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料豐富的面類,加上一碗填滿釀豆腐的清湯,是許多令金人喜愛的豐盛早餐。(圖:星洲日報)
「令金張記馳名客家釀豆腐」如今由第二代業者張美善(右)及太太湯玉蘭(左)接手。(圖:星洲日報)
湯玉蘭(右)及張美善在面檔上合作無間。(圖:星洲日報)
該檔早期只有「白的」客家面(右),但為迎合時代的需求,張美善也為餐單添上了「黑的」干撈麵(左)。(圖:星洲日報)
釀料選擇雖然不多,但是內餡紮實,單單幾樣就已讓人飽足感十足。(圖:星洲日報)
老闆娘特別專研的咖喱面香味撲鼻,佐料豐富且湯汁濃郁,是許多食客的首選。(圖:星洲日報)
該檔的招牌除了客家肉碎面和咖喱面外,還有雞飯和炒粿條,讓食客有多樣化的選擇。(圖:星洲日報)
檔口就在令金火車站對面的小販中心,雖然看似地處隱秘,但其實並不難找。(圖:星洲日報)
在十多公里外的拉央拉央民眾也常會聞香光顧該面檔。(圖:星洲日報)
湯玉蘭每天凌晨4時便到檔口,親自準備一整天營業用的釀料和麵食。(圖:星洲日報)
塞滿肉餡的釀料準備下鍋,看了讓人垂涎。(圖:星洲日報)
隨著火車靠站的趟次日漸減少,令金曾經的繁華也已逐漸退去,然而火車站對面那一盤盤承傳自50年代的客家面,卻仍然是許多令金人的集體記憶,也是一股吸引遊子回鄉的熟悉味道。
令金食客鄧佳業向星洲日報本期的〈食客指路〉推薦位於令金火車站對面小販中心,有近70年歷史的「令金張記馳名客家釀豆腐」
招牌——客家肉碎面。
「令金張記馳名客家釀豆腐」如今由第二代業者張美善(60歲)及太太湯玉蘭(56歲)接手,除了秉承上一代客家面的原汁原味,並且逐步迎合時代的需求,增添了雲吞麵、咖喱面,甚至還有雞飯和煮炒供食客選擇。
與雲吞麵有別
肉碎咸香帶出麵條原味
張美善指出,客家面與一般干撈雲吞麵的差異除了在於「黑白」之別,客家面的佐料必有肉碎,並藉由肉碎的咸香帶出麵條的原味。
「早期父親煮麵是用柴燒,而且撈麵放的是豬油,所以盤盤都是油香,但是現今時代許多人都開始要注重健康,我們也已改用植物油,但為保古早味,仍然會摻入一點豬油提味,並加入了叉燒、魚餅和雲吞,讓面料更加豐富。」
江魚仔配大骨熬煮清湯
他披露,在釀料方面,每天至少要手平日的人口並不多,所以釀料也就只有6、7種,而在清湯的熬煮上,雖然少了早年所用的豬皮,但是改以江魚仔配搭大骨熬煮,卻也讓清湯更為清甜。
此外,該檔另一招牌便是由平日掌廚的太太湯玉蘭所添入的特調咖喱面。
他說,在咖喱面的烹調上,太太精選了多種香料與食材,並且不惜成本下料,所以咖喱面要比客家面貴個50仙,但咖喱湯料的濃郁及香味,絕對讓食客覺得物有所值。
張美善:從中國來獅城謀生
父50歲落戶令金創業
令金土生土長的張美善憶述,父親早年從中國南來到新加坡謀生,50來歲時輾轉落戶令金,便在令金開始賣客家面的生意。
「那時候是50年代,一盤面只要1毛錢,釀料一片5分錢。當時父親是推著攤子到街上戲院旁,也就是現今的令金巴士總站處賣面,直至1984年,才搬入現在的小販中心。」
他說,令金早年有許多工廠和外國人管理的園坵,街上常聚集著洋人和日本人。
日本人特地回來吃面
「尤其日本人喜歡吃面,曾有吃過父親煮的客家面的日本人,在撤回日本後,再特地回來尋找當時的味道。此外,早期也有新加坡人會特地搭火車來令金買咖啡,並且順道吃個面。」
他感嘆,如今的令金變得落寂,外國人都已撤走,火車也鮮少停站,所幸在大日子時,仍有許多遊子會選擇回鄉,平日一天就賣個100多碟的面,卻在大日子時能夠衝上500到600碟。
他也說,有些令金人從小就吃著他們家的面長大,並對所賣的面成為部分令金遊子心中的「家鄉味」感到欣慰,同時也表示將會堅持這傳承了幾十年的味道,讓更多人有機會一探令金遁入面中的昔日繁華。
指路食客:鄧佳業(27歲)
推蔫理由:這是我從小吃到大的面檔,尤其該檔的招牌,俗稱「白乾撈麵」的客家面,很是符合不愛黑醬油的我的口味,而且面里的肉碎也不會太咸,加上每天都有諸多釀料的配搭,讓人意猶未盡,也常有外地老饕慕名而來。
推蔫美食:客家面及各式釀料
食客打星
美味指數★★★★☆
環境衛生★★★☆☆
服務態度★★★☆☆
價格水平★★★★☆
店家:令金張記馳名客家釀豆腐
地址:No14,Gerai MDSR,Jalan Station,86300Renggam.(令金火車站對面)
電話:011-10785913或013-7838913
營業時間:每日凌晨5時至下午2時(星期四休息)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