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馬世界遺產地  一探其獨特之處

佳欣| 2015-05-17| 檢舉

我國共有5項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馬來西亞於1988年12月7日簽署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後,至今共有5項文化遺產被核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名錄》,包括3項文化遺產和2項自然遺產。

然而,政府目前也正著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把已在今年2月28日宣布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的安順大鐘樓斜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政府正著手將安順大鐘樓斜塔(左)以及柔佛古廟游神申遺。(檔案照)

安順斜塔於1885年所建,當時主要作為儲水箱,以在乾旱及火患時可供水,外表看似有8層樓,實際只有3層,其他部位是一個巨型的儲水箱。副首相丹斯里慕尤丁是於2月28日宣布,建於1885年的安順大鐘樓斜塔,被列為國家文化遺產。

與此同時,2012年,擁有145年歷史的柔佛古廟游神盛會也成功申請列入國家文化遺產,政府也表示將積極爭取為其申遺。柔佛古廟具有明末清初的潮州和閩南的建築特徵與風格,是極有保存價值的歷史建築物。

蘭卡威地質公園。

此外,蘭卡威擁有99處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具有2億2000年歷史的區域、5億5000萬年前的岩石,以及自然生態豐富的吉林紅樹林,於2007年經過聯合國認可的第53處地質公園,是東南亞首座地質公園。

在期待我國有更多文化與自然遺產被列入世遺的同時,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有哪些文化與自然遺產已被列入世遺。

沙巴的京那峇魯國家公園蘊含豐富的自然生態雨林美景。(檔案照)

1)自然遺產——沙巴京那峇魯國家公園

京那峇魯國家公園建於1964年,是馬來西亞第一批建立的國家公園,更因為保留了豐富的原始生態,在2000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也是馬來西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址。

位於東馬的沙巴享有風下之地或是風下之鄉之美譽,是一個富有好山好水好景觀的觀光旅遊區,區域內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

佔地754平方公里的京那峇魯國家公園,也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大自然遺址神山公園範疇。

距離首都亞庇約138公里的「神山」,海拔約4,095.2公尺,其山峰與山腳下的涼爽地帶,組成了京那峇魯國家公園,是喜馬拉雅與印尼新幾內亞之後最高的山峰,也是東南亞第一高峰。

沙巴神山被譽為東南亞第一高峰。(圖取自大馬觀光局)

山內的公園不論在景觀及生態資源上,皆極具吸引力,更以熱帶雨林而聞名,特別是有各種不同大小、顏色、形狀的馬來王豬籠草、上千種的各式蘭花、杜鵑以及橡樹等各類花草茂盛成長。其中世界最大朵花之一的萊佛士花也在此盛開,綻放的直徑超過170公分。

此外,鳥類資源也十分豐富,目前已有250多種的鳥類被紀錄,如叢鳴鳥、白耳鳴鳥、婆羅洲鳴鳥及黑眼鳥等,均可在不同海拔高度聽到及看到。松鼠、蜥蜴、蝙蝠、樹鼷鼠等小哺乳動物亦不時可見,彷彿是個大自然教室。

砂拉越姆魯國家公園。

2)自然遺產——砂州的姆魯國家公園

砂州的姆魯國家公園是馬來西亞第2個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國家公園,以熱帶雨林、自然洞穴、刀石林景觀及野生蝙蝠聞名。

擁有世界八大奇景美譽的「姆魯國家公園」,於200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是砂拉越境內最大的國家公園,佔地544平方公里。公園含蓋了砂拉越第二高峰—姆魯山,豎立在海拔2,376公尺的沙巖地表上。

砂拉越姆魯國家公園的鹿洞是世界最長的洞穴。

姆魯國家公園成立於1974年,在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它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必須歸功於全球罕見的「刀石林」景觀,這是經150萬年長期風化及雨水蝕而成,片片尖聳直立,最高高度達45公尺。

除了泥炭沼澤,刀石林、熱帶雨林以及各種各樣的植物生態而聞名,公園內有超過1千5百種花卉植物,包括10著名的瓶狀植物。

在這個世界自然遺產的地下,橫七豎八地遍布著無數的地下洞穴,相信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洞穴,其中,鹿洞貫穿了整座山,是世界最大的洞穴通道,全長超過2公里,曾是鹿群棲息處。但如今已被數以百萬計的蝙蝠所占據,每天傍晚都可以看到蝙蝠排成隊飛出洞穴尋找食物,形成姆魯山奇觀——蝙蝠出巡。

砂勞越姆魯國家公園鹿洞,除了在傍晚時分能一覽超過200萬隻蝙蝠大軍外出覓食的奇景外,還可以看到山壁岩石所呈現出的前美國總統林肯側面剪影。(圖取自大馬觀光局)

目前已開放可參觀洞穴,包括鹿洞、清水洞、風洞以及蘭洞。而清水洞因其洞中近乎純凈見底的地下河水而得名,是東南亞最長的洞穴及世界第七長洞穴,全長超過100公里。

一走進風洞裡,就感覺到徐徐涼風迎面而來,因此被稱為「風洞」,洞內有個名為「國王的議事廳」洞室,有壯觀的鐘乳石和石荀的各種形狀和大小。

蘭洞內有條長長地洞穴走廊,通往山的另一頭。走廊兩側有很多精緻的、造型各異的石筍和鐘乳石,這裡曾是野豬的棲身處。

2008年喬治市(左)和馬六甲以「馬六甲海峽歷史城」之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3)文化遺產——馬六甲海峽歷史城

在2008年7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喬治市和馬六甲以「馬六甲海峽歷史城」之名,正式一起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這是繼砂拉越姆魯國家公園及哥打京那峇魯國家公園後,第三個入遺地點,也是大馬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馬六甲和喬治市兩地第三次聯名申報,首次是2001年,第二次是2004年,結果被當局以資料不完整等原因退迴文件。

而喬治市世界文化遺產古蹟區的259.42公頃面積﹐就包括了面積為109.38公頃的古蹟核心區﹐以及面積為150.04公頃的緩衝區。

檳城喬治市。

檳城的首府「喬治市(George Town)」,有著洋派的名字在1786年成為英國殖民地,融合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英國、荷蘭、葡萄牙等多種族文化,當地建築也反映出英國文明170多年的存在和中式、印度、穆斯林風格的並存,市政廳、張弼士祖屋和印度甲必丹清真寺都是代表性建築。

以「姐弟共騎」為代表作的系列壁畫,近年默默推動著喬治市的街頭藝術風潮,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只為拍照留念。壁畫穿梭在古蹟區的核心區,反映出當地生活風情,歷史文化氣息及人文。

立陶宛青年藝術家恩納斯操手的壁畫「姐弟共騎」。(檔案照)

在喬治市遊客可以看到有形的歷史遺蹟及體驗到無形的文化遺產。街道小巷會發掘到檳城傳統行業的特色。

喬治市世界文化遺產古蹟區的核心區﹐擁有超過數千棟的歷史建築物﹐而有關建築物就排列在海墘路、土庫街、椰腳街和愛情巷等4條主要街道﹐或是一些與其成直角的舊關仔角、萊特街、漆木街、牛干冬、打銅仔街和打石街等街道上。

檳城姓周橋。

在喬治市裡姓氏橋是重要的文化古蹟之一,各橋主要以姓氏宗親分而聚居,充分表現了喬治市海上居民的生活特色。目前最大規模是姓周橋。居民每年農曆正月初八晚都會舉辦拜天公儀式,吸引上萬人共襄盛舉,是檳城其中一個拜天公最熱鬧的地點。

此外,喬治市的中文路名與官方馬來文或英文路名互不相連﹐也成為其一大特色。

就歷史文化而言,檳城雖然不如馬六甲那樣具有600年深厚的層層積澱,但濃郁的東南亞風情展現在美食、建築和熱帶景觀。

馬六甲紅屋。

有著「古城」之稱的馬六甲曾是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地,2008年與喬治市一同「以馬六甲海峽歷史城」的頭銜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馬六甲世遺範圍共214.6公頃,包括核心區和及緩衝區。

核心區即包括聖保羅山、哥打路、河邊街、荷蘭街、雞場街、觀音亭街、吉靈街、板底街、打鐵街、打金街等老街區。三寶山則被列入緩衝區。

馬六甲市內彙集有多國風格的文化遺產。華人領袖鄭芳楊於1567年建造的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早的廟宇,供奉有觀音菩薩、關帝、王母娘娘,至今仍是華人宗教活動的中心。

入夜後的馬六甲河。

而有數百年歷史的馬六甲河,當年曾載運過馬六甲王朝歲月的水道,擁有過一段輝煌的河海貿易時光,更成為了世界遺產的名號。

在明朝時,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曾7次下西洋,停靠馬六甲,所以不難發現馬六甲有鄭和的影子,就如鄭和文物紀念廊、三保廟、三保山等,都是特別為鄭和而命名。其中鄭和文物紀念廊外,更矗立著官服、佩寶劍及栩栩如生的鄭和石像。

鄭和紀念館內展示有關鄭和的種種史蹟。(檔案照)

「海峽華人」又稱「峇峇娘惹」,是古代中國的貴族移民融入馬來文化而繁衍的後裔。從鄭和遠涉重洋將第一批中國人帶至馬六甲算起,這個族群已在本地演繹了400餘年的歷史,一直保持傳統中華文化和宗教習俗,使當地擁有這獨特的習俗和文化。

著名的雞場街,又稱Jonker Walk ,出名的是整排屬於昔曰峇峇們的百萬烏衣巷豪宅,還有遠近馳名的古城雞球飯、華、巫菜色交融的娘惹美食、峇峇娘惹博物館等。現在也因政府拖動而成為著名的「文化街」夜市,成為另一個旅遊景點。

雞場街因政府拖動而成為著名的「文化街」夜市。(檔案照)

進入馬六甲城內,會看到荷蘭式的紅色建築物,是荷蘭人在東方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建築物。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有厚厚的紅磚牆,在300多年來一直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到1980年才改為馬六甲博物館。該博物館展覽傳統結婚禮服和馬六甲製品,帶人們回到從前光榮的日子。

除了紅屋,於1753年建造,反映荷蘭建築風格的基督堂也是當地特色景點之一。

具有葡萄牙和荷蘭特色的聖地亞哥古城。

其實馬六甲過去輝煌歷史遺蹟,大部分坐落在城市廣場及靠近河邊的噴水池一帶,往前一點,即是聖約翰山,是處於鬧區一個隱蔽的位置。

聖約翰山上的聖約翰城堡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它曾是一座天主教教堂,由荷蘭人於18世紀的第三度重建。

同時也發揮過防禦和警衛的功用,城堡的多座大砲,是提防南部而來的敵人。但隨著時代洪流發展,古堡現只剩下一個建築的空殼,也是馬六甲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霹靂玲瓏谷。(檔案照)

5)文化遺產———霹靂州玲瓏谷

霹靂州的「玲瓏谷地考古遺址」於2012年正式成為大馬第3個世界文化遺產地。這是繼喬治市和馬六甲於2008年入遺後,另一個考古遺蹟入遺。

聯合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於2012年6月30日通過把玲瓏谷4個擁有200萬年歷史的考古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馬國家文物遺產局是在2011年1月31日向世界自然遺產委員會提呈表格和維護遺蹟的計劃書,提名將玲瓏谷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這是繼大馬大自然世遺,如沙巴神山,砂拉越姆魯洞、文化世遺馬六甲與檳州喬治市後,第一個考古場地註冊申遺。

玲瓏考古博物館內展示眾多石器時代的石器工具,供旅客觀賞。(檔案照)

座落在玲瓏谷的遺址,考古學家曾在1991年時發現「霹靂人」骸骨,估計有1萬1000年,相信是目前已發現最古老的人類骸骨之一,現存放在玲瓏博物館。

同時也發現超過180萬年歷史(誤差介於 61 萬年之間)的手斧、石器與骨頭等史前人類遺蹟,其可能佐證馬來半島的古人類,有可能是地球上最古遠的人類。

玲瓏谷極具考古價值,仍有許多地方應被探索考察。(檔案照)

此外,遺址包括分屬兩個部分的4處考古遺址,整個遺產的時間跨度接近200萬年,這是非洲大陸以外,在單個地方所能發現的最長的早期人類記錄之一。遺址包括露天遺址,也有洞穴遺址,還可以找到舊石器時代打造工具的場所以及早期技術的證據。

據悉,武吉武農如今已經發掘到32處新的古人類遺蹟和許多石器,證明當地曾出現過相對較大、半定居的人群,其文化遺存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金屬時代。

玲瓏是上霹靂的一個彈丸小鎮,地如其名,「小巧玲瓏」和「八面玲瓏」,這個市鎮開埠百年來,擁有「小金山」、「古城都」、「山巒水泊之鄉」和「西刀魚之鄉」美譽。

由於舊時因盛產菸葉而被冠上「小金山」之稱,而今菸葉沒落,卻以「西刀魚之鄉」更廣為人知。

玲瓏的民風樸實和鄉情濃厚,也集合考古、美景和美食特色於一身;當地以霹靂河生產的淡水河魚,特別是西刀魚最為出名。

玲瓏距離霹靂州首府怡保約97公里,離開江沙王城約46公里,是上霹靂宜力的副縣。因為玲瓏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此玲瓏谷博物館是參觀景點之一。

旅遊及文化部長納茲里(左)觀看已移回玲瓏考古博物館,目前通過保護箱存放的「霹靂人」骸骨。(檔案照)

自「霹靂人」從吉隆坡國家博物院移回玲瓏谷,國家文化局隨即撥款建立一所博物館,並提供應有的旅遊設施,包括停車場、錄影播放室、宣傳冊子、公共洗手間、祈禱室等。

玲瓏谷博物館是依據石灰岩洞窟形狀鑿建,拐彎摸角。霹靂人骨骸洞窟有多處,骨骸出土後經重整還原,都相當完整。

另外,玲瓏有山有水,有垂涎的美食,再加上考古遺址勢必可成為一個國內著名的旅遊景點。

**部分資料參考自馬來西亞觀光局、維基百科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3535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