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街前必讀! 拆解10個台灣夜市詞彙!

Ct Lim| 2015-10-28| 檢舉

最近被國家地理雜誌票選為2015年最佳旅遊點之一的台灣,被喻為「美食天堂」,但逛一趟台灣夜市,被某些美食嚇倒了-「棺材板」、「青蛙下蛋」,甚麽來的啊?今次特地為大家介紹 10 個台灣夜市最常見美食名詞,下次記得買來試試!

1. 棺材板 / 官材板

棺材板 / 官材板 - 台南知名的小吃

台灣「原創」、台南知名的小吃之一,將馬鈴薯、紅蘿蔔、蝦子、肉片等材料煮成濃湯狀,放入油炸厚多士中,因外型有如棺材而得名,但食「棺材」始於不怎吉利,很多商家已將「棺材」改寫為「官財板」,寓意顧客吃這道美食都能「升官發財」。

2. 可麗餅

可麗餅 - 有點像香港食到的Q餅

法國地道小食「crêpe」,比pancack更簿的餅皮卷上,配以切碎的水果 (例如芒果,蜜桃,草莓等)和奶油卷在一起食:或配上芝士、火腿、雞蛋或肉品鹹食亦可。夜市上可見分為「日式」及「法式」,做法大同小異。

3. 芭樂

芭樂 - 番石榴

「芭樂」是指番石榴,台灣各個夜市必飲鮮甜芭樂汁,或買一包切開的芭樂吃。近年「芭樂」在灣更變成形容詞,好像有點罵人的意思 ,例如指對方擺烏龍、傻傻的意思。

4. 愛玉

愛玉 = 無花果啫喱

「愛玉」是台灣特有的植物,屬無花果種類,含豐原膠質、多醣類,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具有相當的療效。夜市一般看到在檸檬汁內加入一大塊愛玉,感覺爽口清新,或配以粉圓 (珍珠) 食用。

5. 阿給

阿給 = 油炸豆腐皮

「阿給」看樣子好像是台語,但事實上「阿給」是日本語的 あげ,是「油炸豆腐皮」的音譯。做法是將方形的油豆腐內里掏空,在裡頭放入浸泡過滷汁的香嫩粉絲,再以滑稠的魚漿封口蒸熟。為淡水必吃小食。

6. 番麥

番麥 = 粟米

第一眼看到「番麥」,還以為是「番薯」,怎知道原來是「粟米」。「番麥」是漢文,意思是番邦來的麥子,因為番麥的產地為美洲。

7. 黃金賊

黃金賊 - 改良自日本烏賊包飯

台中逢甲夜市必食,改良自日本烏賊包飯,成為全台獨一無二的美食,200~300g深海烏賊 (魷魚)內包有泰國香米燉飯,再加入蝦米、蟹肉絲、玉米在,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最後配上醬料食用。

8. 河粉煎

河粉煎 - 香菇豬肉饀料

市林夜市必吃小食,外型似 UFO,以米漿做成外皮,包入香菇、豬肉等饀料,在鐵板上煎至金黃色,最後配上老闆特製辣椒醬食用。

9. 青蛙下蛋

「青蛙下蛋」是台灣夜市著名的小吃之一,是粉圓的一種,跟香港人愛飲的珍珠奶茶的珍珠有點相似。「青蛙下蛋」煮熟之後會呈現白白的一點,看起來像是青蛙卵。通常以酸酸甜甜的檸檬汁為底,或加上糖水、紅茶或綠茶。

10. 馬花糋

馬花糋 = 兩相好

馬花糋是一種常見的傳統台灣小吃,又名兩相好,是種油炸點心,吃上去口感有點像冬甩,外脆內軟。另外因為外型為兩個窩窩頭相連,狀似雙胞胎,並又以此為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6828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