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家家戶戶都會圍坐在一起吃頓熱氣騰騰的餃子,因為民間有「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那餃子是怎麼來的呢?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漢代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某年冬至,張仲景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因為寒冷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於是叫弟子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舍藥治傷。他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包成耳朵狀,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這天,人們慶祝新年,也為了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在初一早上吃。人們就稱這種食物為「嬌耳」、「餃子」。
後來,每到冬至這天,人們都會吃餃子來防止凍掉耳朵。
9種經典餛飩包法大集合!1分鐘教你學會9樣全國各地花樣餛飩包法!學會了就可以稱霸餛飩界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0979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