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旅遊:麗江古城,探訪原汁原味的古城風情!

LifE| 2017-01-16| 檢舉

麗江是美景的代名詞,從三年前開始,版主每年都帶攝影團到雲南,卻苦無機會到那兒一遊,今年(2011)十月終於下定決心,以「踩線」為藉口,跟二位朋友到麗江自助旅行。此行,我們除了探訪麗江的古城風情,還深入香格裏拉捕捉璀璨的秋色,因版面和時間有限,先跟大家分享麗江的古城印象。

麗江大研古城

麗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於199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大研古城建於南宋後期,距今已有800年曆史,面積最大,且保留了納西族文化的精華,以及宋、元以來的曆史風貎,成為古城的主體,因而被稱為麗江古城。

#1。大研古城南門。BenQ P1410,P模式。麗江(大研)是座有山有水的古城,「三面環山,三河穿城,既有山城之貎,又有水鄉之容」,不但造就了冬暖夏涼的宜人氣候,更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秀麗景致。尤其是主要水道由黑龍潭流入城區後,「一分為三,穿街繞巷,入牆過屋,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渠的清幽景象。」

#2。大研古城全景。攝於文昌宮前廣場。BenQ P1410,P模式。

#3。大研古城一隅。BenQ P1410,P模式。

的確,若說玉龍雪山造就了麗江古城的壯麗風光,那麽,貫穿古城的水渠則增添了柔媚的景致;水岸的一方低垂著楊柳,不時隨著清風擺蕩,帶來古城的嫵媚,水岸的另一邊則矗立著古色古香的房舍,臨岸的陽台交錯擺放著紅、白、黃等五顏六色的菊花,將河岸點綴的花枝招展,成為觀光客競相留影的絕佳地點。

#4。大研古城街景。BenQ P1410,P模式。

在古城區還可看到納西人用水的智慧。他們除了將水源一分為三,穿流古城,享受臨水而居的舒適和便利,更在泉湧之處開鑿「三眼井」,將泉水分成三塘井水,由上而下分別作為飲用、洗菜和洗滌(衣服)之用,「一水三用,不爭不搶,體現了納西族敬畏自然,珍愛環境的優良傳統。」

閑逛古城期間,經常可看到一水三用的景致,背著水壺或水桶的人在第一眼井裝飲用水,婦女端著竹籃前往第二眼井洗菜,或捧起大臉盆在第三眼井洗衣服。更有少女坐在水邊衝洗長長的頭發,甚至還有人就站在水流的出口處刷牙呢!

#5。大研古城三眼井。BenQ P1410,P模式。

古城到處都是古跡,較有名的包括豎立在獅子山頂的「萬古樓」,位在城中的「木府」以及豎立在四方街的「科貢坊」等。後者建於清嘉慶年間,為表彰巷內楊氏家族「一門三舉」而建。在中原地區一個家族出現三位舉人並不稀奇,但對於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來說,那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官府和居民才會共同集資興建「科貢坊」。根據史料記載,從清雍正元年到清末180年間,麗江一共出了六十位舉人和七位進士,可見納西族是一個崇尚文化的少數民族。

#6。大研古城科貢坊。BenQ P1410,P模式。

「科貢坊」前面就是最熱鬧的「四方街」,因格局方正,道路通向四面八方而得名。四方街有點類似歐洲古城的主廣場,早期為西藏和麗江地區的馬匹、藥材與南方的茶葉、絲綢等商品的交易場所。以往四方街周圍環繞著旅館,商賈雲集;現在則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以及曬太陽、聊天的納西族老人。每當逛累了,我總會坐在四方街的角落歇歇腳,觀看由老人和觀光客主演的人間戲,若看見具有張力的劇情,並且遇到理想的光影,就會馬上拿出相機,捕捉瞬間的表情和動作。

#7。在四方街談天說地的納西族婦人。BenQ P1410,P模式。

#8。納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披星戴月。BenQ P1410,P模式。

#9。納西族婦女。

四方街最常見的戲碼是觀光客與老人的互動。有回我坐在靠近老人的樹下,看見一位外國人坐在一群老人旁邊,不時拿起相機拍攝面前的某位老婦人,拍了幾張之後,接著走到她的身邊,共同觀賞LCD中的照片,二個人不時露出愉悅的笑容。眼看機不可失,我馬上就定位,舉起裝著長鏡頭的相機,搶拍難得一見的畫面。之後,我也有樣學樣地把畫面分享給那位來自克羅艾西亞的老外,他露出驚喜的笑容,非常感謝我的偷拍,並且留下電子信箱帳號,要我把照片傳給他。

#10。外國遊客和納西族婦女。Sony A700+70-300mm F4.5-5.6G,光圈優先,F5.6,1/250s,+0.7EV,ISO400,JPEG。

廣場上的另一出重頭戲是老年人的舞蹈表演,大約在上午十點和下午二點,穿著傳統服飾的老人們便齊聚在廣場一角,準備隨著音樂起舞。他們的舞步簡單,大多只是甩甩手,抬抬腳,與其說是跳舞,不如說是做國民健康操,不過對於七八十歲的老人來說,這樣的舞步是他們最合適的運動。不論跳的好壞,每當音樂響起,廣場上的觀眾也會跟著圍了上去,有人搶拍他們的舞姿,有人加入他們的行列,隨著音樂「做體操」;不論來自何方,大夥們帶著笑容,傳遞著笑聲,為廣場製造歡樂的旅遊氣氛。

#11。在四方街載哥載舞的納西族婦女和觀光客。Sony A700+Tamron 10-24mm F3.5-4.5,快門優先,F9,1/200s,ISO100,JPEG。

周邊古城順遊

麗江(大研)古城的建築看起來古色古香,其實它已變成觀光味十足的地方,古城內充斥著客棧、餐廳和藝品店,以夾雜著幾間雜貨店和淘碟館(販賣盜版CD)。早上十點過後,遊客開始由四面八方湧進古城區,到了下午三四點,就會把古城主要街道塞滿。晚上更是熱鬧,酒吧一條街和美食一條街附近,只能用磨肩接踵來形容。慶幸的是,古城區受到嚴格的維護,走在小巷弄,仍可感受到些許古意,加上不時有人打掃街道,整體感覺還令人滿意。

#12。束河古鎮街景。BenQ P1410,P模式。

若想體驗較道地的古城風情,需前往束河、白沙和玉湖等周邊小鎮。雖然這些地方已逐漸觀光化,尤其是距離最近的束河古鎮,基本上已經是大研古鎮的縮影,好在觀光客較少,並不擁擠,街道和建築也較具古意。參觀這些古城鎮,我會刻意放慢腳步,在街頭尋找古意,以及走進客棧和咖啡廳,觀賞極具設計感的擺飾和裝潢;尤其是客棧皆經過精心設計,並且保留納西族的建築樣貌,值得細細品味。

#13。束河古鎮街景。BenQ P1410,P模式。

#14。束河古鎮街景。BenQ P1410,P模式。

#15。束河古鎮咖啡館一隅。BenQ P1410,P模式。

#16。束河古鎮咖啡館外觀。BenQ P1410,P模式。

#17。束河古鎮街景。BenQ P1410,P模式。

#18。束河古鎮街景。BenQ P1410,P模式。

#19。束河古鎮古董店。BenQ P1410,P模式。

#20。玉湖村街景。

#21。玉湖村街景。BenQ P1410,P模式。

#22。玉湖村街景。BenQ P1410,P模式。

#23。玉湖村街景。猜猜看,這二個籃子什麽做的?答案是……輪胎,好會利用廢物。雖然很耐用,還是竹編的較對味。

黑龍潭

黑龍潭位在麗江古城北端的象山腳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可觀賞明清朝代的建築精華,更是拍攝玉龍雪山倒影的絕佳之地。對喜愛攝影和古建築的人來說,來到黑龍潭真是如魚得水,雖需繳納80元人民幣的「古跡維護費」,不過天氣理想且能看到雪峰時,便值得一遊。版主運氣超好,連續二天遇到好天氣,所以連續二天造訪黑龍潭,拍攝天玉龍雪山倒影,還好「古跡維護費」使用期限為一個月,否則荷包會嚴重失血。

不過,想拍玉龍雪山一定要起個大早,否則大約過了09:30,山峰很容易卡雲霧,嚴重的話,即使是陽光天,也看不到山頭。版主大約在8點左右進入黑龍潭(那兒大約07:30才日出),玉龍雪山已被陽光照亮,雖然位在前景的樹林、得月樓和五孔橋仍暗淡無光,還好水波不興,雪峰的倒影有如一把利劍插入清靜無波的湖中,甚為壯觀。

#24。玉龍雪山倒影。Sony NEX-3,E 18-55mm F3.5-5.6,手動模式,F11,1/200秒,ISO200,JPEG。

隨著太陽漸漸高升,陽光由左而右打亮了已轉黃的變葉木,接著依次點亮得月樓和五孔橋,後者有如「五輪圓月落入潭中,既給黑龍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又使湖面顯得深遠而有層次。」的確,以上景物被陽光照亮,再倒映在潭中,搭配近處的亭台樓閣和遠方的玉龍雪山,豐富了畫面的內容,並且增添了畫面的層次感和三度空間感。

造訪黑龍潭還能觀賞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景技巧。設計者採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無限的空間感。以附圖#25為例,由入口處的鎖翠橋觀景,遠方的玉龍雪山好像是黑龍潭的一部份,「這正是中國園林小中見大的『遠借』構景手段。」

#25。黑龍潭景色。Sony A700+70-300mm F4.5-5.6G,手動模式,F11,1/320s,ISO400,JPEG。

#26。五孔橋和得月樓(黑龍潭)。BenQ P1410,P模式。

雖然門票相當貴,卻相對的提升了旅遊品質,入園的旅遊團體相對少,拍攝雪峰倒影不需跟人擠來擠去,更不用占位置,到黑龍潭二天皆拍到09:30左右,直到光影變硬,才收起三腳架和相機滿足的離開。第一天拍完,興致仍高昂,還花了大約40分鍾,登上潭邊的象山,觀賞麗江全景,包括古城、新城和四周的山脈,只是爬上山頂已過十一點,不適合拍照,只好拍拍記錄照留念。若不想登高望遠,潭內仍有多處值得探望的景點,包括解脫林、光碧樓、萬壽亭和得月樓等。

#27。得月樓(黑龍潭)。BenQ P1410,P模式。

得月樓四面環水,因「近水樓台先得月」而得名。那兒不只是觀魚賞樓的好地點,還極富文學氣息,中國大文豪郭沫若受邀替得月樓三個字揮毫,以及撰寫了一副楹聯:

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

玉水縱橫半裏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

得月樓入口的郭沫若題字

「全聯只用三十個字,卻寫出黑龍潭的絕妙神韻。上聯寫山,連用三個「龍」字,把空中和水底的景象連成一片,使人加深雪山如龍的印象,又使人產生飛騰的聯想。下連寫水,連用三個「玉」字,把水寫的清澈深沉又有光彩,使人加深泉水如玉的印象(摘自《麗江導遊解說》(雲南民族出版社))。」

#28。黑龍潭之玉龍雪山倒影。BenQ P1410,P模式。

有趣的是,郭大文豪替黑龍潭題寫了樓名和對聯,卻從未到過麗江。得月樓原建於清朝光緒年間,1961年有對男女在那兒自焚殉情,燒毀了舊樓,才於1962年重建。當時任職麗江縣文化館館長與郭老有私交,將圖文資料寄了過去,請他使用毛筆寫樓名和二副對聯,其中一副由郭沫若自創(如上述),另一副則為麗江領導摘自毛澤東的詩詞「集句聯」。

雖然當不了大文豪,更別說替黑龍潭的亭台樓閣撰寫對聯,但我比郭沫若幸運,曾經造訪過麗江,拍到對聯所描寫的美景,並且留下難忘的回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4128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