面薄。多年後,難免還是覺得有些遺珠,尤其位於砂香街的老李面薄。
其實,我還真的搞不清楚,「老李」到底是指現任老闆李聯成(生於1967年),還是他那去世超過25年的父親李炎標。早年李炎標從中國汕頭南來麻坡,落腳後便跟同鄉李姓攤販學習打面,之後就開始設攤賣起家鄉口味的魚丸粉。該名李姓攤販也就是我在《知食份子1》里所介紹的「30碗老伯面薄」的創始人,即李老伯李述禹的父親。
老李面薄的精彩,在於面打得夠好,雖然從70年代開始,已添入機器取代制面工序中,最後的手工輾壓及切面步驟,甚至後來也將竹升壓面改以機器代勞。但由於老闆李聯成嚴格把關,不省工、不減工、不取巧地多輾壓幾次,加上每天都新鮮製作,所以,在攤子上吃到的面薄,總是感覺有呼吸似的,帶著生命力。
更難能可貴的是,所用的鰻魚魚丸及魚粿,都由李家大姐手工製作,加上每天出爐的叉燒和新鮮炸好的油渣,在什麼都求快求量的年代裡,顯然多了一份「執著」。
唯一讓我「失望」的是,怎麼干撈麵薄會拌上黑醬油呢?對我而言,一碗傳統潮州干撈麵薄,只需香噴噴的豬油、魚露和辣椒醬,就好吃得不得了,如果再加些淅醋,那就更接近老潮州的味道了。
我問老闆李聯成為何會這樣,他解釋,可能年輕一代受到雲吞麵調味的影響,而要求加黑醬油吧!久而久之,便成了「這樣」。我說「這樣」不好,我要原來的「那樣」,而且還要加入淅醋的老潮州「那樣」!
因為「那樣」的面薄,才會讓我想念麻坡。
你也去要求老李「那樣」吧!
老李魚丸面
創始年:1953年
地址:Jalan Sayang, Muar, Johor.(路邊攤,祥興雲吞麵店旁,榮成餅家斜對面)
營業時間:06:30~13:00 (星期二休息)
電話:012-6888652 (李聯成)
林金城──「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