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咱大福建有6個!

Danial ...| 2015-11-07| 檢舉

近日,農業部公布了120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福建共6個鄉村上榜,分別是:武夷山市下梅村(特色民居村),福鼎市赤溪村(特色民俗村),廈門市軍營村(特色民居村),廈門市洪塘村(現代新村),連城縣培田村(歷史古村),永春縣茂霞村(歷史古村)。

走走走,跟著小旅一起去看看咱大福建上榜這6個休閒鄉村到底都美成啥樣了~~

下梅村

在山清水秀的武夷山東南10公里處,有一座被山水溫柔環抱的古村落,幾百年來,作為萬里茶路的起源,茶葉讓它繁榮,雖然沒有江南古鎮的寬宏和奢華,卻有一股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醇香。它就是下梅村,走進下梅,迎面而來的是輕鬆愜意,漫步其中,或是坐在溪邊發獃,都是一種享受。

一條名叫「當溪」的河流,將下梅村分為南北兩街。沿街仍然保留著30餘幢清代民居,這些粉牆、青瓦、馬頭牆在講述著過去的故事。那些裝飾在窗楣樑柱上的木雕,讓人覺得仿佛置身於江南水鄉。臨河的廊道上,揀茶少女的倩影倒映在河水裡,宛如一幅油畫。

下梅村孕育了獨樹一幟的武夷岩茶,一到春天,每家每戶都忙著採茶、制茶,空氣中處處散漫著茶的清香。下梅是武夷山地區最大的茶葉集散地,你可在村口「晉商茶路萬里行起點」的紀念碑上鐫刻的茶路線圖,體會到萬里茶路宏闊的情景。

位於下梅北邊的鄒氏大夫第,門壁全用磚雕裝飾,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兩廂的隔窗分別雕刻蝙蝠、花卉等圖案,整座大夫第盡顯富麗堂皇。大夫第的後花園「小樊川」,有鏡月台、金魚池等,民居設計者的匠心獨運,在有限空間裡營造一個有山水、有花樹的無限天地。

地址:武夷山市下梅村

赤溪村

南宋狀元王十朋曾這樣形容赤溪:「門擁千峰翠,溪無一點塵,松風清入耳,山月自隨人」。赤溪,中國扶貧第一村,如今已發展成一座具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茶葉竹木、淡水養殖、水利礦藏等資源的生態村。

赤溪,也稱九鯉溪,因有九座山峰形似鯉魚而得名。從太姥山腳下的福鼎市沿著崎嶇山路驅車不到1個小時,就來到磻溪鎮赤溪村。

黑瓦黃牆曾是赤溪村標註,遠遠望去,一排排傳統建築列于山腳,甚至壯觀。說起赤溪村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赤溪先民由中原遷入閩南,後至福安數年,又遷徙赤溪。赤溪以楊、傅姓為主,1532年(明嘉靖十年)建村。村落呈橢圓形,房屋1206幢,其中新建735幢。傳統建築占村莊建築總面積的比例為45%。

赤溪村畲族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濃郁。熱情好客的畲族同胞,豐富獨特的飲食文化,樸素亮麗的多彩服飾,古老神秘的美麗傳說……富含著別具特色的畲族元素。2013年赤溪村被列為全國少數名族特色村寨試點村,是一處看得見鄉風民俗、觸得到畲族文化的魅力地方。

到赤溪村,漂流定不能錯過。乘著竹筏順流而下,滿目是青山翠竹,四野靜謐,偶有燕雀鳴叫,外加遊客的嬉笑驚嚷。面對如此山川溪水,任何形容詞在它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閉上眼睛、深呼吸,品嘗這九鯉溪獨特的空氣,甘甜、滋潤。

依託自然資源,赤溪村還開拓了「CS」趣味野外活動,抽板過河、飛檐走壁、搭索過澗、浮樁踏橋、凌空漫步等十餘個戶外運動體驗項目。在風景如畫的赤溪里這樣全身心地投入自然,釋放自我,你會徹底忘記了塵世中的那些浮華和紛擾。

地址: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

軍營村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軍營村坐落在一片綠意盎然的梯田式茶園之中。徐徐秋風中,在這個採茶的季節,軍營村茶香四溢,如詩如畫。

地處廈漳泉交界處的軍營村,海拔近千米,離凡塵很遠,離藍天很近。高山賦予她迷人的自然風光,卻也給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帶來許多不便,曾經的這裡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

如今的軍營村天藍、水清、地綠,安居,樂業,風景如畫,村容整潔成了這個山村給人最直觀的印象。

與軍營村「新貌」遙相呼應的是分散在村莊四處的閩南古厝,它們依然保持著從前的風貌。在磚房遍布的樓群中,這些古厝以自己的存在敘說著村莊久遠的歷史,成為村莊一道最有特色的風景線。

地址:廈門市同安區軍營村

洪塘村

「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這說的就是被譽為「廈門後花園」的大曦山休閒旅遊公園,而「公園裡的村莊,村莊裡的公園」,洪塘村便是這樣的所在。

洪塘村位於廈門西大門,天竺山山腳下,面積5平方公里,由七個自然村組成,這裡生態清新,綠樹成蔭,一派閩南韻味濃郁的紅磚古厝,融合現代生活設施,處處給人城市大公園的美感。一簇簇三角梅從建築里逸出,生機盎然。

附近的西坂菜地是大曦山郊野公園的特色「明星」,生長的是最受歡迎的有機蔬菜。菜地不遠處,是公園內13家各具特色的生態農家樂。有的以花卉入餚,有的以農事體驗創新;有的專做戶外拓展,有的休閒一隅似地中海。

在河邊靜靜垂釣,會想起外婆的澎湖灣。一家人在空地處泡茶曬太陽也是很好的選擇。

地址:廈門市海滄區洪塘村

培田村

在福建龍岩,有一個與婺源、烏鎮、宏村、周莊等齊名的古村,它長存萬種風情,但知道的人卻並不多。它就是培田,一個被喚作 " 民間故宮 "的閩西古村落。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的培田古村落,一條千米長的古街,兩旁有著20座古祠、30餘幢民居、2座跨街牌坊、4處庵廟道觀等等,總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

老式的店鋪還存留下不少,有豆腐坊、小藥鋪、剃頭間、水酒廊、雜貨店等。那油漆剝落的老店鋪依稀可見舊日的繁華;冷靜的老街里似乎還迴響著當年的叫賣聲……

在村裡,你最常遇到那些面目慈祥的老人,或坐在自己門前的石頭門檻上,或提著一個籃子剛從農田裡走來,或牽著孫兒孫女正往家中趕。

黃昏時分,在石子和石板鋪就的小巷裡亂轉,偶然抬頭,那斜挑而出的一座座祠堂邊角被餘暉輕巧的占有,似塗上了金粉般放著光芒,小巷深處孩童穿梭的剪影,銀鈴般的笑聲與古村落的安謐交替相接,似靜不靜,似鬧不鬧。等你看過培田時是一步三回頭,回來後更是魂牽夢瑩,逢人必定會念嘮起有關它的一切。

地址:龍岩市連城縣培田村

茂霞村

古厝、古寨、古樹、古街、古民俗匯聚這裡,形成了茂霞這個古老的村落。古老的村落,在泉州一隅沉澱著自己的故事。

岵山鎮茂霞村大約始建於956年,村裡保留有大量的古厝,還有五百年歷史的古寨、騎樓式古街。全村擁有百年以上具有閩南文化載體之稱的古厝70多座,還有距今400多年歷史的明朝石砌古寨,綿延成片的荔枝園林,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閩南騎樓式古街和多樣的古民俗。

下灶古民居群,是全鎮面積最大最密集的古民居群,為明朝正德年間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來。這些古厝至今保存完好,屋旁金溪流過,房前稻田廣袤,屋後荔枝繁茂,背山臨田,令人心曠神怡,頗有「悠然見南山」之情懷。

行走在依舊熱鬧的茂霞街上,兩邊騎樓紅磚飛檐。因為民國時期收到西方影響,建築風格有著很明顯的中西結合。建築一層廊柱,二層陽台柵欄則採用西式的建築風格,雕飾精美,樣式獨到,無言地訴說著曾經的文化氣息。這些沿街建築第一層基本上用作店面和生活空間,第二層則是臥室。

福茂寨始建於明朝嘉靖末,已歷經近5百個冬暖夏涼。全寨占地20里,寨牆高三丈,方圓四里有餘,環寨一周,立於寨上放眼四周,岵山美景盡收眼底。寨子前有一口池塘,據傳,是因為福茂寨祖祠剛修建時經常起火,為此,特意在門前修建了池塘,以便舀水滅火,但這始終治標不治本。後來,戶主聽從當地一位風水師的建議,在祖祠對面山上修建了一個水瓢寨,以填補寨落缺水的不足,自此祖祠就再也沒有發生過起火事件,很多精美構建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地址:泉州市岵山鎮茂霞村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7033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