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小吃除了色香味,還多了時間,吃下去會有畫面,是獨特的4D風味。
文
金門的小吃除了色香味,還多了時間,吃下去會有畫面,是獨特的4D風味。
從廈門「過鹹水」到金門的傳統茶點,沏一壺嶢陽茶相佐,看見幾代人在古厝天井中的閒話家常。一盤黑漆漆的炒滷味上桌,看來普通,吃起來是香辣夠味,腦海裡馬上浮現阿兵哥們圍著打牙祭、配高粱吆喝的情景。
「一衣帶水」,忘了飛民宿老闆徐盛民這樣形容傳自廈門、卻在金門落地生根的茶點。
穿越兩百年的光陰,「寸棗糖」類似沙其馬,卻以粒狀相連,口感更酥脆,在一棗難求的浯島,代替紅棗、成為祝賀新人早生貴子的甜點。「牛軛餅」是金門孩子的心頭好,突起形狀像牛車架在牛脖子上的軛,口感如發糕,散發麵粉豁著焦糖的香氣。金門的花生荖和台灣有何不同?「這很難形容,你們自己吃吃看就知道!」阿民讓住宿的人客自己感受,看他們咬下去、瞪大眼睛說:「花生好香,而且一點也不黏牙!」一吃就是三塊。長合食品行的口味濃密,怡馨糕餅鋪的清香,奇香餅家的質樸,滿足不同的舌尖味蕾。
工作辛苦,因此懂得享受生活,舊時喜喝嶢陽茶、正欉大紅袍,用特別小的茶杯,呷甜泡茶配話。現在阿民的院子種了一株芳香萬壽菊,午後向晚摘幾片新鮮葉子,加上切片的蘋果沖熱開水,又是另一種滋味。
「其實廣東粥最早是有錢人在吃的,」才問起金門早餐的標準配備——廣東粥配油條、燒餅,慢漫民宿的主人楊婉苓就想起:「出國留學的時候,太想念家鄉味道,還請媽媽把廣東粥冷凍之後寄過去;可能因為小時候吃不太到,只有打牙祭的時候吃,所以覺得特別珍貴。」
金門不產米,都是託人從外地帶回來,煮鍋大骨湯,拿鏟勺在裡面揉,直到糊進湯裡,成了不見米粒的乳白粥糜。後來的廣東粥再改良,厚切豬肝、炸魚塊、手捏鮮肉丸等,一碗一碗的煮,起鍋時打入蛋花如雲,再撒上蔥芹提香,油條邊沾邊吃那叫內行。永春翁家三代熬了八十年的粥,牆上手寫著:「食粥糜,來永春,頭家娘,笑獅獅,工夫好,骹手捷⋯⋯」。壽記有日本職人的堅持,不共碗,每種配料的比例都是精心設計,在店裡現煮現吃最好,保有最佳的熟度和口感。
老麵為底,揉入新麵,金門的油條特別有嚼勁;和台灣夾油條的燒餅不同,閩式燒餅裡頭千層酥綿,兩種口味,圓鹹包蔥肉、長甜融砂糖,外國人也靠形狀認口味,從不出錯。
「當時,只要不是軍中做的食物都好吃!」二十年前在金門當兵的林信義,說出了每個阿兵哥的心聲。炒泡麵、蛋香蛋狗、山西拌麵、炒滷味,「快、狠、準」的戰地小吃,是退伍男人們難忘的回味。
「軍人休息時間分秒必爭,所以我們想到拿蛋餅夾香腸和熱狗,吃了又會飽!以前開著小蜜蜂去賣,也可以打電話訂,叫做蛋香蛋狗容易記啦!」小徑合泉商店的老闆將剛起鍋的蛋餅塗上特調醬料,香腸的瘦肉比例多、鮮甜不油膩,趁熱吃才不會軟掉。
「像山西拌麵這樣,柑仔店、小吃和撞球檯三合一,是軍營旁商店的標準規格。它的味道自成一格,學不來!很多已經當阿公的,都會帶孫子回來嚐嚐當年吃的那碗麵。」金門觀光處長楊鎮浯聊起孩提時代,阿兵哥出出入入的畫面還歷歷在目。
人家是放山雞,金門是「放海蚵」。
「不敢吃蚵的人來到金門都愛吃,石蚵的內臟比較少,肉又Q彈,」水頭金道地的老闆娘洪素儀煎的一手好蚵仔煎,粉皮焦香,襯出石蚵的彈牙。西岸從古寧頭到建功嶼,北邊西園一帶都有蚵田,金門蚵攀附在石柱上生長的空間有限,個頭雖小卻有韌性,過年後開始長肥,日頭曬過的蚵仔乾拿來煮粥或包粽子超香。
山後民俗文化村的王阿婆小吃店端上蚵仔麵線,滿滿的石蚵遮住了麵線,一大鍋蚵下去煮,那是來自海洋的湯頭。邱良功母節孝坊前的蚵嗲之家,麵糊包裹石蚵、高麗菜、韭菜、芹菜和蒜苗,先以低溫油炸熟,再放進高溫油裡把多餘的油脂逼出來,蚵嗲就算冷了都好吃!
金門的時光小吃,有的人藉著味道回憶那一場戰火青春,有人在這裡重拾食物本質的美好,還有人吃到大時代的故事,也許是落番的僑味、也許是金廈的鄉情。
從茶點、阿兵哥味到石蚵,從古厝、戰地遺跡到海邊的花崗岩柱蚵田,邊吃邊看,來一場小吃旅人的覓食慢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83984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