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自駕浙南小眾秘境,廊橋、山水、畲鄉、古村,一路全收

"

飛雲湖——隱於浙南的靜水

浙南泰順與文成交界處的飛雲湖,是屬於那種不會被列入行程,但是到了附近,見到導遊牌,如果時間充裕會進去彎一下的景點。很顯然,這是個被嚴重低估的地方,以至於在國慶假期,這裡的湖面都如此安靜,以至於感覺這一片湖山都是屬於自己的空間,這種感覺比起被遊人擠爆的名山大川堪稱是私人銀行級別的體驗。

遊人少,找人拼船都很難,只能獨家承包,船老大閒著也是閒著,要價不高,很快就愉快的出發了。

浙南閩北地區,風景秀麗卻又非常低調,這種大師風範令人讚嘆不已。

船開出許久,終於看到了另外一艘船,設備略顯簡陋

正當我們洋洋得意時,斜刺里立馬殺出了一個高端玩家。

湖畔人家晾曬的小魚乾

離開飛雲湖,從文成往景寧方向,這一路都是盤山道,看導航小圖是根線,放大了都是一團麻,開了20分鐘基本還在原地,這會兒太陽沒下山,還在驚嘆山間的美景。不一會兒,天就暗伸手的不見五指,夜行山路,急彎連連,剎車踩得腳趾都要抽筋了,等晚上9點到達景寧,已是一身虛汗,不過車技經驗值直線飆升,也算是次難得的經歷。

景寧

景寧縣城沿河而建,老遠就看見一座霓彩廊橋橫躍河面,非常有節日的喜慶氣氛。

飯後漫步,重拾人間燈火讓我們忘記了伸手不見五指的兇險山路。

白天看這座廊橋有恢復了古樸的味道。當然這座橋只是一個現代名片,那些古橋都散落在這裡的鄉間,這也是我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

大赤坑廊橋

吃住在縣城舒服,要看好風景還得深入山區,路過一處名曰大赤坑,似乎記起攻略上有座大赤坑橋,便四下打望了一番。

果然一座古橋跨于山口,將村莊和山林連為一體。

這是我們在廊橋主題感召下遇見第一座橋,非常興奮地里里外外得打量著它。大赤坑橋初建於清嘉慶年間,後經道光、民國多次返修,時至今日仍是十分堅實。

大均畲鄉之窗

沿著青景慶線(青田-景寧-慶元)深入浙南山區,一路伴水而行,而這水的名字就如同它的色彩一般清純,就叫小溪。

小溪邊的大均古鎮現在是國家AAAA景區,號稱是畲鄉文化展示之窗。我感覺國內的民俗園,往往改不了婚慶表演的俗套,找個男遊客做新郎,整一個穿民族服裝的戲班子鬧一番,然後收很貴的門票。這個東西確實是相當矛盾的,如果純粹原生態的生活,遊客能欣賞的不多,對經濟也沒啥拉動作用,但是這種表演看多了實在讓人煩感,那些演員估計也是同樣的感受。兩全之策是,弄一個這種遊樂園,其他的地方好好保護起來,但是商業的腐蝕性太強,看著別人村子賺大錢,有幾個能夠守得住,就像江南水鄉周莊一紅,到處都弄,現在已沒有什麼清凈的地方了。

迅速逃離表演的人群,還是可以感受到一些生活氣息

這個山區小鎮里竟然也有人民大會堂,不過透過積滿灰塵的窗台望進去,似乎很久都沒有開會了。

這座老宅石雕木雕都相當繁雜精美,蜘蛛結的網是不是參考了門楣下的八卦圖?

古鎮的精彩處還在小溪邊,青山環繞,玉帶纏腰,還有三疊廊橋點綴其中,如果忽略那堆扎眼的婚俗舞台,還是頗有些生活的意境。

此地有個浮傘仙渡的傳說,唐朝一位馬氏女子,持羹孝奉婆婆,到此漲水,竟浮傘而渡,一時傳為佳話。

在鎮上遇到一個老爺爺,賣自己家種的柚子,我們決定買一個嘗嘗鮮。付完錢很習慣得讓他幫我們剝個皮,就像要求一個水果攤的小販。

老爺爺彎著腰,兩手微抖,費了很大勁才削下一塊皮,不似乎還是要很努力地完成我們的任務。我眼瞅著不大對頭,一問年紀,人家都快90歲了。「立馬給跪了!」說的就是這種感覺吧,我們竟然指揮一個90歲的老爺子給我們幹活,一時間羞愧難當,趕忙說:「大爺您歇著,我們自己來吧!」這個柚子皮厚肉乾,核很大,真心不好吃,不過這就是長壽的種吧。

傍水而生的唐代老樟樹可以算作是大均的圖騰,在中國很多村莊都是圍繞在老樹下的。這些紅絲帶原本是想要妝點老樹的,卻把好端端的清爽風骨弄得百轉千結,像是不懂事的孫子給老祖宗塗脂抹粉,並不是說不能開發古鎮旅遊,只是要能抓住神韻,少做些畫蛇添足的事情。

鐵索橋頭四重門

從大均古鎮出發,前往慶元,大部分的道路便是沿著河谷逆流而上。在這裡行車,作為一名司機是非常痛苦的,除了不停地彎道外,這麼好的風景卻必須目不斜視,無奈的聽憑夥伴們大呼小叫的驚嘆。

當眼前展開這樣的畫卷,終於忍不住急打一把方向,把車停在便橋上。青山綠水,瓦屋小院,是多少中國文人心中的理想國啊

只是理想遠看著很美,真要置身其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國內旅行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原生態總是伴隨著貧窮和落後,而突然富起來的地方往往弄得烏七八糟,所以在滿足自己欣賞美景之私慾的時候,我的內心多多少少是有些不安的。

唯一令我感到安慰的是,貧窮落後似乎與其他生命不相關,原生態便是它們的福地,可以編一張很大的網,做一場很美的夢。

一路很安靜,路兩旁燒肥料的白煙提示著我們這裡還有人的存在,而這又是遠看著很有詩意的煙。

若不是這道鐵索橋引起了我好奇,我也許這輩子也不會走進這個村子。那些裂縫的木板讓我毫無理由的相信前方會有驚喜,同時也給我了一個在美女面前逞英雄的好機會。

剛下鐵索橋,門口坐著的一位大爺就跟我們聊上了,這個村子很少有遊客進來,他顯得特別激動。

「你們從哪裡來的?我們這裡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好好講講的。」

「哦?有什麼說法?」

「你看,我們這個村子有四重門,我坐的這個是第二道門,第一道就在你站的那個地方,文革時候毀掉了。」

「為什麼要有四道門呢?」

「福壽門、貞潔門,貞潔你懂嗎?就是講婦女的,豐收門、還有一個登科門,我們這裡出過舉人的,你們進來好好看看。」

穿過了二道門、三道門果然還有四道門,每道門還都夠早不一樣,這麼個小村子竟有大玄機,至少在以前也是個書墨飄香的地方。

「這個村子有多少年了?」

「那這個不清楚咯,爺爺的爺爺就有了,這些門應該都是清代的。」

「這牆上的字寫得不錯啊!」

「都是我寫的,我是退休教師,這都是沒事寫著玩的,你看,這個也是我寫的,我村明天一定會更好,呵呵!」這是一個多麼樸素而樂觀的願望,可是究竟會怎麼個好法,我很難給出答案,我要不要告訴他城鎮化的春風也許馬上就要吹來了呢?

「這道樑上還刻著字呢!」

「那是明朝的老料了,要不要進屋喝杯茶?」

「謝謝,不用了,我們還要趕路呢。」

「哦,那你們別老看這種,去後面看看,我們村新修的大橋。」

「再往前走,很氣派的大橋!」

我們看到了那座橋,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水泥橋,卻讓村子裡的老人感到特別驕傲,尤其是在城裡來人的時候不至於臉上無光。而令我們興奮的卻恰恰是那些古舊的殘破玩意,我們會一邊撫摸著泥牆,一邊讚嘆:「哇,原生態,未開發,好地方!」

風景看多了,看到眼裡的就不僅僅全是風景,在國畫里一個漁翁可以一屁股坐幾百年,但是生活里,人家是要養家餬口,想供孩子上大學的。所以當火車頭往前飛奔,沒被掛上的車廂該怎麼辦呢?是索性推到了重來,還是留著讓騷人墨客吟上幾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想太多了蠻累的,洗洗睡吧。

月山村廊橋

前幾年造訪過泰順,得遇北澗、三條、毓文諸廊橋,便覺得泰順應該是廊橋之旅的首選了。回來翻閱一些廊橋相關典籍之後,卻發現泰順的鄰居慶元,才是真正的廊橋集大成者,其中舉水鄉月山村,二里路的範圍內便有十座風格各異的廊橋,其中名氣最大的如龍橋即是其中之一,該橋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修建,全長28.2米,是全國迄今有確切記年、現在壽命最長的木拱橋,同濟大學建築系的老教授也常來考察研究。

我們從景寧一路翻山,到了下午4點才抵達月山村,當如龍橋呈現在眼前的時候,就仿佛是去西天取經的人一抬頭看見了佛祖。

頂樑柱們歷盡滄桑,就是為了讓後人可以悠閒得抽上一根煙。

如龍橋的鐘樓和邊上的馬仙宮

這座是步蟾橋,位於月山村的村尾,過了此橋再往南便到了壽寧地界。此橋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現存建築為民國六年(1916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屋橋。據說距上游50米處河床當中,有一塊形狀如蟾的巨石,橋因此得名,不過深秋時節水勢不大,石頭大多裸露著,也看不出哪個像蟾蜍。

遠處的山頭上竟然還有個烽火台。

月山村有一條舉溪穿村而過,適才如龍、步蟾都跨於舉溪之上,而這座白雲橋是位於舉溪的支流小澗,地勢較高,通往山頭的雲泉寺,到達佛祖居處自然是騰雲駕霧,所以此橋便名為白雲橋,極富詩意。而橋內現在是村民供奉財神爺的地方,張燈結彩,顯得格外喜慶。

一個村子不能有龍無鳳,有了如龍橋,便得有來鳳橋與之遙相呼應,取龍鳳呈祥之勢。

三讓世家、延陵望族的吳文簡祠堂是浙閩吳氏拜祖的集會場所,我們去的那天上午剛剛舉辦了吳氏先祖繪像入祠儀式,幾千人的集會過後,街道隨即被收拾的很乾凈,吳氏的家風可見一斑。

月山村距離慶元縣城還有一個多小時山路要走,山里天黑的早,為了避免再次夜行山路,很多景點來不及細品,只能匆匆折返。路上不時會遇到些可愛的廊橋,還是忍不住要停車拍照。

香菇、廊橋,慶元的兩大特色在這個轉角融為一體。

終於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酒店,推開車門,彩霞漫捲天際,真是美好的一天。

西洋殿古 蘭溪橋秀

蘭溪橋和西洋殿,位於百山祖腳下,是慶元縣頗有雅致的小品之一。原先的盤山路很不好走,我們在路邊遇上一個搭車的,給我們指了條新路,從縣城出來,一刻鐘的車程就到了。

西洋殿據傳始建於宋代,是當地人紀念香菇始祖吳三公的地方,此處依山傍水,白牆黑瓦又與金色的稻田相映成趣,屋頂翹起的龍頭更是讓古殿保持著原有的氣勢。

這西洋殿外面看著不大,裡頭卻是別有通天,前廳、戲台、中台、正殿、鐘鼓樓應有盡有,正殿下供奉著菇神吳三公的雕像。適才搭車的原來是這裡的道士,熱情地邀我們喝茶。

品一壺清茶,細細的欣賞這座古建築,這裡梁檐上的木雕堪稱一絕,人物惟妙惟肖,花紋紛繁精細,保存的相當完好。

殿外的蘭溪橋,明萬曆年間始建,原址因建水庫淹沒,1984年原樣遷於此處,以其秀美與西洋殿相得益彰。

大濟村

造訪慶元縣大濟村,原本是因為在廊橋分布圖中查到這裡有座雙門橋,所以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橋。這座橋的特點在於兩端各造一牌坊,是為了慶祝一門兩兄弟十年之內雙中進士,取雙桂連芳之意,後改稱雙門橋,不過我個人覺得叫門雙橋更對路。

不過功名遲早都是浮雲,人生到頭來還是些平平淡淡的日子。

本是看過橋就準備離開的,卻意外發現這個村子格外古樸,特別是還有指示牌上寫這裡有古地道,這便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我們把村子前前後後給轉悠了個遍,就是沒有看到地道口,特別是遇到一個遊客,他說昨天來的沒有找到,所以今天再來找,一下子就讓氣氛玄妙了起來。

但是確有指示牌寫著地道就在附近,這讓我們很不甘心,所以只能向當地人打聽:「老鄉,你們村地道在哪裡啊?」這話一說出口,似乎有點耳熟,好像是《地道戰》里鬼子漢奸的台詞。

問了好幾個老鄉,總算在一個隱蔽處找到了地道口,據說這是當初為了躲避外族攻擊修建的,祖訓上說不可傳外人,不過現在道口已堵死,成了觀光的樂趣之一。

話說這大濟村自從出了一門雙進士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自北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到南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的230餘年間,人口不滿300人的村子先後考中26名進士,為大濟贏得了「進士村」的美名,看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村子裡也保留了很多明清時期的老宅,有一些家具看著很想收了它們。

慶元縣

這一路在慶元縣周邊的村子裡走訪了不少廊橋,自以為還是收穫挺大的,誰知到了慶元縣城的廊橋博物館一看廊橋分布圖,我們所見不過冰山一角,若想看遍此中橋,非得耗上至少一個月的時間。

一路拍攝的形色各異的廊橋之窗

廊橋博物館,從地理、建築、生活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廊橋文化,讓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縣城的濛洲橋,為仿古修建的單跨最長的廊橋。

縣城中心的詠歸橋,民國十三年重建,橋下有石龍潭,風景優美,是當地人休閒的好去處。

目睹一對新人廊橋圓夢,老人是憶往昔的甜蜜,小女孩則是憧憬未來的懵懂。

從慶元往龍泉方向走,還會看見很多廊橋,這座是後坑紅軍橋,據說當年粟裕曾在此打過勝仗。

這座橋是新修的,還叫不出名字。慶元的廊橋文化源遠流長,自宋元起就不斷造橋,一直到今天,還不時出現新的廊橋。很多時候,對於玩家都是喜舊厭新,建築是越古越好,但是廊橋的翻新卻體現著這種文化的活力,畢竟這橋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也往往是顯示一個村子實力的圖騰,自然要光鮮的好。同時新修的橋也大都延續著古建築的風格,發展而不忘本。 一種僅存於博物館中的文化是死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需要這般鮮活于山水間,中國各種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可以多多借鑑這一帶的廊橋。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9/node214621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