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小女孩,她想吃菠蘿了,但她不懂如何削皮。
於是,媽媽拿起了一個菠蘿,先切掉頭再切掉尾,最後再切掉兩邊。
小女孩也便跟著這樣學。真開心,她吃到了菠蘿。
這一天,小女孩看到了小夥伴們一哄而上去買冰棒吃。
她吞了吞口水
媽媽的錢盒裡所剩無幾呢
當然,這一切媽媽都看在眼裡。這天晚上,媽媽趁女兒睡著了,把菠蘿削了,放在了冰塊桶里。
這根菠蘿冰棒味道真的很好。
小女孩吃著媽媽為她做的菠蘿冰棒,想著這麼好吃,應該把它賣出去吧。
於是,小女孩和媽媽一起,做了很多菠蘿冰棒。
她背著做的菠蘿冰棒去市場上賣。
可惜的是,冰棒一根也沒賣出去。為什麼呢?
媽媽鼓勵她,不如去看看別人是怎麼賣的呢?
市場裡有賣辣椒的
有賣烤肉的等等
她想到了,畫好圖標,標好價格。
是的,就是這樣。
冰棒最終被一搶而空。
以後,小女孩不僅騎著自行車賣冰棒,而且只要她按響車鈴,小夥伴們就過來買她的冰棒了。
媽媽遠遠的看著她,看到她能從實踐中學習,真的很開心。
這是天下父母的肺腑之言:自己試著解決問題,有一天,就算媽媽不在身邊了,我也相信她能過得很好。
這段泰國的菠蘿冰棒的廣告讓看了讓人意猶未盡,它不僅告訴我們,天下的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深沉的愛,更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是激發潛能的源泉。這位媽媽,其實沒讀過什麼書,但她卻懂得引導女兒從實踐中學習。
不得不承認,並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上面所說的「菠蘿冰棒」式的教育,身為父母的我們,常常做著無用功。
比如,有多少人遇到孩子對著未削皮的菠蘿,想要削皮時,會選擇第2種?
1、告訴孩子刀很危險,不要玩
2、父母搶過孩子手中的菠蘿,直接幫孩子解決了一切
3、還是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引導,讓孩子從生活中實踐(當然,適齡的孩子才可拿刀)
占比率一定不低吧,我們常常剝奪孩子從生活中實踐的權利,日積月累後,才出現有那麼多的「煮飯?我不會」、「衣服,帶回去給媽媽洗吧」等讓人震驚的大齡孩子。
最終,我們不僅成了那個任勞任怨的「老媽子」,很多時刻,也造就了孩子的心安理得與不懂感恩。
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並不指對孩子不聞不問,而是你得學會這樣做:
首先,讓孩子實踐的這件事是可為的事,引導孩子學會判斷事情的對錯;
其次,協助孩子,讓孩子有所收穫;
最後,鼓勵與充分理解孩子。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後,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她能過得好,她能堅強、勇敢、樂觀,並懂得應對生活的喜怒哀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0/node101280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