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沒吃過大蒜?估計沒有。大家都了解大蒜嗎?或許未必。下面從大蒜的一些歷史典故開始,慢慢去了解這種很簡單而又豐富的食材的魅力吧!
有誰沒吃過大蒜?估計沒有。大家都了解大蒜嗎?或許未必。下面從大蒜的一些歷史典故開始,慢慢去了解這種很簡單而又豐富的食材的魅力吧!
大小蒜的身世
大蒜個頭不大,為啥又叫它大蒜呢?原來,與大蒜相對應的還有一種小蒜。小蒜是我國的原產蒜,個頭比較小,屬於百合科的一種植物,現在也叫山蒜或野蒜。這種小蒜據古書記載,原本生長於山野荒地間,後來在人工栽培時,雖然花了很大的力氣去培育,但是一直都沒能改變它的性情,達到理想的效果。但即便如此,小蒜在我國的栽種歷史也相當悠久,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大蒜的出現。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蒜,有一個別稱叫胡蒜。在中文的稱謂里,一般與胡字相關的東西差不多都是舶來品,比如胡椒便來自印度。事實上,這種最早被稱為胡蒜的大蒜,還是來自中原以外的地方。公元前138年,張騫因軍事行動的需要,歷盡艱辛、耗費十餘年才鑿穿西域,並且帶回了這種原產於歐洲南部和中亞的大蒜。大蒜是一種草本植物,味道辛辣,與我國原產的小蒜相比,不僅風味特點鮮明,而且有良好的食療效果。至此,原產的小蒜便漸漸隱居山野,大蒜已開始大面積栽種。今天,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蒜栽種面積和產量都最大的國家。
蘸水碟的秘密
北方人性情豪放粗獷,吃餃子時放碟陳醋,一口餃子一口蒜,感覺很愜意。南方人則要婉約得多,他們吃餃子時喜歡在蘸碟里蘸著吃。當然了,蘸餃子最受歡迎的還是紅油蒜泥碟。現有的許多烹飪教科書上都說,把大蒜剁成蒜末,然後再與紅油一起拌勻。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怎麼理想。在實際操作中我就發現,調製蘸碟時,要想最大限度地突出蒜味,就應該把大蒜先舂成泥,然後才用於調味。雖說這裡面的科學原理不太容易講清楚,但是實際操作的效果卻非常的好。當初發現大蒜的這個特點後,我還曾很興奮地把它作為一個秘密拿去跟廚師朋友交流,誰知道我的這位朋友一臉淡定地說,這有什麼好驚奇的,在我們鄉下,家家戶戶都有一個舂蒜的石頭做的器具,而且大家都知道在舂的過程中不能碰到鐵器,比如說菜刀。
聽朋友這麼一說,我感覺也確實如此。以前我在做實驗的時候,曾經直接把大蒜剁成了蒜末,也曾經先用刀把大蒜拍得很破,然後再剁成蒜末,可是我無論用哪種方法,都感覺效果一般。此外,我也曾嘗試過用手工絞蒜器去把大蒜絞成泥,不過很奇怪,就是沒有舂出來的蒜泥香。後來我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猜測:或許,只有舂這種方式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大蒜的細胞壁破裂,從而釋放出更多的呈香物質。
魚香味的講究
川菜的魚香味可算是個奇怪的味型,因為它用普通的姜蔥蒜泡椒等,就能模擬出烹魚的香氣。不過在烹調魚香味時也有講究,因為其中影響口味的變數太多,比如醋的用量,以及調輔料在鍋里受熱時間的長短等,都會影響到最終做出來的味感。而其中,姜、蔥、蒜三者的配比,也是一個關鍵。
先來看一下魚香味的製法:先把做菜的主料拿去上漿著味,另把醬油、白糖、醋、味精、澱粉、料酒等對成滋汁。等鍋里的混合油燒至七成熱時,投入原料炒散籽再加入泡海椒茸和姜米、蒜米、蔥花等炒香上色,烹入滋汁炒至收汁亮油便起鍋。魚香味的要求是:咸、甜、酸、辣、鮮,且姜、蔥、蒜香味濃郁。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許多廚師都發現,如果不能合理搭配姜、蔥、蒜的比例,那麼炒出來的魚香味就會讓人感覺很怪異。在做了許多實驗後大家發現,姜、蒜、蔥的最佳比例應當是1∶2∶4。
泡蘿蔔的要點
現在的很多餐館酒樓里,都在賣一種泡蘿蔔,作為開胃小菜,非常受顧客歡迎。這種泡蘿蔔色澤醬紅,質感脆爽,廚師在品嘗之後,都認為這種泡蘿蔔的製法很簡單,可是在回到酒樓里卻怎麼也弄不出理想的味道。其實,這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還要在其中加入大蒜。
這種泡蘿蔔源自湖南,是用當地的上等醬油加小米辣、香菜和拍破的大蒜先調成泡菜水,然後再用來泡製改刀後的蘿蔔。在製作時,一是要選用上等的醬油,二是要把大蒜拍破,以便蒜香味泡入醬油裡邊。這樣泡出來的蘿蔔,才會生出一種幽幽的奇香味。
當然了,大蒜在烹調時還有暫不為我們所了解的秘密,因此才需要我們繼續去探索和研究,我這裡只是跟大家說說自己使用大蒜的心得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0793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