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那是老黃曆了,新年曆是「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的。現在的時尚則是「只懂豬油膏,不懂熬豬油」,豬油膏的名聲比豬油大得多,各路搜尋引擎都會告訴你這個事實。不過,豬油膏和豬油只有外形上的相似,沒有內容上的瓜葛。
我是老派了,這才懂得豬油膏不是乾性皮膚之救星,而是幫助油性皮膚填平毛孔和控油。老派的我,不瘦,愛吃肥肉,會熬豬油。
豬板油就是豬肚子裡的油,出油量大,市面上賣的豬油,通常就是板油煉的。我喜歡吃油渣,選擇出油量少,味道更香的肥肉來煉,消耗量不大,就不計較成本了。
sponsored
瘦肉型豬當紅,挑肥揀瘦已是昨日黃花,要想買到塊不帶瘦肉的大肥肉真是不容易,選白多紅少的五花肉就可以,瘦肉實在多得剔不過來,就勢把油渣接著做成貴州特色的脆哨。
買回來清水洗凈,剔去肉皮和瘦肉,把剩下的肥肉切成一厘米見方的小丁,放進沸水裡焯一下,再打撈出來。
加一點植物油來煉豬油叫「油引油」,加些水來熬豬油叫「水引油」。豬油融點低於水的沸點,藉助水的蒸發吸熱和散熱,用水煉油,以水控溫,油熬出來了,油還不會焦。
肥肉丁放入鐵鍋中,加一小碗水,加三五粒花椒,薑片一塊,大火熬開,小火慢熬,從頭到尾都不用蓋鍋蓋。心要靜,火要小,慢慢地,水越來越少,肉丁越來越小,油越來越多。
sponsored
到這火候,把一根蔥繞成結,扔進油里,等到蔥結和肉丁都焦黃了,就可以加一丁點鹽,關火了。
等油溫降到溫熱就出鍋,用濾豆漿的不銹鋼網篩過濾一遍後,油和渣徹底分離,油倒入小罐里,放在冰箱冷藏室,用一個專用小勺,隨吃隨取。油渣撒點鹽粒,趁熱吃,脆脆的最香,吃不完的冷藏起來做菜的配料。
我的冰箱裡,總有一小罐潔白如玉的豬油,候著,為我的饞。豬油的香,並不止步於豬油拌飯,油渣炒菜的困難時期,現如今,豬油的香也是不打折扣的。橄欖油、茶油、核桃油集結起來,也蓋不過豬油的風頭。
sponsored
蒸雞蛋羹時,放筷子頭大小的一粒,熬皮蛋廋肉粥時,加上一小勺,蛋炒飯時,加個半勺,煮餛飩,下麵條時,也來它半勺,炒素菜時用豬油化水澆上去,都是一個字,香。
烏克蘭人對豬油的愛更勝一籌,還鼓搗出了個豬油節。平時,豬油就著大蒜,一起塗抹在麵包片上,不遜名頭很大的黃油。
不過,豬油這些年不長進,加之營養師們誨人不倦,植物油廠家廣告生猛,豬油的江湖地位,一年不如一年,快要混到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田地了。隨便找個村裡老太太,都懂得豬油不健康,飽和脂肪酸多會長胖,膽固醇高會高膽固醇。
sponsored
其實,要論飽和脂肪酸含量,棕櫚油、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和豬油有得一拼,牛油、羊油都比豬油多。當然,咱們吃東西,可以偶爾在矬子裡選將軍,但不能總在矬子裡打轉,那不算出息,缺乏志氣。
其實,血液中的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還是成立的,但飲食中膽固醇就是被冤枉了。大約70%的膽固醇,是由人體自身不間斷地合成的。就靠吃,並不一定就吃得出來高膽固醇。
其實,在極端生境下,在消耗性疾病時,脂肪可以幫助人類受得住風吹雨打,受得住風刀霜劍嚴相逼,努力多活一天賺一天。我所屬於的微胖界,近來一直在養精蓄銳,圖謀氣壓群芳。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吃豬油,不利於小鼠腸道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的生長,雖說是鼠,姑且信之,那就豬油配著酸奶吃吧。不過,千萬別以為,就豬油是油會長胖,把其他油不當油,想瘦大計毀於「健康油」。
sponsored
飲食多樣化與平衡,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無意來給豬油翻案,只是想說,熬一罐豬油候著,只要一點點,為美食畫龍點睛,就為了香,就可以理直氣壯。少吃一點,就吃一點點,扯不上不健康,和不科學更是沒關係。
碼字辛苦,吃兩顆脆哨犒賞自己,起來蹦躂一下,向著A4紙的腰,前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03646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