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菸袋斜街這個用實物命名,卻讓這四個字染上了文藝韻味,每次看見或是聽見,頗有種藏了很多故事的既視感,也的確,相關的文藝作品也不少。不過菸袋斜街本身也的確藏了不少老清朝的故事,現在也是代表著老北京文化的著名旅遊景點。
菸袋斜街位於北京鼓樓前,全長232米,寬五六米,是北京最古老的的商業街,現在這裡還存留有不少老的店鋪遺蹟,老北京的手藝比如剪紙、吹糖人、北京特色小吃等等都有,韻味十足,是個值得逛一逛的好地方。
菸袋斜街原本不叫這個名,前一個叫鼓樓斜街,改名菸袋斜街後,或許是人們代入感太強,把整條街長得有點像又不太像煙杆的這條線索套進了改名原由。其實說起來菸袋斜街的歷史還挺長,可以追溯到元朝。
最早的時候,菸袋斜街這一片還是海,淤泥堆積慢慢也算有了地,元代時,忽必烈想修建大都城,但是北方相對物資不發達,於是就下令鑿了條通惠河,接通了京杭大運河,讓南邊的物資能源源不斷地供應北方,也就自然積水潭這塊成了港口碼頭之後,開始繁華起來,為了方便通行,最初的斜街就在積水潭和鼓樓之間修築成了,之後經歷朝代變遷,但斜街始終處於繁華地段。
明朝時城市中心南移,斜街貨運不發達之後繁榮不在,但是由於皇城在北京,積水潭尤其是什剎海風景好,甚至是僅有的幾個開放旅遊地,不少達官貴人、富賈商戶在這附近定居,斜街緊接著繁華起來,而且酒樓店鋪服務的都是顯貴。這時候斜街被起過打魚廳斜街、鼓樓斜街等名。
到了清代,由於旗人愛好抽菸,煙鋪也興盛起來,斜街就開了許多煙鋪,並在門外立有菸袋來招幌,菸袋斜街的俗稱漸起,名號也就這麼來了。到了明末,辛亥革命後,皇權不復,王公貴族以及宮裡很多人都拿著古玩字畫來菸袋斜街變賣,菸袋斜街就變成了古玩古董街,這裡流出了很多皇宮之物,就是有太監盜了宮內之物在這裡開店賣,也因此有過很多名人文化人來過這裡,菸袋斜街也有了「小琉璃廠」的稱號。之後逐漸沒落,直到現代經過修復變成了景點。
彼時菸袋斜街最有名的店鋪當然就是菸袋鋪,其中兩家叫「恆泰號」、「雙盛泰」,都是山西人開的,賣各種成品菸袋,各種材質的煙杆,各種花樣的煙鍋,賣出了各種花樣,據說這兩家店的老闆曾為那拉代氏通洗水菸袋,門口的菸袋幌子也是有了底氣的氣派醒目,聲聞京華。
現在我的菸袋斜街還有家百年老店,原來叫鑫園浴池,現在則是客棧,據說創始人是清朝著名大太監李蓮英的三嗣子李福慶,原來做御前侍衛,把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送到西安回來後,辭職開了澡堂子。當然這中間,這之後也藏了不少故事,只是我們很難讀到了。
"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