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你可能不知道的10個細節!

Ct Lim| 2016-01-16| 檢舉

▲台北街頭。

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將於1月16日舉行,藍綠之爭再起。套用龍應台女士在她文章中的一句話,台灣如何選擇,「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而這種方式就體現在台灣人生活的種種細節之中。

【1.垃圾不落地】

▲台灣新北市街頭垃圾清運場景。

去過台灣的人,大多有一個疑問,台灣街頭垃圾桶很少見,但街道卻非常乾淨。實際上,台北從1996年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取消設在街道兩側的垃圾投放點,要求居民將垃圾袋集中拎到垃圾清運停靠點。如今這項政策已推廣到全台地區。

▲南投縣名間鄉啟用垃圾清運APP。

每天到了固定的倒垃圾的時間,垃圾清運車就會放著《少女的祈禱》或《致愛麗絲》等優美樂曲,到大街小巷收集垃圾。為避免居民錯過時間,不少地方還啟用垃圾清運APP,跟進垃圾車的行程,還可在垃圾車抵達前的5到20分鐘,由手機提前播放音樂。

【2.管衛生間叫「化妝室」】

▲台灣的「化妝間」。

在台灣,廁所不叫廁所,也不叫衛生間,而叫「化妝間」。1895年至1945年是台灣的日據時期,很多方面受到日本影響,廁所文化便是一例,台灣廁所不光名字小清新,造型也別致可愛,內里講究乾淨。前些年,因為大陸遊客總是找不到衛生間,台灣甚至有旅行社建議接待飯店將「化妝間」標牌改成「洗手間」。

台灣高雄在2005年就有了第一家廁所主題餐廳,中國大陸到2009年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

【3.便利店密度世界第一】

▲台北7-11里的年輕人。

在2014年,台灣便利商店正式突破1萬家,意味著平均2000人就有1家便利店,密度達到世界第一。而早在10年前,就有人預測台灣便利店數已飽和,可到如今,便利店發展的腳步還沒有停下來,可見台灣人對生活的便利程度還真是難以滿足。

▲2015年台灣金門,遊客在景區的貢糖伴手禮櫃檯前試吃。

不僅如此,在台灣的景區里、火車上,商品的價格是不會提價的。甚而有大陸遊客感慨「我平生第一次知道,原來火車站裡的東西,是可以和外面一樣價格的。」

【4.機車密度也是世界第一】

▲台灣的「機車瀑布」。

台灣密度世界第一的不僅有便利店,還有摩托車。電動摩托車是台灣普通大眾的出行工具,全台灣的機車保有量超過1500萬輛,平均1.5人一輛。圖中的「機車瀑布」位於淡水河上的台北大橋,是連接新北市和台北市交通要道,每天上班高峰期,幾十萬輛摩托車經過,已成為一大「景點」。而台灣用「機車」來形容人事多、煩人。

【5.「眾神集結」的寺廟 】

▲2013農曆新年,台北寺廟祭拜的民眾。

如果有統計,台灣寺廟密度可能也能居世界前列,台灣總計有寺廟教堂超2萬個,官員、普通民眾都熱衷「拜拜」。不過你可能不了解台灣寺廟供奉的人物有多千奇百怪!除了媽祖信徒最多之外,其它如孔子、鄭成功、華佗、觀音菩薩、玉皇大帝、釋迦牟尼、註生娘娘、十八羅漢……甚至還有孫悟空、周倉,甚至是韓愈,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有人供奉。

▲2013年,台中傳統廟會上的鋼管女郎。

而且在台灣一個廟可能就供奉著多個互不相干的神,主祀、後殿、側殿各有所屬,可謂眾神集結。民間祭祀活動也多,不同人物、不同節日輪番上演,湊熱鬧不怕事大,這些祭祀活動還常有性感鋼管女郎助陣。

【6.人人可以上大學】

▲2013年7月1日,台灣高考第一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教育改革,措施之一是「廣設大學」。2014年,台灣大專院校達到162所,這對於總人口只有2300萬(相當於一個上海)的台灣來說,高等教育資源已是非常豐富,只要申請,台灣應屆學生幾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學。

▲台大校區,下方是著名的椰林大道。

近些年台灣每年高考錄取率都在95%上下,有的學校甚至招不滿名額。去年,台灣名人老師曲家瑞還用饒舌Rap唱出了全台156所大學的校名。不過要上到好的大學,如最好的四所大學:台大、成大、清大、交大,仍然要拼。

【7.「多元成家」的可能性】

▲2012年,桃園一對同性伴侶舉行佛教婚禮儀式後合影。

「多元成家」概念在台灣已提出多年,除了讓同性婚姻合法化,也包含新型伴侶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2人締結伴侶契約,可收養子女等。如今,大選前夕,候選人對同性婚姻、多元成家等議題的政策也備受關注。

【8.有「人情味」的醫院】

▲台北雙和醫院走廊展出的畫作。

台灣在1995年就建立了覆蓋島內全體居民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全民享受優質低價的公共醫療服務常被譽為全球典範,民眾對健保制度滿意率保持在80%以上。不僅看病免費或只需花很少的錢,醫療服務水平先進,更打造有「人情味」的醫院。

【9.政治節目比綜藝節目好看】

▲2005年,馬英九上《康熙來了》,與F.I.R.樂團合唱。

「台灣的政治節目比綜藝好看一萬倍。」台灣金牌製作人李方儒說。敢問連戰內褲款式的《康熙來了》對大陸觀眾來說尺度已夠大,殊不知,在政治娛樂化的大環境下,台灣政治節目幾乎「百無禁忌」,吵架、大罵任何戲碼都做得出,什麼鬼、放屁等字眼使用頻率也是頗高。

【10.經濟停滯下的「小確幸」】

▲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照。

「小確幸」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指「微小而確定的幸福」,而如今,這幸福背後是台灣經濟發展歷經高潮後常年的停滯不前,年輕人無力追求「大格局」、「大確幸」,轉而擁抱自身生活的安逸和小清新。這與大陸年輕人的奮鬥和進取形成對比。台灣青春懷舊電影便是小清新的代表。

不難看出,細節中的台灣有與大陸的相似之處,而差異也顯然存在。這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台灣,正如我們對它的複雜感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8486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