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和遠方,其實是寧靜致遠。
1、
旅行是什麼?是晃蕩。
可惜對大多數人來說晃蕩不現實,太奢侈。大多數人的旅行是另外一個答案:暴走。時間和銀子的約制,人們總是巴不得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銀子玩最多的地方,所以暴走成為旅行的代名詞。
我想告訴你的是,晃蕩並不是多麼奢侈的事,和時間、銀子沒多大關聯。題目已經告訴你了,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什麼意思呢?下面一一道來。
人們總是這樣調侃:所謂的旅行,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
在人們通常的認知里,旅行就是尋找詩和遠方的感覺,自己呆膩的地方既不遠,更和詩意無法沾邊,怎麼能叫旅行?說在自己呆膩的地方也叫旅行,簡直是瞎掰。
我就是這樣開始瞎掰的,我先是瞎掰了一句:在自己的城市旅行;後來進化成: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旅行;再後來又進化成: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
為什麼從「旅行」到「晃蕩」是進化呢?我覺得,旅行多少有些功利的意思,總得得到點什麼,而晃蕩不用,你走出去,就是得到。
那如何讓「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有詩和遠方的感覺呀?
詩當然不是要會寫詩,其實是一種心境,心不寧靜,何來詩意?遠方也不是要走多遠,而是一種格局,身處當下,你看得到大漠孤煙,或小橋流水,或海天一色……詩和遠方,其實是寧靜致遠。
當你有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你就比誰都有趣、好玩,一個有趣好玩的人,就是詩和遠方。
如果非要說得文藝一點,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就是在柴米油鹽中尋找詩和遠方。
我以為這是旅行的最高境界。
2、
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老城區是首選。
我總認為,老城區有一種寵辱不驚的氣質,老城區里的居民,則常對外來者會有狐疑的眼神,但放心,你若開口詢疑,保證他們會特別熱心給你解疑釋惑,還會給你提供很多參考和建議,尤其上了年紀的,恨不能把他們知道的全告訴你。
縱橫交錯路窄弄狹是老城區的特點,不過在裡面,迷路是不會的,你總能走到大路上,倒是回頭路不那麼好走,有時你即使就往前走了那麼一兩拐,一回頭,發現你再怎麼走都走不回剛剛走過來的地方,我不只一次有這樣的經歷,然後拚命懷疑自己是路痴。
總之,在老城區晃蕩,迷路不容易,走回頭路才難——這不就是人生嗎?人生從來沒有回頭路可走,人要走出迷茫從來都不難,只要你自己不放棄。
就不做這樣的聯想了,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不好玩。
3、
新建的城區沒什麼晃蕩的價值,閉上眼睛也能看得到不是高樓就是大馬路和漂亮的綠化帶,並沒有多少接地氣的東西,我總是把自己扔到老城區或城中村去,那才是一座城市的人間。
我們的城市太新,也建得太快,所以還保留著的一些老的東西就格外讓人留戀,大概這就是鄉愁吧。從這個意義上說,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我想看看鄉愁的樣子。
這話聽起來又有點酸了,還是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就此打住。
4、
大一點的城市基本是陌生人社會,陌生人社會的判定很簡單,你每天走出自己居住的小區,如果看到的基本上都是陌生人,那你生活的地方就是陌生人社會。
陌生人社會為晃蕩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你要是出門很容易就碰到熟人,那晃蕩的樂趣會失色不少,對方即使不說,大概你自己也會嘀咕:他們會不會認為我遊手好閒,吃飽了撐的到處晃。
陌生人社會就不必有這樣的擔憂,反而偶爾碰到熟人是一種驚喜,平日裡難得相見,沒想到那麼意外就碰見了。
沒錯,在陌生人社會裡,熟人之間往往難得見面,甚而親朋好友一年都難得見一次面,我經常跟親戚說:現如今,親人之間的見面,不是在另一親人的喜事上就是喪事上。
5、
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很簡單,有空餘時間,你就可以把自己無目標地扔到隨便哪個角落,或者走到公交站,隨意上一輛公交車,有時坐到終點站,有時中途下車,然後開始晃蕩。
管它有沒有收穫,反正你把腳步留下了,至於走過的路會給你什麼,不必強求,它們願意讓你走過,已經足夠。
你看,如果坐公交,你只要付一、兩塊錢(如果直接步行,還可以把這一、兩塊錢省下),要是走到口乾了,買瓶礦泉水(你要是自己帶水,那就更妙)。走它個半天,幾乎不用花錢,你就給自己安排了一次理想的行程。
現在流行窮游,和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相比,窮游簡直不能再奢侈。或者說,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就是窮游的升級版。
6、
為什麼要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
這麼說吧,平常的生活,你活動的範圍不外乎幾條路幾間小店以及一處棲身之地,很多離你很近的角落,可能你很多年都不會走到,甚至不會留意(想想,你周圍一定有不少角落就是這樣一直被你冷落著);不少相識的同僚故人,哪天突然遇見或想起,才驚覺已是歲月遷延,春秋幾度。
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可以重新發現一些新鮮的美,你這樣想好了,就當是對周邊被你「廢棄」的舊物廢物利用,既環保又省錢。
7、
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關鍵是心態。心態對,處處是風景;心態不對,走到哪裡都敗興。
要是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讓你感到樂趣,那你贏了,有些人走得再遠,走過的地方再多,在你面前,他們都是輸家。
這不是自欺欺人,不是自我安慰,不是阿Q精神,這是一種境界。
8、
在一個地方呆久了,難免會對別人呆膩的地方心生嚮往,這正是旅行的動因。
別人呆膩的地方,有時間和銀子當然要去,如果去不了也別覺得遺憾,天下風物,不外乎心和眼造就。
沒有足夠大的心眼,有些風物你看了也等於沒看;有足夠大的心眼,你沒看也是看了。
最怕的是你去了,也就是看一、二眼,走流程一樣,拍個照買點紀念品或土特產,大多數人的旅行不都是這樣嗎?蜻蜓點水,到此一游而已。
與其如此,不如在自己呆膩的地方晃蕩。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480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