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依靠一日三餐而活,也需有書本藝術來涵養生命。小間書菜店裡以二手書換蔬果的交易方式,讓生存需求與精神食糧實現了一種平等互換。這提醒我們物品價值不應該僅是用金錢衡量,它還應該是體現人們對它的認知與理解。我們擁有著對物品價值的定義權,對人生價值亦是如此。
宜蘭有家小間書菜店
在台灣宜蘭員山村深溝村的十字路口,有一間灰黑色的老舊平房,木門前有一塊小黑板,上面是憨態可掬的四個字:「小間書菜」。店前方擺放著一些農產品,竹藍子裡盛著的嫩白花椰菜像盛開的花朵,黃色的香蕉與紅色布料相映,圓圓的紫甘藍甚為可愛,一摞摞小間米,四四方方地躺在架子上。架子上整齊地擺放著許多書籍,雜誌旁放著手繪農產品的檯曆和用廢棄木料做的小鳥,手工醬油、手工豬油、花生糖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旁邊是一大捆翠綠的蔥。
一本二手書換一把新鮮蔬果
雖然這是一家小書店,但是它更像是鄉村裡的小集市。因為人們不僅可以買書買菜,還可以以書換菜。女主人彭顯惠介紹說,小間米是自家先生江映德種的,這些瓜果蔬菜都是附近農家友善耕作的,沒有打農藥,保質期會比較短,但是吃著放心,他們也希望大家拿二手書來交換,而不是用錢來購買。有時客人拿了一本書來,只換了一顆花椰菜。他們覺得不夠便會讓客人再多挑些。
小間書菜店其實是家穀倉改造的,這裡仍保留著60年前的木造老米斗,古早味的房梁,甚至當年碾米廠里的釘子。隔壁是農民食堂,大家經常聚在這裡吃飯聊天。旁邊是兒童圖書館和活動空間,附近的小孩放學後可在這裡讀書玩耍。村民們說,以前的碾米廠里人來人往,可熱鬧了,但荒敗了許多年,幸好有了小間書菜店,這種氣息又回來了。大家圍在一起吃自家種的米和青菜,聊著天,孩子在旁邊嬉鬧,好不愜意。
從大都市回歸田園深處
小間書菜店的創辦人江映德、彭顯惠兩人,原本是工程師和設計師,在大城市生活了幾十年。但厭倦了大都市朝九晚五的生活,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友善農業,兩人心生嚮往。於是,夫妻倆賣掉台中的房子,帶著兩個孩子,雙雙辭職來到宜蘭,做起了靠天吃飯的農人。
而開書店,卻是彭顯惠從小的夢想,因為從小喜歡看書。她說,小時候有一年生病休學,書是當時支撐自己的食糧。來到宜蘭後,發現買書很困難,剛巧村裡的穀倉正空了下來。於是,彭顯惠萌生了在這裡開一家書店的想法,「開書店是因為自己需要。」而以物換物,是以前農耕社會時才有的現象,彭顯惠說東西不是以錢來衡量的,希望能以此喚起久違的人情味兒。
我只收我願意帶回家的書
當問及彭顯惠願意收什麼書時,她說,「我只收萬一哪天書店關門,我願意帶回家的書。」因此小間書菜店的書多是文學、詩集、旅行、童書等,理財金融這一類書都會被謝絕。當問他們如何評判一本書換多少蔬果時,兩夫妻笑了笑說,「隨心吧,看書的質量,也要看對方帶著什麼心意來。」所以常常他們會再叫客人挑多點蔬菜。
每日江映德去種田,彭顯惠收購蔬菜照顧小店,孩子有時也跟著去田裡幫忙。看著丈夫種出的綠色,彭顯惠說這樣的生活有種微風般的幸福感。雖遇到許多不解,但他們也很少解釋。對於彭顯惠夫婦來說在四十不惑時選擇歸農,其實是勇敢選擇了「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定義權」。這種感覺難以用語言確切表達,唯有兩人一起走下去才是最好的表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