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溶洞,我能叫得出名字的,無非桂林的七星、蘆笛、銀子,雲南的九鄉,貴州的織金。但是現在,我還要鄭重地加上福建寧化那隻飛來的天鵝。
寧化有天鵝山,山中有天鵝洞,洞中有白天鵝。出寧化城東行50餘里,即到天鵝山,據說因山形如天鵝而得名。一陣急雨,砸得我手忙腳亂,哪裡能夠識辨山川樹木的真面目,也不必藉口「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風雨如晦,遊客零星,還可以在寫著「石寒和夢冷,野草入詩香」的流水石前長時間曝光拍照。寧化人黃慎的手筆,甚合我的心性。雖然「野草」對「石寒」不工,但志趣高雅,如閒雲野鶴,不食人間煙火,令人神往。拍張照片發給我的書法家同窗,看他認不認得。
永 安「一線天」是丹霞,寧化天鵝洞則是喀斯特。丹霞地貌以廣東韶關的丹霞山命名,而喀斯特則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地名,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徐霞客穿越 「一線天」,極盡誇飾,幸好他沒找到天鵝洞。「水中栽石筍,洞裡棲天鵝」,這妙句就由我來編造了。所謂造化鍾神秀,三明幸運,居然包攬了這兩項頂級的自然 奇觀。
洞外白雨如瓢亂潑,洞內水聲似珠落盤,仿佛鴻蒙初開,天地混沌。導遊說,1986年,兩個放牛娃在天鵝山放牛時無意間發現了天鵝洞。 這組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洞府奇觀,如雄獅、如猛虎、如鳴蛙、如天鵝、如佛陀、如瀑布、如仙帳。在燈光作用下,色彩斑斕,旖旎奇幻,置身其間,仿佛夢遊神山仙 國。無論如何,對於洞裡正在成長的鐘乳石來說,我們,抑或整個人類,都是過眼煙雲,微不足道。
石灰岩溶洞的形成,用初中化學知識就可以解釋。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遇到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含碳酸氫鈣的水受熱或壓強變小,水中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變成碳酸鈣沉積,同時適放二氧化碳。
這個過程,周而復始,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千萬年的沉積,才能形成我們今天所見溶洞奇觀,天鵝洞能看到清晰的地質斷層。人類的出現,不過一場遊戲一場夢。
天 鵝洞頂懸垂奇異的白色氣泡,別於其他溶洞,美其名曰「圓頂仙帳」。我沒見過真的「仙帳」,或許和吊起來的圓頂蚊帳差不多吧?在我看來,「仙帳」就像漂亮的 吸頂燈。據說,這種「白色氣泡」原為桂林蘆笛岩獨有,所以地質學家論斷:「天鵝洞是武夷山的「蘆笛岩」,不知道是夸天鵝洞,還是夸蘆笛岩?
出天鵝洞,再進神風洞划船。地下水流成河,洞壁滴水成線,但終究比外面的雨點兒稀疏,既是遊覽,也算避雨。我和孫越做船夫,趙老與佳寧負責拍照。於是,水花四濺,槳聲欸乃,我們又出發了。
划船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開始不易掌握,只劃得小船兒滴溜溜亂轉。
神 風洞果然名不虛傳,洞內套洞,明暗連環,如龍宮探寶,瑤池赴會。空闊處波平如鏡,有石林如鏃,奇峰倒掛;狹窄處蜿蜒曲折,如劍門蜀道,怪石峭拔。據說這種 地下河水中的石林地質奇觀世界罕見,中國僅有。趙老說,這就是個水上桂林,如越南下龍灣。我去過下龍,倒也不是妄傳,確實是水上的桂林。
一時忘情,大家齊聲高唱:
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老夫聊發少年狂,此時此境,居然心領神會。趙老是湖南人,唱起了《采檳榔》。歲月磋砣,少年易老,只有時光永恆,不可逆轉,任誰再也難以回到少年時代。這歌兒,除卻人面滄桑,倒像為我們訂製,唱得高興,卻最是教人銷魂。
洞長5里,往返約40分鐘。出口有鎖,導遊大概拿錯了鑰匙,只好叫洞外的人來開門。出了神風洞,尋路去拜觀世音,卻摔了個大馬趴。我怕嚇到佳寧,兀自忍痛談笑,權當無事人,只在暗地裡呲牙咧嘴。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