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竟然成真了!首個即將沉入海底的國家!

星空夢子| 2016-03-11| 檢舉

16年間,吐瓦魯的海平面總共上升了9.12厘米,按照這個數字推算,50年之後,海平面將上升37.6厘米,這意味著吐瓦魯至少將有60%的國土徹底沉 入海中。TavalaKatea認為,這對吐瓦魯就是意味著滅亡,因為漲潮時吐瓦魯將不會有任何一塊土地能露在海面上。

北極圈裡的愛斯基摩人看著不斷融化的冰川,高興得手舞足蹈,因為冰川下沉睡了數千萬年的石油、礦產將會帶給他們更加富裕的明天;而遠隔數萬公里的吐瓦魯人,卻越來越日夜難眠,北極不斷融化的冰川就像一個個巨型炸彈,阿隨時都會將他們轟入海底永遠再難見藍天。

途 經紐西蘭奧克蘭、斐濟南蒂,再中轉斐濟蘇瓦——這是唯一與吐瓦魯通航的城市。在蘇瓦經過5天的漫長等待後,終於乘坐30人的小型螺旋槳飛機於11月17日 抵達地球上首個即將沉入海底的國家——吐瓦魯,成為中國內地首個踏上這片國土的媒體工作者。

人類面臨抉擇:要富裕還是生存?

斷裂的高速公路,火山的爆發,瀕臨死亡的北極熊,被淹沒的地球……這不只是出現在電 影《2012》中的場景,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由全球變暖造成的自然災害和溫室效應,使太平洋地區已經有數十個島國面臨消 失的厄運,而今後數年內環境問題還可能導致某些地區人口大遷移、能源短缺以及經濟和政治動盪。

走在路上「左邊是海,右邊還是海」

當小型螺旋槳飛機尚在1500米高空盤旋時,一彎月牙兒就呈現在一望無際的南太平洋上。隨著飛機不斷下降,月牙兒逐漸變成了一抹平 地,狹窄的、長長的土地就像是放進大海中的一根「鋼絲繩」。沿著「鋼絲繩」,飛機緩緩降落在首都富納富提機場的跑道上,這是吐瓦魯唯一的一個小型機場。米 爾軍事論壇 bbs.miercn.com 吐瓦魯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每月只有一班輪船,每周只有一個30座的航班。

走在 吐瓦魯僅有的一條馬路上,心裡極不踏實。因為往左邊看,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往右看,還是大海。時不時在馬路中間的窪地里還會冒出一攤海水來,讓記者總感覺 一不小心就會跟馬路一起沉下去。富納富提環礁長約20公里,平均寬度卻只有二三十米。只需一個兩三米高的海浪,就能將這裡從頭到腳給徹底洗個「澡」。

「天 黑後千萬別出來跑步,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跑到海里去,」在閒逛時竟然碰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的老鄉老羅,他警告說,「吐瓦魯太小、地形又太平坦,漲潮時很多地方 都會被海水給吞沒,甚至包括島中央的馬路。」他還勸告記者別穿皮鞋,大潮時隨便一個海浪撲過來,就會直接衝過整個海島流到另外一邊,整個人都會被海水打 濕。www.miercn.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台 如今,這片寬約20米的平地已經明顯低于海平面,海水滲上來,平地就變成了一個個池塘。吐瓦魯人的房子就建在池塘里,每個房子用十幾根長長的柱子支撐起 來。

「從1993年迄今,吐瓦魯的國土面積已經縮小了2%。」TavalaKatea是吐瓦魯氣象局的首席預報員,他在辦公室里接受專訪 時說,「在2000年之前,富納富提環礁中間的海水中有一個寬約5米、長約10米的小島,當時島上生長著大量椰子樹,從我辦公室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如 今,這個小島已經沉到海底了,只有退潮時還能看到一點點影子。」

在2000年之前,富納富提環礁中間的海水中曾有一個寬約5米、長約10米的小島

Tavala Katea提供的一組檢測數據顯示,從1993年迄今的16年間,吐瓦魯的海平面總共上升了9.12厘米,按照這個數字推算,50年之後,海平面將上升 37.6厘米,這意味著吐瓦魯至少將有60%的國土徹底沉入海中。TavalaKatea認為,這對吐瓦魯就是意味著滅亡,因為漲潮時吐瓦魯將不會有任何 一塊土地能露在海面上。

事實上,吐瓦魯的末日可能會提前到來。吐瓦魯的整個國土都是由珊瑚礁組成,全球氣溫變暖導致珊瑚的生長速度減慢甚至大量死去,被珊瑚礁托起來的吐瓦魯也會因此而「下沉」。

大潮時隨便一個海浪撲過來,就會直接衝過整個海島流到另外一邊,整個人都會被海水打濕。海水從地底下的珊瑚石中滲了上來,平地就變成了一個個池塘。吐瓦魯人的房子就建在池塘里,每個房子用十幾根長長的柱子支撐起來。

吐瓦魯沒有農業、工業,只有一些零散的服務業,外匯儲備為零。當地人主要依靠在外國務工或定居的親戚匯款生活。吐瓦魯的全部物資都要依賴進口,超市裡1條普通的毛巾約合17美元,1瓶礦泉水2美元。

容易變質的蔬菜成為當地極為珍貴的食品。長期以肉類作為主食而沒有青菜,當地人在三四十歲就普遍得上了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疾病。平均壽命還不到50歲。

反思:大洋遍布「吐瓦魯」

南太平洋是世界上小型島國聚集的地方,而且海拔相當低。最具盛名的海洋研究專家、南太平洋大學海洋系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TonyWeir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吉里巴斯的海拔比吐瓦魯還要低,海水漲潮時,吉里巴斯的國土就會自動縮小一半。」

當地人在水中種植的植物

「我實在感到無能為力,」TonyWeir說,「我們都知道我們即將面臨的災難,可有幾個政府願意聽取我們這些專家的建議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藍色星球走上不歸路。」

太 平洋里正在發生的一個個悲劇將是許多國家沿海城市的「翻版未來」。科學家普遍預測全球氣溫上升2~3℃,格陵蘭島上的冰蓋就會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就將 至少會上升7米。」包括紐約、上海在內的大都市都將被海水淹沒。如果任由現狀發展,到本世紀末,氣溫將至少升高3.6℃。

島無產出生活全靠進口有肉沒菜一瓶水2美元

至少有6000多人已經離開吐瓦魯移民海外,而目前尚在吐瓦魯生活的人口只有1萬人。以前人們還種一些蔬菜和莊稼,現在沒人種了,海水一過,什麼都會死去。

很多吐瓦魯人都是猝死,因為他們太過肥胖,心肌梗塞常常發生,前一天還活蹦亂跳,第二天就突然沒了。

——在吐瓦魯做生意的廣東人老羅

我覺得,地球上60億人都應該向我們說抱歉。

—— 流浪在斐濟蘇瓦的吐瓦魯居民MitianaTrevor海水奪去了吐瓦魯人全部資源,現在,吐瓦魯已經成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吐瓦魯總理私人秘書 KelesomaSaloa說,「以前人們還種一些蔬菜和莊稼,現在沒人種了,海水一過,什麼都會死去。」轉自米爾軍情網 http://www.miercn.com 「過去,吐瓦魯人的主要食物是一種名叫Pulaka的芋頭,大約能長到1米高,」吐瓦魯環境部部長MataioT.Mataio告訴本報記者,「以前都是 在窪地里種植Pulaka和一些蔬菜,因為窪地的海拔比海平面要高,地表可以儲存一層薄薄的淡水。現在,窪地已經低于海平面,滲出來的全是海 水,Pulaka根本無法存活,所以現在吐瓦魯人也改吃大米了。因為沒有農業,所以幾乎100%的食物都要依靠進口。」

吐瓦魯總理私人秘書KelesomaSaloa也介紹說,吐瓦魯沒有農業、工業,只有一些零散的服務業,外匯儲備為零,當地人主要依 靠在外國務工或定居的親戚匯款生活。也就是說,吐瓦魯已經沒有任何產出了,小到毛巾牙刷、大到空調摩托車,全部都要依賴進口,所以,這裡的物價也是奇貴。 記者在超市裡看到,1條普通的毛巾約合17美元,1個收音機則合35美元,1瓶礦泉水都要2美元。

來自廣東的「老鄉」老羅在吐瓦魯就抓住了這個商機,他在吐瓦魯開了一個超市,每年都從國內進口很多日常用品,然後在當地高價出售。每年都能賺約合100多萬元人民幣。全部依賴進口加上貧困,讓當地居民身體健康狀況極為糟糕,當地居民介紹說,這裡的人平均壽命還不到50歲。

很 容易變質的蔬菜成為當地極為珍貴的食品。「食品可以通過貨輪運進來,從斐濟的蘇瓦到這裡至少都需要3~5天的時間,」廣東老鄉老羅告訴記者,「這裡地處赤 道附近,常年高溫,所以蔬菜不可能通過貨輪運進來。如果想吃,就只能通過空運的方式運輸,這樣的話光運費都要好幾十美元一公斤,當地人肯定消費不起。」

正因如此,在大小餐館裡,全是肉類食品——燒雞飯就只有燒雞和米飯、咖喱牛肉也只有咖喱和牛肉。記者在吐瓦魯3天2晚的採訪中,連一根青菜都沒吃著。

長期以肉類作為主食而沒有青菜,對當地人的健康造成極大威脅。記者看到,凡是超過30歲的男女,幾乎都是「肥胖症」患者,輕的有 100公斤、重的超過200公斤的也不少見。當地人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就普遍得上了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疾病。「很多吐瓦魯人都是猝死,」老羅 說,「因為他們太過肥胖,心肌梗塞常常發生,前一天還活蹦亂跳,第二天就突然沒了。」近半人口棄島出逃無一國家願接移民

「我覺 得,地球上60億人都應該向我們說抱歉。」當流浪在斐濟蘇瓦的吐瓦魯居民MitianaTrevor淡淡地說出這句話時,心為之一顫。因為環境變遷,流浪 海外的吐瓦魯人日夜思念著故土和故土上的親人;而仍堅守家園的吐瓦魯人,日夜守望著機場和碼頭,希望能從那裡尋找到親人的影子。

「我3年 沒有見過我弟弟了」、「那算什麼,我都快10年沒見過我女兒了」……在吐瓦魯街頭上,無所事事的人經常聚集在一起閒聊,這是兩個約莫40歲的老人的對話。 Foti說,她女兒在10多年前到斐濟打工,除了在1999年回來了一次之外,10年間只是偶爾打打電話,到現在都沒見過面。

在趕到吐瓦魯之前,在斐濟蘇瓦採訪了流浪當地的吐瓦魯人MitianaTrevor,她才26歲,但已經離開家園3年。雖然蘇瓦相距家鄉吐瓦魯只有1000多公里,她卻沒有辦法回去看看爸爸媽媽,因為付不起幾百美元的機票錢。

得知記即將趕赴她的故鄉採訪,MitianaTrevor準備了一個厚厚的密封包裹,讓轉交給她的爸爸。到達吐瓦魯從機場走出來時,一個老態龍鐘的老人看到記者手中包裹上的字時,立即顫顫巍巍地撲了過來,接過包裹用手不停撫摸著,眼角滲出了淚水。

圖 瓦盧駐斐濟大使館大使UaleTaleni提供了一組數據:至少有6000多人已經離開吐瓦魯移民海外,而目前尚在吐瓦魯生活的人口只有1萬人。問題是, 吐瓦魯只有一所高中,連一個技工學校都沒有。所以,即便是出國務工,也只能做最「底層」的工作,比如種植水果、收割莊稼、當清潔工人等。吐瓦魯環境部部長 MataioT.Mataio向本報記者證實,目前尚無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接收吐瓦魯移民。

圖瓦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主體行政單位,屬於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的一部分,首府為克孜勒。圖瓦共和國的國土在中華民國時期,是唐努烏梁海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從族名來看,圖瓦毋庸置疑與都播(都波)有較大的淵源。都播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分布在今貝加爾湖西南方位、葉尼塞河上游一帶,這裡也是古突厥人西遷之前的搖籃。

公元二世紀時,匈奴衰微,鮮卑大舉進據漠北,遂與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餘部(為數尚不少)發生了大規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鮮卑遷徙最遠,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響,都播部落更為顯著,其得名當與「拓跋」有關,至少其組成是加入了一些鮮卑因素的。

突厥興起後,都播役屬於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鐵勒之一部,又遠處僻地,故也頗怡然自得。

圖瓦的另一個源頭與烏梁海有關。「烏梁海」是清代的譯法,元、明時多譯作「兀良哈」。

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將速不台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國的得力幹將,西征歐洲,南滅大理。

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該」或「慍良改」之名居於漠北的極北部,即今貝加爾湖以東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帶,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時的「骨力干」。

骨力干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位於都播之東北,距當時的京城長安最遠。

說來說去,最初的源頭還是在鐵勒,其實按蒙古是一新興部族,雖以東胡系統的室韋諸部為主體,但加入了不少像兀良哈這樣原屬鐵勒-突厥系統的部落(最著者如克烈部、乃蠻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

有趣的是,對於圖瓦來說,都播和骨力干真可謂「殊途而同歸」了。現今在中國新疆的阿勒泰地區居住著一部分操圖瓦語的人,其民族成分混同西蒙古族。

圖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薩滿教還保持著較深的影響。圖瓦人總數接近20萬,有約2萬人分布在蒙古國境內。

圖瓦人分布在薩彥嶺和唐努山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面積近20萬公里2,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設佐領四十八,分隸外蒙的烏里雅蘇台的定邊左副將軍、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薩克圖、三音諾顏兩部。

同治三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被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1914年沙俄強占烏梁海,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收復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不久又被迫撤退。

從此,烏梁海東部九佐領之地,屬今蒙古國,中部俄占二十七佐領之地,於1924年宣布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改稱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加入蘇聯的俄羅斯聯邦,享有自治州的權力,蘇聯解體後升格為共和國。

1994年 12月,改名為特瓦共和國。特瓦共和國面積為17.05萬公里2,克孜勒市是首府。

近年該國人口一直呈上升趨勢,1999年人口達31.07萬人。圖瓦人占總人口的64.3%,其他民族有俄羅斯人(32%)、哈卡斯人(0.7%)、烏克蘭人(0.7%)、韃靼人(0.4%)、布里亞特人(0.2%)等。

在圖瓦,有一種神奇而獨特的歌唱方法,被稱為「呼麥」。

呼麥是圖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譯,原義指「喉嚨」,即為「喉音」,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雙聲」(biphonic)指一個人在演唱時能同時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音。

另外,呼麥又稱「蒙古喉音」。

抓拍到的閃電。

離開圖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9504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