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相信大多數的現代人一定都有吃過豬肉(可能就未必有看過豬走路了~),端午佳節將至,你知道粽子裏頭包的豬肉,究竟要選用豬豬身上的哪個部位最好吃呢?(被考倒了嗎?)
在解答肉粽使用的豬肉部位前,先來認識一下,我們常吃的豬肉中,各種部位的肉質和口感吧!一般常聽到的有梅花、胛心、大里肌、腰內(小里肌)、五花、前後腿、毽子肉等。
梅花肉:本身油脂較多,常會以炸、燒的方式來處理,吃起來的口感不澀不膩,還會有脆度。
胛心肉:口感適中,常用來做成肉丸子或餡料。
大里肌:肉質較小里肌有咬勁,脂肪含量適中,適合煎炸炒等烹調方式,也常拿來做炸豬排使用。
腰內肉:又稱為「小里肌」或是「豬菲力」,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肉中無筋,是豬肉中最嫩的一部分。水分含量多,脂肪含量低,肌肉纖維細小,適合用在各種豬肉料理。
五花肉:又稱為「腹脇肉」或「三層肉」,由於靠近肚子油脂較多,口感Q嫩,適合做培根或控肉或扣肉料理等。
前腿肉:常用來當絞肉做肉丸子外,或做成知名的料理,如「德國豬腳」。
後腿肉:較靠臀部的地方,油脂較少僅帶一點肥肉,肉質的口較澀適合切成肉絲或肉片;一般也成用在製作「火腿」上。
毽(腱)子肉:呈現出圓形狀,又稱「圓肉」、「中里肌」、「老鼠肉」。常用來切塊變成蹄髈,或是取出腿腱滷到入味後切片吃,也可以排冷盤或切片放在湯、麵、燴飯中。
嘴邊肉(菊花肉):為豬的臉頰肉,因為吃東西咀嚼常常運動,嚐起來口感很好,常用來煮湯。
肝連肉:是豬的橫隔膜,常用來切盤加薑絲搭配醬料吃。
而一般肉粽裡包得好吃豬肉,正是我們常聽的三層肉,也就是豬五花,口感稚嫩又富有彈性,難怪每次一吃嘴巴就停不下來,那種香嫩柔軟的口感與香氣,從舌尖開始在口裡打轉、彌漫,就是這種難以忘懷的好滋味!
一直以為平常吃的豬肉,好像都差不多,直到現在這才了解,原來不同的豬肉除了有不同的口感外,更有那麻多種不同的料理方式與吃法,真的是大大地長了知識啊!下次在吃肉粽吃肉粽的時,可以觀察一下,那些熱門的肉粽店裡所賣的肉粽,裡頭包的料是否也是豬五花呢?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